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脂肪浸润表现 弥漫性脂肪浸润 弥漫性脂肪浸润是肝脏脂肪浸润最常见的类型,肝脏均匀受累,根椐标 准可直接作出诊断(Figs 4-6)
局灶性脂肪浸润和弥漫性脂肪浸润伴局灶性正常肝 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是 比较少见的类型,这时局灶性脂肪沉着灶和局灶性正 常肝有特定的发生部位(例如,镰状韧带或静脉韧带 附近,肝门及胆囊窝)(41-46);机理尚不完全清 楚,但被认为与这些区域有异常静脉引流有关,例如: 异常胃静脉引流(41,44)。有报到肝脏胰岛素瘤转 移灶附近肝脏脂肪沉着,据认为这与局部胰岛素影响 肝细胞甘油三脂合成及循环有关(47-49)。 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 肝可呈类似肿块表现,影像上考虑脂肪浸润灶而不考 虑肿块,理由如下:肝脏局陷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有特征性发生部位,对肝血管和 肝内其它结构没有占位效应,呈地图形而不是圆形或 卵圆形,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强化类似或弱于正常 肝实质。受累区域常相对较小,但有时病灶与正常肝 实质可融合成一大片不均质区域(Figs 7-9)。
MR诊断 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成像同像位与反像位图像最常用 于诊断脂肪肝,正常肝实质同相位与反像位信号强 度相似(Fig 3)。如果反像位肝脏信号较同相位减低 (30-33),则可能存在脂肪肝,并且根椐信号减低 的程度还可以定量测量肝脏脂肪。 根椐应用化学脂肪饱和序列,观察肝脏信号强度的 丢失,可以诊断肝脏脂肪沉着,但不如化学位移梯 度回波序列诊断脂肪肝敏感。 在同相位梯度回波图像、T1或T2自旋回波图像上, 信号较正常肝脏高也提示肝脏脂肪沉着,但这种表 现既不敏感也不特异(30-32,35,36)除非测量技 术被精确校准。 MR质子波谱是测量脂肪肝最准确非侵入性方法 (37-39)。但这种方法不生成解剖图像,因此不在 本文的讨论范围。
超声诊断 正常肝脏回声相当或略高于肾皮质及脾脏,肝内血管清楚显示,肝脏后缘清晰勾勒 (Fig 1)。如果肝脏回声超过肾皮质或脾脏,超声波衰减,肝脏轮廓模糊,肝内结构 显示不清,便可诊断脂肪肝(17-21)。为了避免假阳性,须满足上述两个以上条件, 方可作出诊断。
CT诊断 平扫,肝脏密度略高于脾脏及血液,肝内血管呈 相对低密度(Fig 2)。如果肝脏CT值低于40Hu (24-26)或肝脏CT值低于脾脏10Hu(17,22, 23)以上,可以诊断脂肪肝。在严重的脂肪肝病 例,肝内血管相对于肝实质呈高密度(17)。也 有人支持其它它标准,Ricci等通过测量肝脾密度 比例,认为比值小于1为脂肪肝的诊断标准(27)。 这组试验也通过平扫CT与脂肪校准的模型来测量 肝脏脂肪成份。 CT增强扫描诊断脂肪肝则不太可靠,因为这时肝 脏与脾脏密度差异与扫描时间及扫描技术有关, 而且正常值及异常值范围有重叠(28,29)。增 强扫描时若肝脏密度绝对值低于40Hu时,可以诊 断脂肪肝,但这个标准限制了敏感性。
高危因素及病理生理特点 脂肪肝是指以甘油三脂在肝细胞胞浆内沉 积的一大类疾病,最常见的两种情型是酒 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 肪肝是过量饮酒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与 胰岛素抵抗及其代谢综合征,其它导致肝 脏脂肪沉着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和大量服 用某些药物。少见的情况还有饮食和营养 因素及先天性因素(表)。
乏血供性转移瘤和淋巴瘤 与乏血供性转移移瘤和淋巴瘤鉴别比较困难,但根椐临床表 现,及影像特征(如:病灶形态、位置、脂肪成分)常能作 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须用来反映病灶内脂肪 含量。
灌注异常 灌注异常可有类似脂肪沉着表现,但它仅出现在增强扫
描动脉及门脉期。平扫及平衡期无此表现(Figs 17-19)。
相关疾病: 肿瘤 血管肿瘤 局灶性正常肝类似强化的肿瘤 如果未作平扫,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 正常肝在增强CT扫描图像上类似一富血管 肿瘤。根椐病灶的形态及位置可以作出正 确诊断,诊断仍然困难时用化学位移梯度 回波技术(Figs 16)。
