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09图书馆学武亚静01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一、国外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

1.波拉特法

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他于1962 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1977 年, 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 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 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所占的比例。其基本理论是: 首先, 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 称为第四产业。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其产值的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比如: 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 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 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他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2. 信息化指数法

1965 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

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 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社会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

3.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

厄斯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49 个变量作相关分析, 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 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 communication )、技术( technology )、图书馆( 1ibraries) 。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然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分析结果对87 个欠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分类。同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则按GNP 值排序, 以反映经济实力对信息活动的影响。

4. 国际电信联盟法

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电信联盟严格界定了信息产业的范畴: 电信服务与设备、计算机服务与设备、声音与图像传播及其设备、音像娱乐业。该联盟使用的评价各国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是: 首先计算出每一部分的产值(增加值) , 然后与GDP相比较, 算出信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以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对于GDP发展速度的贡献率。

5. 加拿大“ 信息技术和电信( I TT) 分类”的测度指标体系

加拿大工业部、统计局和文化部提出了本国新的信息技术和电信(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 简称I TT) 分类法。它将通讯、广播、计算机设备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体系, 被认为有助于解以前各种分类法在技术和法规方面的滞后问题, 并使该分类拥有国际可比性(尤其在北美地区) , 所以它可以作为测度和比较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

6. RI TE 模型

该模型是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小松崎清介于1965 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评方法,又称信息指数法。其指标体系由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4 大类11 项活动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 这些分指标因为不同质而无法直接运算, 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 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 按百分比计算) , 最后才能求得信息化指数。

7. IDC 的“信息社会坐标法”

国际数据公司( IDC) 是国际数据集团下属的信息研究机构, 他们提出了用“ 信息社会指标”(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简称ISI) 方法, 并以此作为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I SI坐标变量分3大类20 个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基础结构:①在校小学生人数; ②①校中学生人数;③阅读报刊人数;④新闻自由程度;⑤公民自由程度。(2)信息基础结构: ①家庭话普及率; ②电话故障发生率; ③人均收音机拥有量;④人均电视机拥有量;⑤人均传真机拥有量;⑥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 ⑦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覆盖率。(3)计算机基础结构: ①人均计算拥有量;②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③每1千从业人员商用机数量;

④每1 千师生教育用计算机拥量;⑤联网计算机比重;⑥软件支出与硬件支出之比; ⑦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数量; 每万人⑧平均互联网主机数。

8. IUP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 模型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H. Borko 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M I Menou 主持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1980年11 月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1982年11月发表最终报告。IUP模型是多变量、多层次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 包括反映一个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利用潜在能力的各种变量共达230 个。其中, 27%反映国家的基本条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 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这230 个变量按结构和功能两大方面进行分组, 产生出21 个结构组和l7 个功能组, 分别属于3 个结构子集和6 个功能子集。

9. 三维度的信息化指数

王明和杨书源根据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 认为信息化体现在三个不同的但又互作用的层上, 这三个层次的信息化指数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在一个维度上的相加关系, 而别映射在三个维度上, 共同构成社会信息化水平。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物质基础水平( Mat terFoundation Quotient, MFQ) , 主要指信息硬件、信息设施等物质基础和装备的普及度、人均占有水平; ②信息服务水平( Information Service Quotient,ISQ) , 主要反映与传播、简单的服务,③信息量的增加和有效流通使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知识创新水平(Kno wledgeInnovation Quot ient, KIQ) , 主要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 从而生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水平。表现为知识、专利的增加, 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倍增作用。

二、国内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

1.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方法

我国学者钟义信、舒华杰和吕廷杰等在美国波拉特和日本小松信息化指数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 信息化的综合指数& ( CIIC) 方法, 该测度方法主要由信息产业的能力, 包括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等; 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能力, 包括电话普及率、电视普及率、联网计算机普及率、联网数据库人均容量和人均网络容量公里数等; 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水平, 包括年人均电话次数、年人均电视收看数、计算机平均利用率、年人均信函数、年人均书报量和年人均拥有的音像制品量等; 信主体水平, 包括信息业就业人数比率、每百人的大学生数、九年制业务教育普及率、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比率等; 信息消费水平, 包括个人平均信息消费指数。

