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张宇鹏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国家公顷法计算了吉林省、广东省、甘肃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2006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0.5294国家公顷,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1.38倍.广东省的生态赤字为0.0708国家公顷,吉林省生态赤字是广东省的7.48倍.而甘肃省则有生态盈余,人均生态盈余为0.2378国家公顷,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建议.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宇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我国土地财政规模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基于1999-2009省级层面的数据[J], 牛星;吴冠岑
2.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J], 肖昕茹
3.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J], 肖昕茹;
4.区域差异化背景下我国23个省市药价水平比较分析 [J], 潘静;王艳翚
5."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估
—基于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J], 仇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课题。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量化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所消耗的生态资源量,比如森林、湖泊、土地等。

生态足迹评估的目的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等。

相对应的,生态足迹还有生物生态足迹和碳生态足迹。

生物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所占的面积。

在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生态资源,比如土地、水、气候和肥料,这些资源被称为人类生产系统的独享面积(cropland or grazing land)。

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空气污染等影响,又被称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碳生态足迹指二氧化碳排放所占生态足迹的比例,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主要的碳排放物。

二、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模型,量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生态足迹评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为了理解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首先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这部分被认为是消耗跨界面积(Cropland、grazing land、forest、fisheries等)。

2.测量生态污染和其他破坏性的影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活动还会造成各种生态破坏和污染,比如减少了森林的覆盖面积、耗竭了地下水资源等。

因此在评估生态足迹时,也需要将这些破坏性影响量化评估。

3.计算零排放生态足迹“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的是不需要任何化肥、水和农药等农业生产的人类满意度和健康所需要的广阔领域积数。

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中排放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都是通过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来获取。

山西省生态足迹诊断及动态预测分析

山西省生态足迹诊断及动态预测分析

地、 地、 草 林地 、 化石能 源用地 、 建筑用地 和海洋 ) r 均衡 因子 . ;一 为使计 算结果 转化为一 个可 比较 的标 准 ,
在每类 型生物 生产 面积 前乘 上一个 均衡 因 子 ( 重 ) 权 .目前采用 的 均衡 因子 分别为 : 林 和化石 能源用 地 森 1 1耕 地和建筑 用地 2 8 草地 0 5 海 洋 0 2 ., ., ., ..

要: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 理论核 算 了山西 省生 态供需 状况 , 在此 基础 上 , 并 引进 最小 二乘 法 , 过 通
MA L B70对 山西省生态系统进行 了预测 . T A . 结果 表明 : 省生态 足迹需求 不断增长 , 该 而生态 承载力 不
断减少 , 呈现严重的生态赤 字. 因此 ,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生产和生 活消费体 系是山西实 现可持续 发
第 4期
张亚 群
韩 军 青 马 志 正 : 山西 省生 态足 迹 诊 断 及 动态 预 测 分 析
式 中,一 人 口数 ;, 人均 生态足 迹 ,m / a ; l 第 种 消费项 目的年 生产量 ; 第 i , v 岜 _ ’ h cp P一 , 一 种消费项 目年进
口量 ; 第 i 消费项 目年 出 V量 ; 消费项 目的类 型 ; E一 种 I 一 一 生 物生产性 土地生 产第 种消 费项 目的年 ( 世界 )平均 产量 ,g h 为生物 生产性 土地 面积 , k/ m 分为 6大类 ( 态足迹计 算 中主要考 虑 6种类 型 : 生 耕
间也有 许 多学者对 于生 态足迹计 算模 型本 身的缺 陷及 其合 理性 进 行 了研究 , 主要 体现 在 生态 足 迹计 算 内
容的合理性 , 生态 足迹 的动态模 型能 力 , 型假设 条件 的合理 性等 模 12 生态 足迹 的计算模 型 . 生态 足迹分 析法是 基 于如下两 个基本 假设 : 1 人类 能够估 计 自身消 费 的大 多数 资源 、 源及 其所 产 () 能 方面 .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3
一、理论产生背景
从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就 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 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 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热点与前沿。 人文发展指数(HDI) 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 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标
10
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指标将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折算成全球统一、 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 生态足迹的计算一般由生态足迹的需求和能供给的生物生 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2部分组成。 区域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 就出现生态赤字;否则将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 字或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5
一、理论产生背景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
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 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在对生态状况的测 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物理指标来测量人类的 发展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的研究中,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直观而综台的研究方法,是 基于土地面积的、最具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量 化指标。

4
一、理论产生背景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 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理论目前发 展的较为成熟,已经用于测算世界、国家或地区 的生态足迹。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国家利用 “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
“全球公顷”(gha)是为了形成一个各国通用的 指标而推出的一个面积单位。

