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
摘要:从西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
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古典哲学或西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
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

由于本体论是西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西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或灵魂学,它研究灵魂的形而上
学的本性,亦即把精神当作一个实物去研究。

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形而上学的第四部分是自然的或理性的神学,它研究上帝的概念或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特性”。

康德也认为,“玄学之全部体系由四种主要部分所成:(一)本体论;(二)合理的自然学;(三)合理的宇宙论;(四)合理的神学。

其第二部分,即由纯粹理性所发展之自然学说,包含二分科,即合理的物理学及合理的心理学”。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认识所把握的东西之最基本根据的科学”。

“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

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这些观点在中外的哲学工具书当中也可以找到。

关于形而上学,《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上这样描述:“一种哲学研究。

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大美百科全书》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讨论事物之间最抽象及普遍的差别。

形而上学企图正确地规划出这些差别,并决定是否真有这两边的差别做例证的实体存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是这样描述的,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个人认为,黑格尔和《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的观点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1.2 形而上学的发展
在西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发展状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西古代哲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休谟之前,属于形而上学的创立于快速发展时期。

形而上学被视为哲学的代名词或是“第一哲学”,是人类文化的中心和基础,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2)西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在达到鼎盛的同时其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怀疑。

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一些西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各门实证科学纷纷独立,作为“知识总汇”性质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哲学开始调整自己的容和对象,把力量集中在研究认识本身的问题,解决只是的本性、来源和怎样形成等问题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论哲学”。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一休谟、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代表,对形而上学采取褒贬参半的态度。

3)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哲学,出现了哲学认同危机,大多数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呼声,坚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把否定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使命。

把否定
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的使命。

其不仅否定哲学要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探究本原性的存在,而且也否定论证上帝为最高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

4)20世纪中叶以后,西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论、二元逻辑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这是西传统哲学的通病,应该加以彻底抛弃。

因此,他们强调差异性、变异性、不确定性,反对体系,反对中心,反对绝对和终极,甚至否定哲学,主建立后哲学文化。

但由于片面强调对传统的否定和抛弃,反而由此走向了极端化和绝对化。

1.3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西哲学的形而上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都存在着一般真理和具体经验相脱离的矛盾,都是对统一的认识--实践过程的割裂,总的分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3.1 从纯粹概念出发,从本体、思想出发
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概念或从本体出发,仅仅凭借概念,而不是经验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而,哲学是超然于经验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是一个原始的东西,不论是定义、认识还是时间,都是从本体开始。

康德认为,知识来自概念,“自理性发生之一切知识,或自概念而来,或自构成概念而来。

前者名为哲学的,后者名为数学的”。

黑格尔也认为,坚持从概念、从思想出发来产生一切。

柏拉图的“理念”、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这样的作为出发点的本体,或本体的替代物。

1.3.2 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
传统形而上学倡导逻辑推论的风气始于亚里士多德。

他强调逻辑推论的重要性:“研究一切本体的哲学家也得研究综合论法。

凡是逐节追求证明的人总是逼到最后一条规律为止。

”认为依靠逻辑推论便可以得到终极规律。

康德认为,“若以理性为知识之某种逻辑的式之能力,则理性实为推理之能力,即间接判断之能力。

”强调知识之纯然逻辑的式的重要性。

黑格尔认为,“只有逻辑的必然性才是合理的东西,才是有机整体的节奏”。

“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

”哲学的功能就是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

传统形而上学仅仅停留于理解事物,这是远远不够的。

1.3.3 无所不包的、完美、永恒的体系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等,都在试图在世界上建立一种自成一体、无所不包、前后一贯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多领域的知识。

这是一个绝对体系,是绝对真理的化身,是不容怀疑和改变的。

1.3.4 统一一切的世界观
传统形而上学把哲学视为凌驾于人和社会之上,能毫无遗漏地涉及自然科学、经济、政治、宗教、心理学各个面,能够提供一种完整统一的世界观,能提供一种把人的各个面、把自然和超自然的一切都连接起来的完善体系。

它试图涉及所有的领域,力求把生活中和世界上的所有领域统一在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中,这就容易导致两个弊端:一是拼凑理论,强迫综合那些不能综合的面;二是排斥异说,扼杀真理。

1.3.5 永不过时、永不发展的绝对真理
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大多自封为绝对真理,即绝对正确的、不需要发展的,且不仅不需自己来发展,也不需任人来发展。

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纲要》中认为精神是绝对的第一性,“对于我们精神以自然为它的前提,它是自然的真理性。

在这种真理性中,自然在精神的概念面前消失了,而精神则作为理念,产生了自己,理念的客体同主体一样,都是概念。

”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他认为,“容实质本身是万古常新的”。

他对绝对的追求,使他的概念辩证法回归到旧形而上学之中。

1.3.6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传统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仅仅从思想中、从概念中构造出理论。

理论脱离经验、脱离现实,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更不能在改造现实的活动中发挥作用。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

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与真相性。

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

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的存在。

”哲学的目的仅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相性,而不需要关注现实和实践。

1.3.7 追求终级、追求绝对
追求终级和追求绝对,是传统形而上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传统形而上学家
或是追求最高的普遍性,或是追求终级的本体、最高的真理、最高的“善”、最高的原则,很少有相反的情况。

