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

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年月日
摘要
乌腊德铁铜矿位于东昆仑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成矿带,为一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矿床产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及石英闪长岩岩体接触带内。

本文对乌腊德铁铜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乌腊德铁铜矿找矿标志,为该地区寻找此类铁多金属矿床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通过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认识:
1.受深大断裂控制,中酸性岩体沿构造薄弱部位侵入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往往产于岩体与大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中,此类矿化应在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引起足视。

2.乌腊德石英闪长岩体侵入大理岩中,在构造和内压力作用下形成不规则的弧形矽卡岩带,含矿热液从岩体中分异并在内部压力驱动下,在矽卡岩带中富集形成磁铁矿体。

3.通过研究乌腊德铁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提出了地层、岩浆岩和物探异常方面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 1、乌腊德 2、矽卡岩矿床 3、地质特征 4、找矿标志
目录
一、绪论 (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 (1)
(四)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2)
(五)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成果 (3)
二、区域地质背景 (4)
(一)地层 (4)
(二)构造 (5)
(三)岩浆岩 (6)
三、研究区地质特征 (8)
(一)地层 (8)
(二)构造 (9)
(三)岩浆岩 (10)
四、矿床地质特征 (11)
(一)矿体特征 (11)
(二)矿石特征 (12)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5)
(一)成矿地质条件 (15)
(二)找矿标志 (15)
六、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一、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乌腊德铁铜矿位于青海省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内开木棋河—浑
德伦河区域,区域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矿(化)点分布众多。

由于交通不便、地形陡峭,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

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大量投资开展基础矿调工作(1:5万、1:25万)的开展,基础工作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一大批铁、铜、铅锌、钼等矿产的找矿成果也随之显现。

但由于历史原因,矿产勘查工作薄弱,对区域内成矿规律、找矿标志总结研究不足;对区内与金水口岩群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化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经验表明,矽卡岩矿床的分布和矿化组合与深部构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矽卡岩型矿床往往呈带状分布。

加强研究区矽卡岩矿床的研究,对于区内铁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乌腊德铁铜矿,系统总结矿床地质背景、矿化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初步分析。

通过研究区相关研究内容的开展,将有利促进对区域内与金水口岩群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
研究区位于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山西段北坡,那陵格勒河东支流浑德伦河上游,行政区隶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管辖。

研究区内标高大多在4000m以上,最高峰6860m,平均4500m左右,其山势陡峻,一般比高500—1000m。

近山脊部位,切割深、难以通行,其中有部分高寒山区常年积雪,无法登及。

沟谷地带海拔相对低,开阔带尚可通行。

主要水系为常年流水,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工作区交通条件差,除西宁—拉萨全柏油路面的公路从研究区北部的都兰—格尔木通过并继而横切区域中部之外,自格尔木向西至茫崖尚有简易公路可通达。

昆仑山北坡主要水系较宽,非雨季节可通越野车,山南坡沟谷切割很深,大多无法通车。

研究区地处内陆高原盆地边缘。

气候特点是多风、少雨,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1.2—3.4℃,每年有281.9天平均气温低于0℃,最低-34.3℃,最高31.2℃,年平均降雨量39.1m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区内人烟罕见,经济落后,是一个极待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

当地人烟稀少,那棱格勒河有少数蒙古族、藏族牧民,乌图美仁乡有少量农业,地区经济落后;生产生活物资均由格尔木市采购。

图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四)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1959年青海省石油普查大队第六分队在对东昆仑西段北坡进行路线地质普查找矿工作时,发现乌腊德铁铜矿点并作了简单检查评价。

完成工作量:1/2千地质草测0.28km2,槽探41m3,化学分析样43件,命名为“多沟山铁矿”。

2.1975年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902队在区域上开展了1/50万航空磁力测量工作。

3.1987年7月,青海省区调队在检查航磁异常时在乌腊德铁铜矿补采了少量样品。

4.1988年省物探队开展J—46—[33](布伦台幅)1/20万化探扫面工作,普查区外围圈定了多处水系、重砂异常,但在普查区范围内未圈定出异常。

5.1989—1992年,青海省地矿局第二区调队开展了J—46—[33](布伦台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图幅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地层层序。