15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在当今这个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生态足迹”这个概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可能还比较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又该如何测算它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之间的差距的一种指标。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资源,比如食物、水、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

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评估我们的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生态足迹的测算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资源的消耗测算。

这包括了对耕地、林地、水域等生产性土地的需求。

比如说,我们要获取粮食,就需要一定面积的耕地;要获取木材,就需要一定面积的林地。

在测算耕地需求时,会考虑到我们所消耗的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通过计算生产这些农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来确定我们在耕地上的生态足迹。

同样,对于林地的测算,会考虑到木材的使用以及森林提供的其他生态服务,比如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等。

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是生态足迹测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使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需要相应的土地面积来提供。

比如,为了生产一定量的石油,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来进行开采和加工;为了建设太阳能电站,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

除了资源消耗,废弃物的处理也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

我们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增加地球生态系统的负担。

测算废弃物的生态足迹,需要考虑到处理这些废弃物所需的土地和资源。

在测算生态足迹时,还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差异。

比如,在一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生产同样数量的粮食可能需要的耕地面积较小;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土地。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师学义;王万茂;刘伟玮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13(15)3
【摘要】在山西省1978—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计算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的3项指标进行了数量、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结果表明:山西省该时期的多年人均生态足迹2.075 hm2,超出了2.0 hm2的全球
生态阈值;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0.877 hm2,远低于1.6 hm2全球生态标杆。

多年
平均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38倍,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有逐步扩大的态势。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持续减少、能源消耗
的快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长时间、大
面积、高强度开采,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足迹量大幅增加;二是山西省耕地整
体质量差、生态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地面积过大,使土地生态承载力低下。

因此,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大以荒山荒坡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是提高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师学义;王万茂;刘伟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F301
【相关文献】
1.山西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2.基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研究
3.山西省2006~2015年农业水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4.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黑龙江省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5.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
逯砚秋;王国梁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4
【摘要】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逯砚秋;王国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生态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足迹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J], 张伟新;范晓秋;姜翠玲;章亦兵
2.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路工程项目生态评价——以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
段公路为例 [J], 薛建春;白中科
3.基于ARIMA模型的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J], 张勇;张治国;董晓辉;杜轶;李有华;郭汉清
4.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的中国海岸带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曹慧博;张颖;杨静;孟伟庆
5.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矿区2010-2019年自然资本存量动态评估 [J], 蒋毓琪;杨怡康;朱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以2004—2013年共10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照,对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引入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发展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四项指标,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晋城市1导论本文以晋城市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2.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是用于度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的方法。

生态承载力是用于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2.2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一是各类土地在空间是互斥,即各类土地作用类型单一,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二是可以确定区域内消耗的资源、能源和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并可以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

具体计算公式入下:2.2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1)生态压力指数:Ep=ef/ec(2) 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F=ef/g(3)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4)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C=EFH3 2004-2013年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3.1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由于本文研究时段为晋城市2004—2013年生态足迹情况,均衡因子取《Living Plant Report 2012》中计算的2010年全球均衡因子将各类型土地面积转化为全球平均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计算得出各年份的人均生态足迹。

3.2生态承载力计算本文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来确定各类用地的产量因子,用NPP代表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采用2010年晋城市耕地实际平均产量与全球平均产量的热值比计算,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中Leabharlann 6省生态足 迹的测算与 比较分析
张爱菊 ,张 白汝 , 向书坚
1 .中南财 经政 法大 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2 .伦敦 大学 统计科 学 学 院 ,英 国
摘要 : 生态足迹方法是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一种重要方 法 , 在 中部 6 省 大区域框架下 ,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 中部 6省 1 9 8 9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了;中部 6省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 0 4 . 0 6 2 5 . 0 7
引用格式 :张爱菊 ,张 白汝 ,向书坚.中部 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 比较分析[ J ] . 生态环境学报, 2 0 1 3 , 2 2 ( 4 ) : 6 2 5 . 6 3 1 . Z H ANG Ai j u , Z HA NG Ba i r u , X I A NG S h u j i a n . C a l c u l a t i o n nd a na a l y s i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b a s e d o n s i x p r o v i n c e s o f c e n t r a l
问题 。
态足迹进行测算 , 然后通过对 比分析 , 达到对中部 6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生态足迹以及经济发展对 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研究的 目的,为中部 6 省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
1 国外研 究现状
生态足迹概念是 2 0 世纪 9 O 年代由加拿大生态
经 济 学 家 Wi l l i a n E .Re e s提 出 的 L l J ,并 由 Wa c k e ma g e l对 其 理论 和方 法 加 以完 善 。生态 足 迹 又 称 生态 占用 ,指 生产 一定人 口所 消 费的 资源和 吸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

