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量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的量化分析
——法治指数衡量体系全球经验与中国应用
李蕾
2012-06-17 22:57:39 来源:《时代法学》2012年第4期
摘要:指数是衡量全球各国经济、政治走势的重要尺度,各种类型的指数从某种程度上精确折射着社会生存的客观真实状态。在民主、法治等社会科学领域始终缺少一种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法治在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之后,我们应改变传统抽象法治观念的思维,并突破不同文化间法治价值观念的屏障,将法治理念贯穿至具体的指数模型之中。法治指数体系中囊括了诸如民主指数、腐败指数等一系列精确、稳定的指数样本。本文从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法治指数出发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方法论上分析与探索,为当今中国寻找一种新型、理想的法治发展路径。
关键词:法治指数民主指数法治指数
随着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幸福指数(GNH)、和谐指数等渗透至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指数化研究思路也相继扩展到民主、法治领域。在成熟发展的统计学与数学模型氛围下,经济学早已经实现科学的“数据化”管理,而法律及其政治上的数据化管理却还有待各国学者的研究与探索。法治、民主状态GDP、CPI等经济指标一样,一旦出现异动,我们就应当及时地调整相关的政策,以维护国家平稳、较快地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危机。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正努力为民主、法治的定量分析做出各种努力。
一、“法治”的标尺与“法治指数”的兴起
任何试图对法治定义的努力都会陷入一场对法治概念区分的战斗之中。“法治”(rule of law)一词在中西各方早已被描述为一种理想化的语境,其内涵较为广泛与抽象。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法治被视为“最为重要的概念,至今尚未有确定的内容,也不易作出界定”〔1〕。“法治”的中文含义较为广泛且抽象,梁启超曾较早使用这一词语概括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中国学者喜将“人治”、“礼治”作为法治参照物对比分析和研究。然而这些并非西方法治的原始内涵。法治相关概念的模糊也导致了国家之间法治交流的障碍,中西方国家经常陷入话语体系的较量之中而不去发掘法律制度背后的共通点。
汉语对“rule of law”与“rule by law”所做的精确区分也并不多,许多情况下均用“法治”这个词作为这两个英文词语的直接翻译。rule by law(以法而治)〔2〕的内涵中缺少法律对执政政府的限制,而这些却又是“法治”(rule of law)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世界许多国家依然偏向以该种相对狭窄的观念去理解法治(rule of law)的内涵。富勒曾经为“法治”设立一套技术性标尺(原则),他要求法律必须满足:一般性、公开性、清晰与明确性、不溯及既往、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定的一致性;稳定与持续、不作相互矛盾的规定、不要求不可能之事〔3〕。法律在形式上所应达到的这八项标尺(也即法律的内在道德)将形式法治(以法而治)的理论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些理论又在菲尼斯、萨默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无论是富勒亦或是哈耶克、拉兹等学者在对法治条件的学说中都没有告知法律必须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例如法律制定权究竟来源于君主还是民主的大多数决定,或者其他的方式等等。他们仅仅提出了法律在形式或程序上的要求。拉兹就不认同将良法等内涵注入法治的标准和原则之中,他在其论文《法治及其价值》中明确表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他没有说明法律如何被指定,由暴君,多数人的民主或其他方式。它也没有说明基本权利平等
或正义。”〔4〕这种解说仅仅从形式上将法治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治理模式。
形式法治没有穷尽法治(rule of law)的深刻内涵,而强调追求道德价值的实质法治又会陷入脱离现实与形而上学的泥潭中,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曾提出法治的实体模式: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氏对法治虽然有过详细的描述,但“良法”的精髓却很难通过一套具体可行的衡量尺度体现出来。法治指数的兴起试图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内涵结合起来,并通过数据、图表、模型等形式对法治的原作作出了精确的界定。2006年,世界银行宣布将法治指数作为国家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套完整的法治标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的潮流。目前,法治指数享有盛名的设计机构之一是“世界正义工程”( 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以下简称WJP),其于2008—2011年间举办了多届“世界正义论坛”,该组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各国需不断完善“法治指数”体系,并将这一评估体系作为衡量一国法治状况的重要“量化”标准。截止2011年,法治指数已经覆盖70个国家, 2012 年达到100个国家〔5〕。
当法治指数日渐规范化的同时,作为衡量法治国家优劣又一标准的“民主指数”其实也早已孕育而生。民主与法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硬币的两面。由于民主一词定义具有争议性,因此如何利用数据计量民主的水平,一直未达成共识。但大多数研究民主的学者至少会认为,民主的特征包含:多数人的统治;自由与平等的选举模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并且尊重基本人权。现今全球最著名的测量民主数据水平的机构是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Organization)。另一组民主指数提供单位是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也有翻译为:经济学人智库社)。经济学人信息部针对全球民主国家提出了5 项指标:选举程序与多样性;政府运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和公民自由。民主指
数指标体系将全球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完全民主;缺陷民主;混合政体;极权政体。这些分类是一国自我审视法治与民主现状的重要参照。
二、法治指数的方法论解读——“薄”法治与“厚”法治的均衡
法治指数最关键的贡献是为法治建设与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相对客观、可供比较的评测标准,进而摆脱人为、主观的概念分歧与理论纷争。为探索法治指数的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美国学者塔马纳哈的观点,他将法治整个发展轨迹归纳为一个由“薄”向“厚”循序渐进的过程〔6〕,并且由薄到厚的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而最终实现实质意义的良法之治。第一个阶段“以法而治”(Rule by law):法律作为执政政府的工具;第二个阶段:“形式的合法”(Formal Legality):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预测性、明确性、稳定性等特征;第三个阶段:“民主+合法”(Democracy + Legality):法律的内容由民众的一致赞同决定;第四个阶段:“个体权利”(Individual Rights):财产、契约、隐私自治;第五个阶段:“人格尊严”、或“正义”(Rights of Dignity and /or Justice);第六个阶段:“社会福利”(Social Walfare):实质的平等、福利、共同体的保留。这六个阶段的前三阶段又被归类为“形式法治”(Formal Legality)的范畴,而后三个阶段又被归类为“实质法治”的(Substantive Legality)范畴〔7〕。六个阶段的法治发展轨迹表现为由空洞(emptiness)的、仅注重法律的外部特征的法治走向注重个人权利、人性尊严、社会福利的法治历程。
世界正义工程(WJP)创立法治指数以来第一次系统且全面地利用各种参数指标成功地衔接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有效地表达了该法治标尺所处在的历史阶段。它所设计的法治数据体系是迄今为止全球法治实践过程中最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