对乌腊德铁铜矿进行了踏勘性了解,取化学样12件,基岩光谱样10件,对前人资料进行了修正。

6.2008—2012年,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在乌腊德地区进行了普查工作。

通过系统开展地质、物探及槽探、钻探工作,初步对乌腊德铁铜矿进行了初步评价,基本了解了矿体分布、矿化特征等信息。

(五)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成果
1.研究思路
在广泛、全面收集研究区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矿体赋存状态、矿石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岩石学、矿床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总结研究区成矿特点及找矿标志,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模式,初步确定成矿模式。

2.研究成果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矿化分布特征及规律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研究区主要找矿标志及成矿模式,对于区域内寻找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东昆仑造山带西段,位于东昆中陆块之东昆中岩浆弧带三级构造单元。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一深变质岩系,构成结晶基底岩系;次为少量陆缘裂谷环境下形成的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 T)变质火山岩、碳酸盐岩。

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以北西向及北西西向为主,其特点是规模大,延伸远,活动期长。

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形成于华力西—印支造山旋回的不同阶段,由元古代、早泥盆世、早二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组成,其中磁铁矿化多赋存于金水口岩群与不同时代侵入岩的接触带内。

(一)地层
1、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
区域内出露的金水口岩群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是图幅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主要岩性为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夹变粒岩和大理岩,其原岩为一套巨厚的滨海—浅海相类复理石堆积,夹有少量的中基性火山岩。

区域上有1927±34Ma和2234±
160Ma(Sm~Nd等时线)的地质年龄。

2、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 T)
岩性主要为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条带条纹状)钙质糜棱岩、硅灰石角岩、矽卡岩、云母石英岩、长英质角岩等。

该套地层在普查区内没有分布,仅在图幅北东地区有零星分布。

3、第四系
第四纪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河谷两侧,从下更新世—全新世均有,成因类型主要有冲积、洪积以及风积等。

下更新世主要为洪积砂土、砂砾堆积(Qp3pl)分布于河谷两侧,全新世冲积物(Qhal)分布于现代河床及两岸,全新世风积(Qheol)呈新月型波状沙丘、平沙地和草丛沙包堆积分布。

(二)构造
区域范围内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总体构造线展布方向北西西向,次为北西、北东向。

南侧断裂构造地表断续可见,破碎带中可见黄铁矿、褐铁矿矿化。

1.褶皱构造
图幅内出露地层为古老变质岩,叠加褶皱广泛发育,然而受一系列东西向断层切
割和纵向断层错断,又被华力西期侵入体穿插,致使构造形态遭受严重破坏。

形态相
对完整的次级褶皱浑德伦阔同勒向斜,位于浑德伦阔同勒南一带,轴线呈280°方向延伸。

向斜西端、两翼均被断层所切,长约15km。

由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组成,核部为上岩组,两翼由下岩组和上岩组共同组成。

岩层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50°~65°之间,局部可达70°~80°。

构造形态呈两翼基本对称的线状褶皱。

褶皱轴向总体北北西向,沿轴面及其附近常形成断裂构造,是岩浆活动及矿化富集的有利场所。

2.断裂构造
区域内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按延伸方向大体可归纳为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组。

其中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组为主干断裂,规模大、生成时期早、活动性强,以压
扭性逆断层为主,控制着地层及岩浆岩的总体展布。

北东向断裂组以右行平移为主,
平移断层切割早期断层。

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主要有:尕勒奏东断裂、啃木都断裂、浑德伦阔同勒断裂、开木棋河—红水河断裂、哈日阿希勒—长平山断裂,北东向断裂主要为阿拉细细特断裂。

尕勒奏东断裂:倾向南西,倾角约50°,破碎带宽约100~500m,带内构造岩发育,断面擦痕常见。

断裂使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逆覆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之上,形成逆断层。

浑德伦阔同勒断裂:倾向北,倾角56°~60°,破碎带宽约10m,带内岩脉发育,且具断层泥,切割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地层及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和花岗岩体。