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计标模型定量测量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s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ozen Earth Key Stat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rigid and Arid Zone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730000)Abstr act Ecological-Footprints.are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2 manity.s use of nature.Through following the tracks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a region,th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reas,showing each type of land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these material resources.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different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2 sources,we can quantifiable judge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at area.s capacity to provide can be developed. Here we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ing,as well a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such a model.Key Words nd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ecs Computer Modeling Quantifiable Measurement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

2006~2008年山西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

2006~2008年山西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
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 , 东面和南面倚太行山与河北省和河南省毗连。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 全省年平均气 温 介 于 4 1 ̄之 间 ,全 省 无 霜 期南 长北 短 ,平 原 长 山区短 ,大 多 介 于 10 20 ~4C 0~ 1d之 间 。全 省 降 水量 常 年在 40 6 0 m之间。 0 ~ 5r a 光照时数全年在 2 0 ~ 90 20 25h之间, 积温有效性高。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 , 长期 以来走 以煤炭产 业 为支 柱 的资源 密集 型 、 源推 动 型 的发展 道路 , 资 资源 消耗 量大 , 生态 环境 造 成 了严重 的破 坏 和污染 , 重制 对 严
19 9 2年 ,加 拿 大生 态 经济 学 家 Wii es Wakrae 提 出一 种度 量 可持 续 发展 程 度 的生态 足迹 分 la R e 和 lm cengl 析 法(clg a Fo r t nl i 。 是在 对 土地 面积 量 化 的基 础上 , E o i l ot i a s ) 它 oc pnA ys 在需 求 层面 上计 算生 态 足迹 的大 小 , 在 供 给层 面上 计算 生态 承 载 力 的大小 , 然后 比较 二 者 的多 寡 , 而 评价 研究 对 象 的可持 续 发展状 况 。由于其 计算 进 简单 和 意义 明确 , 自该 方 法 提 出后 , 迅速 在各 个 国家得 到 广泛 应 用 。 19 9 6年 , 态足 迹 概念 引 人 中 国并 引 起许 生

22・ 1
沈 阳农 业 大 学学报 ( 会 科 学版) 社
的计算 中,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 同, 不仅单位面积耕地 、 草地 、 林地 、 建筑用地 、 海洋( 水域 ) 等的生态生产
能 力差 异很 大 , 而且 单位 面 积 同类 型生 物生 产 面积 的生 态 生产 力也 差 别很 大 。 因此 , 同地 区同类 生物生 产性 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可持续性研究【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必须落实到区域。

区域发展,特别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

目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量分析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定量评价山西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文章对国内外生态足迹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生态足迹的理论框架,阐述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的测算流程和方法,客观评价区域的生态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

同时,借助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评价分析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发展能力。

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西省2000年至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描述出山西省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趋势,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趋势,由此核算山西省生态赤字;并采用万元GDP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对山西省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归纳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

总的生态足迹需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一致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山西省保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而2000年至2010年期间内,生态承载力指标则呈稳定趋势。

以上两种趋势导致山西省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山西省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2)从分类结构上看,观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近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化石燃料用地,一化石燃料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影响着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

其次耕地、草地对人均生态足迹也有很大的影响。

山西省作为能源生产、能源消耗大省,其经济发展依靠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作为基本动力,化石燃料的过度排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观察人均生态足迹的承载力的分类结构,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耕地,其态势反映出山西省耕地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大。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王闰平;崔克勇;陈凯;赵月红
【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6(14)3
【摘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当前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为代价的;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比重很大(79%),是山西省生态赤字最基本部分,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低下.山西省亟需改变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总页数】3页(P199-201)
【作者】王闰平;崔克勇;陈凯;赵月红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太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J], 占本厚;李莉;魏媛
2.黑龙江垦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J], 代琳;王宏燕
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J], 刘先;谢屹;常菁菁;牟格格
4.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衡量与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法 [J], 刘晓燕
5.古浪县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J], 刘水琴;王万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山西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山西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山西省2003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14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7 hm2,则人均生态赤字2.27hm2,表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薛国珍苏志珠马义娟Xue Guozheng Su Zhizhu Ma Yijuan 作者单位:薛国珍,Xue Guozheng(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2;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苏志珠,Su Zhizhu(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和发展中心,北京,100091)
马义娟,Ma Yijuan(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2)
刊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6 5(2) 分类号: F062.2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山西省。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一、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围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围之。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

