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法中前手与后手概念的立法完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19, 7(3), 83-8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ojls

https:///10.12677/ojls.2019.73011

On the Legislative Perf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Prior Holder

and the Subsequent Holder in China’s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Tingting Zou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Jul. 8th, 2019; accepted: Jul. 22nd, 2019; published: Jul. 29th, 2019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use of the concepts of the prior holder and the subsequent holder in China’s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are contradictory.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we should clear that the prior holder includes neither the drawer nor the acceptor, and that the subsequent holder includes neither the acceptor nor hol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or holders and the subsequent holders should not be judged by the order of time or position of signatures, but by the logical arrangement.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me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Keywords

China’s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The Prior Holder, The Subsequent Holder

论我国票据法中前手与后手概念的立法完善

邹婷婷

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收稿日期:2019年7月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9日

摘要

我国票据法中前手与后手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前后不一、相互矛盾。通过对票据法进行理论分析和体系解

邹婷婷

释,应当明确:出票人不是前手,承兑人不是前手或后手,持票人不是后手;不能以签章时间先后、方位前后判断前后手关系,而应以逻辑关系排列来判断前手与后手。进而对票据法相关条文提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

票据法,前手,后手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1. 引言

前手与后手是我国票据法中一对重要的概念。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前手”共出现15次,“后手”共出现7次,但每次出现所指代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出现一词多解、相互矛盾的情况。理论上对哪些票据当事人可以被称为前手和后手也无定说。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维护法律概念的统一、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至关重要。

2. 前手与后手概念在票据法中的矛盾

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并将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1]。在一部法律中,立法语言应当科学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在对法律概念的定义上应做到概念准确、一词一解。然而,我国票据法对于前手与后手的界定,却多次出现前后矛盾、指代不明的情况,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票人是不是前手、承兑人是不是前手或后手、持票人是不是后手。

(一) 出票人是不是前手

从语句结构来看,《票据法》第11条第2款是“前手”的定义,规定了前手是指在票据签章人或者持票人之前签章的其他票据债务人。从定义可知,前手是签章时间在先的票据债务人。任何一张票据中,第一个签章人肯定是出票人,他在任何人之前签章,从定义来看,出票人符合前手的定义,是前手。此观点也能从第79条能到印证,第79条规定持票人未按期提示见票的,丧失对出票人以外的前手的追索权,因此出票人也是前手。

但是在其他一些条文中,如第17条,持票人对出票人的权利时效与其对前手的权利时效不同,这里的前手显然不包括出票人。再如第40条第2款,汇票未按期提示承兑的,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但并未丧失对出票人的追索权,因此出票人不是前手。

(二) 承兑人是不是前手或后手

与出票人一样,承兑人可能在前签章,符合前手的定义。第65条也认为承兑人是前手:持票人不能提供拒绝证明的,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之后用但书将承兑人排除在前手之外。但是第40条认为承兑人不是前手:汇票未按期提示承兑,持票人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承兑人不是前手,所以不需要加但书。

第17条也将持票人对承兑人和对前手的权利时效区分开来,认为承兑人不是前手。

承兑人也可能在后签章,符合第32条第2款对后手的定义,但能否因此认定承兑人是后手呢?

(三) 持票人是不是后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