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化探技术及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42-;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
→酸雨,从而使地下水中SO42-增加;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 ,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达1800×104t之多,因此,地下水中SO42-的
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一、基本理论
HCO3-,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不同阳离子吸附能力的大小: H+>Fe3+>Al3+>Ca2+>Mg2+>K+>Na+ 影响因素: (1)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则吸附能力也愈大(H+例 外)(2)地下水中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愈大,交替吸附作用(置换岩土 所吸附的离子能力)也就愈强。(3)颗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交替吸
附作用也就愈强;(4)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在致
密的结晶岩中,实际不发生这种作用。
一、基本理论
混合作用 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 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
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污染地下水; 改变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发生变化。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渍化,使浅层水变 咸等;引淡补咸使地下水淡化。
三、不同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岩性特征与离子成分 砂岩含水层:K+、Na+、HCO3-为主要成分,PH值大于8.0。 石灰岩、白云岩分布区: HCO3-、Ca2+、Mg2+为主要成分。 含石膏的沉积岩区: SO42-、Ca2+较多。 酸性岩浆岩地区: 大多为HCO3—Na型水 煤系地层分布区与金属矿床分布区:硫化物氧化,多形
不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② Cl-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
加,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一、基本理论
SO42-,中等矿化度的地下水中,SO42-为主要阴离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4·2H2O)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② 硫化物
的氧化。
注意:① 由于煤系地层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 地下水往往以SO42-为主;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
度越低,难溶离子的相对含量就越高
一、基本理论
浓缩作用产生条件:
气候:干旱半干旱;
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埋藏浅; 为排泄区(从别处带来的盐分在排泄区集聚)
一、基本理论
脱碳酸作用
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 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结果:① 地下水中HCO3-、Ca2+、Mg2+减少; ② 矿化度降低。
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变化解释
雨量效应:雨量越大, δ D、δ
18O越低(较低温度形成较大雨量)。
纬度效应:大气降水δ D、δ
18O随纬度升高而减少(一是纬度升高,年
平均气温降低;二是大气圈中水蒸汽大部分形成地纬度区) 高程效应:大气降水δ D、δ
18O随地形高程增高而减少(随地形增高,
18O与地面年平均气温呈线性递增关系(温度越高,分 18O)偏
馏作用越弱);来自于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大气降水入渗形
成的地下水稳定性同位素氘、氧同位素含量和氘过量参数都低于当地现代大气 降水。
雨量效应:雨量越大, δ D、δ
18O越低(较低温度形成较大雨量)。
一、基本理论
稳定同位素2H、18O
主要研究内容: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来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地下水化学的形成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地下水中同位素成分的形成、分布及其水文地球化学应用;
地下水中污染组份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的治理方法研究; 各种数学、物理及化学的研究方法在水文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Cl-、SO42-、HCO3-、Na+、K+、Ca2+、Mg2+
Cl-:所有的天然水中都有氯化物的存在,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
来源: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⑤ 人为污染。
特点:①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
成硫酸盐水
三、不同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气候对离子成分的影响 潮湿气候区:易溶组分溶滤带走,最终以难溶组分为主, 形成低矿化的重碳酸型水; 干旱气候下平原、盆地排泄区:由于盐分不断带来,水 分蒸发,盐分积累,最终形成高矿化的氯化物水。
有机成因: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胺→水解生成氨→有氧存在分解亚硝 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微量(痕量)组分(元素),碘、溴、氟等; 胶体成分: Fe(OH)3、A1(OH)3及SO2。
有机体、卤代烃类、杀虫剂类;
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氧化环境中存在硫细菌、铁细菌等;在还原 环境中存在脱硫酸细菌等;污染水中,有各种致病细菌。
力及与其它物质共存等无关,而仅与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有关,半衰期
12.43a, 3H在大气层中形成氚水后遍布整个大气圈,对现代环境水起着标 记作用,因此利用3H可以计算50a 以内的地下水年龄(50a以内的误差较小 )。 应用: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探索地下水的成因,确定径流
二、化探分析方法
水的流动状况:停滞的地下水,最终将失去溶解能力;流动的地下 水,经常保持较强的溶解能力。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强度是决定溶 滤作用强度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一、基本理论
溶滤的时间阶段和空间差异性
次级可溶物 硫酸盐 难溶物碳酸盐和 硅酸盐类
初级可溶物NaCl
水携带走
水携带走
时间阶段性:一个地区经受溶滤作用越强烈,时间越长久,地 下水的矿化度越低,越是以难溶离子为其主要成分。 溶滤的空间差异性:气候越是潮湿多雨,地质构造的开启性越好, 岩层的导水能力越强,地形切割越强烈,地下径流与水交替越迅速, 岩层经受的溶滤便越充分,保留的易溶盐类便越贫乏,地下水的矿化
以是Na+,也可以是Ca2+
三、不同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矿化度与离子成分关系的解释 从地下水中常见盐类的溶解度表中可以看出:
氯盐溶解度最大,硫酸盐次之,碳酸盐最小; 钙的硫酸盐,特别是钙、镁的碳酸盐,溶解度最小;
随着矿化度增大,钙、镁的碳酸盐首先达到饱和并沉 淀析出,矿化度继续增大时,钙的硫酸盐也饱和析出。 高矿化水中便以易溶的氯和钠占优势