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式中: i 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Y i 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2),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 为人口数。

资源环境学中的生态足迹分析

资源环境学中的生态足迹分析

资源环境学中的生态足迹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是资源环境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量化,可以有效地评估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计算方式、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生态压力,也是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的一个指标。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系统性、量化的方法,它可以用来测量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的生物质量,以及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土地、水、空气等资源。

二、生态足迹分析的计算方式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主要是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折算成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一般来说,生态足迹是由以下几个指标计算得出的:1. 贮木面积:指一片森林能够生产出的木材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2. 放牧面积:指维持一头奶牛所需要的牧草和水的土地面积。

3. 捕鱼面积:指维持一条鱼所需要的水域面积。

4. 农田面积:指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作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5. 采矿面积:指开采一定量矿物质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基于以上指标,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国内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

国内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内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压力量化指标;全球生态足迹是指全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生态压力。

三、生态足迹分析的应用领域生态足迹分析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环保政策和改善环境。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分析可以检测和评估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和影响,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城市规划:生态足迹分析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了解城市发展对土地使用和资源消耗的影响,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四、生态足迹分析存在的问题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在资源环境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山西2006年趋势预报

山西2006年趋势预报
山西省历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曲线图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总面积
83 84 84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红脂大小蠹
由于近年来防治力度的加大,加之气候适宜,全省发生 情况总体继续呈下降态势,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减轻,发生 面积回落,但在晋中市的次、昔阳,忻州市的宁武,管涔 山林区、关帝山林区的部分林场仍将出现灾情。预测全年 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
利用性信息素开展 靖远松叶蜂监测防治
野外释放大唼腊甲控制大小蠹
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林业有害生 物防御水平。
强化检疫执法工作,严防外来林业有害 生物入侵。
产地检疫
对带有冠瘿病 樱花苗木实施焚烧
加强监测预报,构建系统网络,全面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切实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创新工作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发生面积
虫害 鼠害
病害
中森林虫害531.03万
亩,病害2.98万亩, 鼠害26.37万亩。
2005年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2005年我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
森林食叶害虫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因种类多,发生面积 仍较大,个别地方危害仍较为严重。
树木被害后枯黄
森林病害
杨树腐烂病、枣缩果病、黑斑病等处于上升趋势,其 它病害处于相对稳定,预测全年病害发生面积约5万亩左右。
毛白杨癌肿病 杨树腐烂病
应对措施
转变防治观念,强化目标管理,优化林业有 害生物防治工作环境。
实行科学防控,推进工程治理,提高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