柏拉图把善念作为最高理念,认为“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他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他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东西的最高定义。

”“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

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费希特:“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

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的原理,它就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


1.3.8 抽象的同一性
黑格尔认为,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根据此前的一番讨论,是在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固执者抽象的同一性。

但它的好处在于意识到,只有思想才是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


总而言之,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就是:从纯粹概念出发,依靠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体系。

其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哲学脱离现实。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用超出了经验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不仅在发展观上与辩证法对立,也在世界观上与唯物主义对立。

从思维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或说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片面追求终极性、统一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否定矛盾,必然导致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不是辩证法,而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形而上学对立,但最终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与此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面。

2.1 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构建法
一是反对“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畴”的终极抽象或“最后的抽象”。

二是反对“把逻辑畴看作一切事物的实体”的抽象形态的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

三是反对追求终极和绝对。

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绝对真理和完美的体系,对事物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坚决反对绝对的否定。

马克思也在批判黑格尔的劳动观时指出,在黑格尔那里,“他的科学是绝对的”。

四是反对
追求抽象的同一性。

抽象的同一性是传统形而上学共同存在的问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变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说,“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

强调辩证法“不抹杀现实差别”,要求以“自然规定性”为出发点,从客观的、主观的、哲学的各面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而上学抽象的同一性。

2.2 反对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法所建立起来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

绝对法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绝对的体系。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绝对体系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蒲东运用黑格尔的绝对法,把任一种事物都归结为逻辑畴,任一个运动、任一种生产行为都归结为法,那么由此自然得出一个结论,产品和生产,事物和运动的任总和都可以归结为应用的形而上学。

用这种法建立绝对体系的整个过程如下:(1)按照这种绝对法,理性“进行自我肯定,把自己设定为特定的畴”,由此产生作为逻辑推论正题的思想。

(2)由思想产生出思想群:“同简单的畴一样,思想群也要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一个矛盾的群作为反题。

从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体。

”(2)由思想群产生出整个体系:“正如从简单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

”这样,一个绝对的体系就诞生了。

这样的绝对体系的根本缺陷就是否认时间上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批判黑格尔自然哲学时所说,“旧的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形式中,具有这样的缺陷:它不承认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不承认先后,只承认并列。

这种观点,一面是由黑格尔体系本身造成的,这个体系把历史的不断发展仅仅归结于精神;另一个面,也是由当时自然科学的总的状况造成的。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绝对体系妨碍了他对世界及其与思想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

由于黑格尔用超出了经验畴的绝对概念的逻辑推论,宣布自己的体系是绝对真理,而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

2.3 马克思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导致的脱离实际的结论
传统形而上学坚持从纯粹概念,从思想体,从本体出发,依靠概念的逻辑推论去解释世界,而不是观察现实、反映现实,必然得出脱离实际的结论。

马克思批评黑格尔时说,“黑格尔认为,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

因此,历史的哲学仅仅是哲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刻利盖的通告》一文中,批判:用哲
学的和情感的词句玩弄戏法,把争取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变成对那种共性的伟大精神的探求,以为只需要认识这种精神,就能用爱把所有人团结起来。

而这种共性精神、永恒的和无处不在的精神、征服世界的精神、支配风暴和雷雨的精神,仍然是旧的德国宗教哲学的幻想,是共产主义为求本身实现时最不需要的东西。

2.4 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颠倒
传统形而上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颠倒理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颠倒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因此,马克思强调指出,对哲学家们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国,这就是语言哲学的秘密。

只有把哲学语言变成现实生活的表现,正确反映现实,才能真正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

2.5 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主要是在与唯物主义辩证法对立的意义上进行的,而不是在与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对立的意义上进行的。

因为,从思维和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必然最终走向形而上学。

黑格尔“发展是在空间以、但在时间以外发生的这种谬论”,就是这种虚构的、只存在于思维之中的辩证法,脱离历史现实的辩证法。

封闭的体系、标谤为绝对真理、脱离社会发展的具体历程是其必然归宿。

3.总结
形而上学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把形而上学用到思维中的危险是,使问题对象成为一种极度抽象的、不可把握的、神秘莫测的,甚至恍恍惚惚的东西时,自我回迷失在对象之中,则变成了异化。

异化只有在形而上的层次才行,所以,思维要把握超越而不是进入形而上。

思维的形而上,引来了迷信,迷信引来了神秘性,神秘性引来了宗教,宗教引来了无限地悲悯感。

形而上学本来不是神秘的东西,任人的思维在没有训练的时候都会进入形而上学。

所以不是要学习形而上学,而是要学习如驾驭形而上学的程度。

这样才能进行思辨,自我才能在思维中不丧失自己。

理论的终极都会变成形而上学的泥沼。

所以不要把理论带到形而上学的边缘的法是:始终把握自我和现实的独立性。

形而上学是把自我沉沦在对象之中,从而丧失自我。

所以,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就始终是保持思维的现实基础,人、大地、食物、生育等这一切才能是文化的基础,
也是一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81、83页。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55、102、103、104、106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9、13、18、44、45、572、576、578、580页。

4. 《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第12卷,中华书局版,第360页。

5.《大美百科全书》第18卷,光复书局版,第458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8页。

7.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版序言,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页。

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2、63、120、125、126、219、页。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15、48、53页。

1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0页。

1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8、229、23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