透(突)水水源快速识(判)别技术 示踪试验 同位素技术
三、不同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矿化度与离子成分 一般情况下,随着总矿化度的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 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低矿化水中,以HCO-3、Ca2+、Mg2+为主; 高矿化水中,以Cl-、Na+为主; 中等矿化地下水中,阴离子以SO2-4为主、主要阳离子可
影响溶滤的因素:
岩土中矿物盐类的溶解度:首先:NaCl迅速转入水中,SiO2很难
溶于水中。 岩土的空隙:空隙发育,溶滤作用强。 水的矿化度:低矿化水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溶解能力弱。 水中CO2、O2等气体成分:水中CO2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
的能力愈强。水中O2含量愈高,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
温度降低)。可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高程。
一、基本理论
稳定同位素2H、18O
应用:研究矿井地下水的形成、判断地下水补给来源、确定地下水补给带(
含水层的补给区或补给高度)、确定的混合水的混合比例和不同水体间水力 联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同位素氚 基本原理: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衰变特征,其衰变速度与温度、压
Ca2+,是低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来源:① 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 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Mg2+,来源及分布与Ca2+相近:① 含镁的碳酸盐类沉积岩(白云盐、泥灰 盐);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一、基本理论
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次要离子,包括硝酸根、亚硝酸根、铵离子、铁离子等;
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使SO42+还原为 H2S——脱硫酸作用。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SO42-+2C+2H2O→H2S+2HCO3结果:①水中SO42+减少以至消失; ②HCO3-增加,pH值变大。
一、基本理论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 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 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往往代表着其赋存地层的环境特征 特征离子含量 矿化度 水质类型
PH值
可以区分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从而识别井下涌(突)水
二、化探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水质化验、示踪试验等实(试)验方法,利用不同时 间、不同含水层的水质差异,确定突水水源和各含水层(水体) 之间的水力联系
水化学快速检测技术
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化探技术及方法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2013年10月
讲座提纲
一、基本理论
二、化探分析方法
三、不同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四、标准水样水化学资料档案的建立 五、突水水源判别方法 六、其他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方法
一、基本理论
化探:即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形成、分布
、迁移和富集规律及其在煤矿防治水技术实践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一、基本理论
矿化度:水的矿化度又叫做水的含盐量,是表示水中所含盐类的数量。由于水中的 各种盐类一般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水的矿化度也可以表示为水中各种阳离子的 量和阴离子的量的和。一般用M表示。 总矿化度,又叫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简写TDS),指地下水中所含
一、基本理论
同位素基本理论—稳定同位素2H、18O
基本原理: 2H、18O是是氢和氧的稳定同位素,由于质量差异,在蒸发、凝结过程 中会产生同位素的分馏,即轻同位素优先蒸发,而重同位素优先凝结。由于同位素 分馏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富集轻同位素1H、16O,而重同位素( δ D、δ 小,使得各种天然水具有各自不同的同位素特征。 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变化解释 温度效应:降水δ D、δ
来源: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与变质岩(大理岩);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
区,HCO3-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Na+,高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来源:①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② 海水;③ 岩浆岩和变质 岩地区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④ 酸性岩浆岩中大量含钠矿物。
K+,高矿化水中含量较多。
有的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以每公升中所含克数(g/L)表示。为了便于比
较不同地下水的矿化程度,习惯上以105度到110摄氏度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 总量来表征总矿化度。 两者含义很接近,其差别是前者比后者大,其差值为HCO3—含量的一半。因为在水 蒸干过程中,重碳酸根含量的一半将转化为CO2气体而逸出。 但是,在不很严格的情况下,当水比较清净时,水中的有机物质含量比较少,有时
一、基本理论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 脱碳酸作用 脱硫酸作用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 人类活动
一、基本理论
溶滤作用
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形成,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岩土失去 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则补充了新的组分。 砂岩中长石的溶滤:
一、基本理论
来源与分布特点与Na+相近:①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② 岩浆岩、变质 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在地壳中K与Na的含量相近,但在地下水中K+的 含量比Na+少得多。γ K/γ Na=1:9。
一、基本理论
地下水中含量较少原因:①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
母、蒙脱石、绢云母);② 易为植物所摄取。
也用溶解固体的含量近似地表示水中的含盐量,即用水的总矿化度来表示水的矿化度
。
一、基本理论
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O2 、N2:地下水中的O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 H2S 、甲烷(CH4):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CO2 :主要来源于土壤,地下水中含CO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