开木棋河—红水河断裂:倾向北,倾角45°~60°,破碎带宽约20m,带内构造岩发育,岩脉穿插,且见有断层泥,沿线岩层小褶曲发育,并见有脉岩碎裂现象,切割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地层及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

哈日阿希勒—长平山断裂:倾向北,倾角45°~50°,局部达70°。

沿断裂形成数百米宽的破碎带,带内构造岩发育,可见断层泥。

断裂构成金水口岩群与二叠纪侵入岩之界线,并使前者逆覆于后者之上。

阿拉细细特断裂(F6)除局部略有北西倾外,总体近于直立。

断裂性质属右行平移断层。

沿断裂地貌上呈一直线状负地形,局部具山脊错断现象。

断裂切过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及花岗闪长岩体。

(三)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比较强烈,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侵入岩分布最广。

侵入岩约占图幅总面积的40%~50%左右,现按侵入时代由老到新详述如下:
1.元古代侵入岩
元古代侵入岩主要有深灰绿色辉长岩(νPt),分布于区域东部的拉陵高里河地区。

岩性为辉长岩,由蚀变斜长石和蚀变辉石及少量次生石英和钾长石、角闪石组成。

2.晚古生代侵入岩
(1)晚泥盆世侵入岩:主要为灰白色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D3)、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石英二长闪长岩。

仅在图幅东北部及西北部零星出露。

(2)早石炭世侵入岩:主要有灰白色中细粒石英闪长岩(δοC1)、灰白色中粒花岗闪长岩(γδC1)、浅肉红色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P1)。

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

(3)早二叠世侵入岩有灰白色中细粒石英闪长岩(δοP1)、灰色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γδP1)、灰色蚀变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πγδP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岩石,属S型花岗岩,分布范围广。

3.中生代晚三叠世侵入岩
侵入岩规模较大,岩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细粒石英闪长岩(δοT3)、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γδT3)、灰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πγδT3)、浅肉红色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πηγT3)、浅肉红色中粗粒正长花岗岩(ξγT3)。

岩石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

区域内出露的脉岩主要有酸性岩脉、伟晶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基性岩脉,分布于金水口岩群(Pt1J)、灰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πγδT3)及灰白色中细粒石英闪长岩(δοP1)中。

三、研究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研究区范围内地层出露简单,仅有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及第四系。

1.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Pt1J)
主要出露于乌腊德铁铜矿点附近及研究区西南部,呈北西西向展布,倾向南西西,倾角60°~80°。

岩性组合为混合岩、片麻岩、混合岩化片麻岩夹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

乌腊德铁铜矿点附近主要出露的岩性为大理岩、透辉石矽卡岩、片麻岩。

(1)金水口岩群上岩组
白色大理岩:白色—浅灰白色,它形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量99%,此外含少量金云母,含量1%左右。

方解石形态呈边界不规整的它形粒状晶,长轴排列方向一致,显示良好的定向性;金云母呈片状,色泽呈近无色—浅褐色。

条带状大理岩:灰白色,它形粒状变晶结构,白色条带与深灰色条带相间交替出现形成条带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分为方解石95%,镁橄榄石2%,不透明暗色矿物2%,金云母1%。

方解石呈它形粒状变晶,在白色条带中杂乱分布,排列不具方向性,深灰色条带中方解石长轴排列方向多与条带构造的延伸方向一致,显示良好的定向性;镁橄榄石呈它形粒状变晶,均分布在深灰色条带中,富集成条纹状平行条带构造延伸方向定向分布;金云母呈鳞片状变晶,一般分布在白色条带中;不透明暗色矿物分布在深灰色条带中。

透辉石矽卡岩:黄绿色,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分以透辉石为主,含量95%,其形态部分呈柱状,部分呈粒状,粒径一般1.90~6.94mm,最大可达2cm;铁铝榴石含量5%,形态呈半自行粒状晶,不均匀分布在透辉石之间。