总结 脂肪肝为常见的影像表现,发病率因不同人群而异, 约15-95%。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学活检,但是肝 脏脂肪沉着的诊断可由无创性检查超声、CT或MR 根椐各自标准作出。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相对 均匀的脂肪沉着。少见的表现有局灶性脂肪沉着、 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多灶性沉着、血 管周围脂肪沉着和包膜下脂肪沉着。这些表现可类 似肿瘤、感染、或血管性病变,导致诊断困难以致 作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段。根椐病灶内 脂肪成份、病灶位置、形态、强化情况及占位效应 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对发现 病灶内脂肪成份较超声和CT可靠,当诊断困难时 须作MR检查。
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以前已有过描述 (24)。其特Biblioteka Baidu是围绕肝静脉、门静脉、 或两者周围的脂肪晕圈(Fig 12,13)。在扫描 平面与血管平行时,呈轨道状或管状表现, 在扫描平面与血管垂直时,呈环形或圆形。 可靠的诊断依据是反相位病变信号较同相 位明显减低,而且对其围绕的血管无占位 效应。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的发病机理 尚不清楚。
肝门脂肪沉着 超声和CT诊断肝门脂肪沉着时,需要的鉴 别诊断比较多,包括水肿、感染、出血、 淋巴管扩张(54,55),水肿、感染和淋巴 管扩张对称地影响肝门;出血对称性地影 响肝门结构,而且常伴有撕裂或其它损伤。 这些病变均不伴有微脂成份,因此,如果 用化学位移方法,血管周围组织在反相位 信号减低可以作出肝脏脂肪沉着的正确诊 断(Figs 20)。
包膜下脂肪沉着 在肾衰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在肾 透析过程中,胰岛素会被加在透析液中, 在加入胰岛素时,肝包膜下肝细胞比其余 部位肝细胞接触更高浓度的胰岛素。由于 胰岛素促进自由脂肪酸转化为甘油三脂, 腹膜腔给胰岛素导致肝包膜下脂肪沉着, 表现为清楚的脂肪结节或肝脏边缘融合的 脂肪沉着区域(49,53)。结合临床病史 和影像表现将有助于脂肪肝的正确诊断。
前言 脂肪肝是腹部断层扫描肝脏常见表现,影像 检查常可作出直接诊断,但肝脏脂肪沉着可 有类似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的表现,这 常导致误诊、不必要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 段。为了避免类似错误,影像医生应了解肝 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本文讲述了肝脏脂 沉着的病理生理学、组织细胞学、流行病学 及影像表现。作者描述了肝脏脂肪沉着超声、 CT、MR的不同表现,同时讨论了诊断陷井 及怎样鉴别肝脏脂肪沉着与其它肝脏危害更 大的疾病。
以上情形均会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 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质代谢,特别是影响自 由脂肪酸代谢途径(1-6),肝脏中央(中 心静脉附近)肝细胞最容易代谢疲劳而较 周边的肝细胞易于发生脂肪堆积(1,7), 这种情况下,中心静脉区域易于发生肝细 胞脂肪变性。进而出现整个肝叶弥漫性相 对均匀的脂肪沉着(7
多灶性脂肪沉着 多灶性脂肪沉着是一种不常见表现,病灶散布在 整个肝内,无特定的位置(Fig 10)(50-52)。 病灶可为圆形或卵圆形,类似结节表现。作出正 确诊断困难,特别是已知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例。 这时,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就比CT或超声 诊断可靠。其它,如占位效应、病灶大小随时间 变化不大、病灶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 质相似或低于肝实质。一些病例,脂肪沉着灶有 融合(Fig 11)。多灶性脂肪沉着也可见于一些 肝硬化病人的再生结节中,这就是含脂再生结节。 除此之外,肝内多灶性脂肪沉着发病机理尚不明 确。