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研究

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研究

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研究
张勇;张治国;杜轶;董晓辉;李有华;郭汉清
【期刊名称】《亚热带水土保持》
【年(卷),期】2015(027)004
【摘要】运用水资源生态模型计算2003~2012年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运用ARIMA(2,1,1)预测模型预测2013~2017年的生态赤字(盈余)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台阶式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呈台阶式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呈生态赤字状态,山西省水资源问题面临严峻考验,处于不可持续的利用状况.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张勇;张治国;杜轶;董晓辉;李有华;郭汉清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3;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3;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3;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3;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阿克苏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研究 [J], 王文欣;徐华君;王丹彤
2.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 [J], 雷亚君;张永福;张敏惠;梁雪梅;邵新娟
3.基于水生态足迹的山西省水资源利用研究 [J], 关格格;贾陈忠;秦巧燕
4.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J], 张建龙;冯慧敏;
5.邢台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研究 [J], 李玉平;王晓妍;朱琛;乔瑞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为基础 , 山西省 20 对 0 6年 生态足迹 进行 了计 算
结 果 表 明 , 省 生 态 足 迹 为 3 56h /人 , 于 不 可 持 续 状 态 . 全 .9 m 处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山西省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 0 6年 ; 20 计算
人均 生态 承载力 (C 及 区域 生态 承载力 ( C e) E )的计 算公 式分别 为
e c= ( × × )( :1 2 … ,) , , 6 E :Ⅳ ×(c C e)
式 中 ,t a 为各类 生物 生产 性土地 人均 真实 面积 ; y 为产量 因子 ; Ⅳ为人 口数 ; 为 均衡 因子. r
水域 , 来生 产所 需资 源 和吸纳 所衍 生 的废物 . 态足 迹是 测算 人类 对 自然生 态 服务 的需 求与 自然所 能提 供 生 的生 态服 务之 间 的差距 , 为判 断一 个 国家或 区域 的生 产 消 费活 动是 否 处 于 当地 生 态 系统 承 载 力 范 围提 供 了定 量 的依据 .
区域 总人 口的生态 足迹 : E =N ×( F 1 2 2 生 态承 载力计 算 .. ( m /人 ) h
在生 态承 载力 计算 中 , 由于不 同国家或 地 区 的资源 禀赋 不 同 , 需要 对 不 同类 型 的面 积 进 行标 准 化. 于
收 稿 日期 : 0 91 4 20 - ) 2 4 作者简介 t 李宇芳 (9 3 ) 女 , 1 8一 , 山西原平人 ,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 环境科 学学院 20 0 8级研究 生 , 主要从事城 乡规划 与区域 可持续发展方面 的研究.
2 研 究 区概 况
山西省 地处 华北 西部 的黄 土高原 东翼 , 地理 坐标 为 北 纬 3 。4 、 经 103 t山西地 形 较 为复 杂 , 4 3 东 1。3 o 山 区 、 陵 占总面 积 的三分之 二 以上 , 丘 大部分 在海拔 100米 到 200米之 间. 于温带 大 陆性气 候 , 均 降 0 0 属 平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2 第 1 4卷 期 21 0 0年 3月
J u n l fS a x r lUn v r i o r a h n i o No ma i est y
Nau a c e c tr lS i n e Ediin to Vo . 4 NO 1 12 . Ma .201 r 0
第 i 消费项 目的年 出 口量 ; 种 Ⅳ为人 口数 .
人均 生态 足迹 :
e f=∑ r×( )( s C =123…,; 123…, ) h 人) ,,, 6 ,,, m (m/
其 中 , 为 均衡 因子 , 统 的算法 中所采 用 的均 衡 因子分 别 为耕 地 、 筑 用 地 2 8 森林 、 石 能 源 土地 为 r j 传 建 ., 化 1 1 草地 为 0 5 海 洋 ( ., ., 水域 )为 0 2 ..
通讯作者 : 国璋 (9 5 ) 男 , 郑 16 一 , 山西洪洞人 , 山西师 范大 学城市 与环境 科学学 院教 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资 源环境 与第 四纪 环境方 面的研究 .

1 8・ 1
山西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1 00正
是 引入 了“ 产量 因子 ”的概念 .
中 图 分 类 号 : 7 . X11 1
1 生态足迹 的概念 与计算 方法
1 1 生态 足 迹的概 念 .
生态 足迹 也称 “ 态 占用 ” 由加拿 大 教授 Wiim E R e 生 , la . es于 2 l 0世 纪 9 代 提 出. 0年 它显 示 在 现有 技
术条 件下 , 指定 的人 口单 位 内 ( 一个 人 , 一个 城市 , 个 国家或 全人 类 ) 要 多少 具 备 生物 生 产力 的土地 和 一 需
12 生态足 迹 的计 算方 法 .
12 1 生 态足迹 的 计算 .. A i= C/ ,= ( —E ) ( i ir P + / P ×Ⅳ) ¨
式 中 ,为 消费项 目类 型 ; 第 i 消 费项 目折算 的人均 生态 面积 (m /人 ) C 为第 i 消费 项 目的人 均 A为 种 h ; 种 消费量 ; 为相 应生 物 生产性 土地 生产 第 i 消 费项 目的年 生 产量 ; 为第 i 消 费项 目的年进 口量 ; 为 种 种 巨
0_j 在 计算最 终 的生态 承载 力时 3

, 要扣 除 1 % 的生 物多 样性 保护 面积. 2 E =E C =N( D F 一E e c f—e )
12 3 生 态足迹供 需平衡 计 算 . .
式中,D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D >0 , E 当E 时 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 , 为生态赤字 ; D <0 , 当E 时 生 态足 迹小 于生态 承载 力 , 为生态 盈余 .
文章编 号 :0 94 9 ( 0 0 0 -1 70 10 -4 0 2 1 ) 1 1 -5 0
山西省 2 0 0 6年 生态 足 迹 的计 算 与分 析
李宇芳 郑 国璋 ,白明英 ,
( .山西 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 院,山西 I 0 10 ; 1 临汾 4 00 2 太原 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 院, 原 0 0 1 ) . 太 30 2 摘
文 中产量 因子是 以 2 0 的粮食 产量 除 以当年 的粮食 播种 面积 , 出 20 0 6年 求 0 6年粮 食单 产 , 后再 除 以 然
世界 粮食 单产 得到 . 其他 类型 土地 的产量 因子 : 草地 为 0 1 , . 9 林地 为 0 9 , . 1 水域 为 1O 化 石燃料 用地 为 .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