矽卡岩带主要岩性为透辉石矽卡岩,部分地段可见黄绿色绿帘石矽卡岩、石榴子透辉石矽卡岩。

(2)金水口岩群下岩组
研究区内分布较少,仅零星分布于北部。

主要岩性为斜长片麻岩。

斜长片麻岩:仅在矿区北部零星出露。

灰黑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斜长石,含量40%,呈等轴状半自形粒状晶,粒径0.06~0.46mm之间,具粘土化蚀变,晶粒之间多平直接触;钾长石,含量6%,半自形粒状,具格状双晶;石英,含量25%,它形粒状,粒径0.05~1.09mm,多数晶内发育波状、不规则状消光变形结构,平行于片麻理定向排列;黑云母,含量20%,自形片状,片长0.06~0.88mm 之间,在石英、长石矿物间断续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状构造;矽线石,针柱状,集合体呈条痕状平行片麻理断续定向分布。

3.1.2 第四系风成黄土(Q)
分布于矿区南部及北部,主要成分为风成黄土、砂砾。

(二)构造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规模较大的为浑德伦阔同勒断裂(F3)、开木棋河—红水河断裂(F4)。

地层总体呈南—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石英闪长岩体侵入金水口群大理岩、片麻岩中,石英闪长岩岩枝北侧地层由于岩枝的侵入局部产状向北倾。

岩体接触带内发育少量小规模断裂破碎带,宽度约2m,由于第四系覆盖长度不清,普遍发育有褐铁矿化、高岭土化。

大理岩中靠近岩体部位发育少量小褶曲,规模一般小于0.5m。

矿体主要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中,矿点第四系大面积覆盖,仅在M2矿体附近少量基岩出露。

根据地表零星露头及工程揭露可以看出,矽卡岩接触带总体为南西向展布,接触带弯曲转折变化较大。

M1-1、M2矿体中间一北西西向石英闪长岩岩枝侵入大理岩中,在其两侧矽卡岩接触带对称分布。

矽卡岩接触带宽度变化较大,一般为30~60m,M2矿体东侧矽卡岩带宽度较大,约为100m。

已发现矿体除M8、M9外均产于矽卡岩带中,严格受接触带控制。

主矿体M1-1、M2位于北西西向岩枝两侧。

矽卡岩接触带内矿化主要以磁铁矿为主,在外接触带及围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发育孔雀石化、黄铜矿化、辉钼矿化,内接触带中发育少量辉钼矿化石英脉。

矽卡岩接触带主
要岩性为透辉石矽卡岩,少量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

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主要分布于石英闪长岩岩枝南侧,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则主要分布于M1-1矿体东侧。

(三)岩浆岩
普查区内出露岩浆岩主要为早石炭及晚三叠世侵入岩,分布于普查区东部及浑德伦阔同勒断裂以北、开木棋河—红水河断裂以南。

其中分布于乌腊德矿点及其东侧的乌腊德石英闪长岩体(δοC1)、普查区东部的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πγδT3)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目前已发现矿体均分布在其外接触带中。

乌腊德石英闪长岩体(δοC1):见于乌腊德夏拉郭勒铁矿点及其外围。

呈小型岩株状,浑园型,面积1.5km2。

岩体侵入于金水口岩群中,接触界线弯曲,接触面外倾,倾角70°—80°之间,总体为北陡南缓。

围岩具矽卡岩化、硅化蚀变。

岩体边部有岩枝插入围岩中。

内接触带岩石具绿帘石化蚀变,矿化见有浸染状磁铁矿化、星点状褐铁矿化及零星分布的孔雀石化、兰铜矿等。

内、外接触带均有灰绿色细粒辉长岩脉和长英质岩脉侵入。

内接触带岩石具同化混染现象。

岩体西北部部分岩性为片麻状、似斑状闪长岩。

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πγδT3):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具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0%—70%)、钾长石(8%—26%)、石英(18%—26%)、黑云母(4%—10%)及少量榍石、磷灰石、锆石等副矿物。

脉岩:普查区内所见不多,主要有钾长花岗岩脉、细粒辉长岩脉和石英脉等。

大多平行地层走向顺层产出,部分在垂直地层走向的横张裂隙带中产出。

宽1-2m,长十几米至几十米。

四、矿床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成矿带,作为活动大陆边缘遭受了多次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矿作用强度大、其次多、成矿类型多样。