准确检测和分级 有报到超声检测脂肪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为60-100%和77-95%(4,17,19),平扫 CT为43-95%和90%(40),化学位移梯度回 波图像为81%和100%(31)。尽管目前处于 发展阶段的MR看来即使在肝脏脂肪成份较 低时都比较可靠,但肝脏脂肪成份低于活体 肝脏重量的30%时,超声、CT、MR诊断脂 肪肝还是不太可靠(19,23)。 目前一些研究改进了CT和MR技术,有望定 量分级脂肪(27,31,34,37)。
脂肪肝流行病学 脂肪肝谱通人群的发病率是15%,在大量饮 酒(>60g每天)的人群中发病率约45%,在 高脂血症(50%)或肥胖(>30kg/m2)人群 约75%,而在肥胖且大量饮酒的人群达95% (4,11-16)。 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肝脏活检组织学分析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 准,但脂肪肝亦可由断层扫描作出诊断。
脂肪肝:影像表现及诊断 陷阱
脂肪沉着是断层扫描肝脏最常见的异常表现。 常见表现包括弥漫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部分正常肝、局灶性脂肪沉着,不典 型表现(如:多结节样、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会导致与肿瘤、感染及血管性病变鉴别诊断 困难,特别是在肝脏混杂或不均匀脂肪沉着 时。为了避免误诊以及正确建议进一步检查, 影像医生应熟悉肝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 特别是在超声、CT、MRI上的不同表现。另 外,了解其高危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学、组织 细胞学、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及制 定进一步检查计划
一般说来,局灶性或多灶性脂肪沉着与肝脏原发 病灶(例如:肝细胞肝癌,肝腺瘤,和局灶性结 节样增生)或转移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因为这些病灶有占位效应,而且在注射造影剂后 有明显的或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有坏死或出血 (Fig 14-16)。浸润性肝细胞肝癌是个例外,在CT 图像上,它表现很轻度占位效应,很少坏死,与 正常肝实质强化程度相近,与不均匀脂肪沉着很 相似。我们的经验是,MR图像常可作出正确诊 断,但是合结纤溶酶标记则更有帮助。
在很多情况下,脂肪肝可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伴有炎变、细 胞损害、或纤维化伴脂肪变性)然后发展到肝硬化(7-10)。 然而,由于脂肪肝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不常见,有人提出“两 击”理论,“第一击”是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它使肝细 胞易于遭受“第二击”,但在不发生“第二击”时,病情不 会进行性加重。虽然“第二击”具体情况还不太明确,但它 被认为是进一步加重的细胞损害事件,它促进炎变和细胞损 害,并推进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有资料表明,肝细 胞变性与其它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并存会促进病情进展, 这就支持“两击”理论。 在放射学文献中,肝脏脂肪浸润常用于描述脂肪沉着,尽管 常用,但这个述语是一个误导,因为脂肪浸润的细胞学特点 是肝细胞内游离的甘油三脂滴聚积,而在其它类型细胞中少 见。肝实质脂肪浸润并不发生,而脂肪肝更准确,因此本文 采用了脂肪肝这个述语。 为了分级需要,病理学家视觉估计肝细胞内包含脂滴的部分, 常采用五级分法(0%,1%-5%,6%-33%,34%-66%, ≧67%),没有考虑脂滴的大小。
诊断陷阱 含脂肪原发性肿瘤 肝腺瘤、肝细胞肝癌,还有比较少见的局灶性结样增生都 可以含有微脂成份(56,57)。因此,如果发现病灶内含脂肪 不能排除以上疾病,这就需要结合临床及影像表现(如:
形态结构、占位效应、强化特征等)(Figs 21)。
低密度病灶 CT扫描密度低于40Hu,不能确定肝脏脂肪沉 着。例如:缺血、粘液瘤转移或脓肿可以显 示低密度(58,59)。但是结合临床表现及实 验室检查以及其它CT表现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必要时可作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