(一)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圈定铁矿体11条,均产于矽卡岩带中;铜矿体1条,产于破碎带中。

已发现矿体走向均为北西-北西西向,与矽卡岩分布方向基本一致。

岩体边界在矿区西南部呈凹凸曲折状,岩体有一北西向岩枝侵入大理岩中,在其两侧形成矽卡岩。

矿区主矿体为M1-1、M2。

北西向石英闪长岩岩枝两侧发育矽卡岩,M1-1、M1-2、M1-3矿体近平行产出于北侧,M2、M4、M6、M7位于其南侧。

M3位于M2西北侧的矽卡岩中,M8、M9位于矿区西南侧的矽卡岩中。

1、M1-1矿体
M1-1矿体为磁铁矿体,矿体长186m,平均厚度为6.32m。

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浸染状,TFe平均品位32.53%。

矿体倾向27°,倾角80°。

矿体围岩为透辉石矽卡岩、石英闪长岩,矿体东段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中。

2、M2矿体
M2矿体为区内规模最大的矿体,位于北西向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岩枝南侧。

矿体平均厚度为9.41m,矿体长320m。

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浸染状,TFe平均品位31.45%。

矿体沿走向方向品位较稳定。

矿体围岩为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

矿体在北西向分布的矽卡岩中产出,矿体倾向255°,倾角76°。

表1 矿体特征一览表
矿体编号矿体规模(m) 矿体产状矿体平均
品位(%)
矿石类型
矿体
围岩长度厚度倾向倾角
M1-1 186 6.3227 80 32.53致密块块状、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石英闪长岩M1-2 150 3.2327 88 23.02浸染状透辉矽卡岩
M1-3 100 2.8027 83 20.18浸染状透辉矽卡岩
M2 320 9.41255 76 31.46致密块块状、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M3 100 5.99195 64 39.41浸染状大理岩及透辉石矽卡岩
矿体编号矿体规模(m) 矿体产状矿体平均
品位(%)
矿石类型
矿体
围岩长度厚度倾向倾角
M4 70 4.34221 42 25.97致密块块状、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
M5 100 2.81 202 64 0.8 被膜状、星点状大理岩
M6 100 3.38212 67 25.12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
M7 100 4.84197 61 24.80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
M8 100 4.87230 75 22.00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
M9 100 3.32230 75 26.20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
M10 100 4.62212 80 21.55浸染状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注:M5矿体为铜矿体,其余矿体均为铁矿体。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矿物成分
(1)磁铁矿矿石
磁铁矿矿石可分为铁黑色—铁灰色致密团块状磁铁矿矿石和灰绿色—灰黑色浸染状磁铁矿石两种。

其中致密块状磁铁矿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浸染状磁铁矿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少量赤铁矿、黄铁矿。

脉石矿物以透辉石、石榴子石、绿帘石、透闪石、方解石为主。

磁铁矿:灰黑色带淡棕色调,它形粒状—半自行粒状结构,粒径一般多在0.01~0.22mm间,多聚集成团块状或条带状,少量呈浸染状或星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之间。

赤铁矿:多呈板状,其板长在0.06—0.24mm之间,少数呈半自行粒状,粒径在
0.02—0.1mm之间,分布不均匀。

1.表2 磁铁矿石样品物相分析结果一览表
样品编号ω(TFe)×10-2ω(金属Fe)×10-2ω(MFe)×10-2ω(FeS)×10-2ω(FeCO3)×10-2 10WWX1 28.36 0.12 25.30 0.04 0.68 10WWX2 47.20 0.24 45.07 0.06 0.16 10WWX3 30.20 0.05 27.82 0.29 0.30 10WWX4 42.12 0.14 36.90 2.04 0.78 样品编号ω(Fe2O3)×10-2ω(FeSiO3)×10-2ω(FeSO4.7H2O)×10-2
10WWX1 2.03 1.05 3.16
10WWX2 0.99 1.08 1.69
10WWX3 1.40 1.33 1.88
10WWX4 2.60 1.69 3.76
2.样品分析单位为:青海工程勘察院检测试验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