2.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1993 年吉林大学靖继鹏教授等设计了一套信息产业测度方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主要由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的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信息产业平衡力等组成。而每个力又有不同的具体指标组成, 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包括社会结构、人员素质、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劳动待业人数等; 信息产业开发力包括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科技成果项目数、专利批准量、技术情报和文献机构经费收入所占比重等; 信息产业生产包括信息产业固定资产、人均信息产业增加值、信息劳动者人员数等; 信息流通力包括广播率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机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通信技术水平等; 信息资源利用力包括信息商品消费量、专利转化率、信息服务量、科技成果转让率、文献数据库利用率等; 信息产业平衡力包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第一二三四产业增加值比例协调率、第一二三四产业劳动力比例协调率等20 。随着社会和统计数据的发展, 上述指标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对综合信息产业力进行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包括社会结构、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社会劳动强度、社会劳动力结构等; 信息产业开发力包括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科技成果项目数、专利批准量、信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量等; 信息产业生产力包括信息产业固定资产、信息产业人均增加值、信息劳动者人员数、信息产业劳动生产率等; 信息流通力包括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机普及率、通信技术水平等; 信息资源利用力包括信息商品和服务销售利润、无形资产转化率、文献数据库利用率等; 信息产业平衡力包括信息产业总资产贡献率、第一二三四产

业增加值比例协调率、第一二三四产业劳动力比例协调率等22 。他们将前面四个力作为信息产业的% 硬& 变量, 将信息资源利用力作为% 软& 变量, 将信息产业平衡力作为% 协同& 变量, 并参照牛顿第二定律将三个变量相乘, 来反映一个实体的信息产业综合力22 。

3.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1999 年2 月, 信息产业部初步确定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 2001 年7 月29 日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指标体系设置了6 个一级要素, 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

法规与标准等。在一级指标下又设立20 个二级指标23 。

4.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测度模型与方法

1997年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刘铁兵提出了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测度模型和方法, 该模

型设立了5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20 个三级指标, 并对湖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25 。

5.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胡芒谷从两个视角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一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评价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是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化的发展水平26 。信息经济发展规模的评价采用的是波拉特方法, 社会信息化水平评价采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他从信息生产力和信息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信息生产资料分为信息资源和信息生产设备两个子集, 并对京津信息化进行了测度。

6.中国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

郑建明等人在日本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基础上, 吸取有关案例的积极成果, 参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信息化% 九五& 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 构建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 将其中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作为测度的四个要素在四要素下面又分为21 个指标, 他们利用社会信息化指数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进行了实际的测度。

.

7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

三东三联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修文群博士认为现有的信息化测度方法只重视指标的水平结构, 而忽视空间的布局结构,只重视现状的发展状况, 而忽视质量、能力的思维方式, 为此, 他提出了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 个一级指标, 即发展指数( DI) 、质量指数(QI) 和能力指数( CI) , 14 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3 级指标。区域信息化综合指数( RISI) 可表示为: RISI= f( DI,QI, CI)。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完整版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对于如何按照"建设有效益信息化"的要求,正确引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比较效益效能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 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 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综述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其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业经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印发全国试行。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为了正确和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它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也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状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作用 ·评测信息化水平 ·咨询、校验 ·避免浪费和错误 ·为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 ·规避风险 ·引导IT服务商的行为 ·为评级提供依据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符合中国国情 ·承认企业的特别的、个性化的信息化需求特点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修改)

一、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这里介绍国家信息产业部制定得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共22项,如表9—1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得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程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得地位:最高领导者就是一把手,得lOO 分:就是二把手得70分;就是三把手,得50分;就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得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得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若A为0分,则该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A+B得分为该要素得得分。

(3)信息化规划与预算得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得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得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与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得得分相加除以3。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得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什、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得直接费用)、通信设备投入(通用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近三年平均得本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100%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得,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得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得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与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含)以上得PC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本企业拥有得能够正常运转得计算机总量/员工总数)×100 4、网络性能水平(分) 企业网络得出口带宽小于128K(含)得30分:在128K~512K(含)之间得50分:在512K~2M(含)之间得7O分;在2M~10M(含)之间得80分;在10M~100M(含)之间得90分;在100M以上得100分。 5.计算机联网率(%) 计算机联网率得统计口径与指标3相同。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接入内部网得计算机总量/本企业拥有得能够正常运转得计算机总量)×100% 6.信息采集得信息化手段覆盖率(%) 企业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得信息采集时,信息化手段占有重要位置得,每覆盖一个领域得16分;全部覆盖,得100分. 7.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 本指标计分方法: 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得企业网,得0分。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与效能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 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 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录入人: cosoo 公布日期:2005-4-26 来自:转载/ 扫瞄140次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动身,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形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进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形,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连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刻上连续,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 差不多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要紧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差不多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差不多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判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运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能够依照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差不多进展状况。具体权重依照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差不多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的运算方法如下: 1. 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 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运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形 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运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

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 作者: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10月22日本文选自:中国计算机用户-赛迪网 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该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并第一次提出从效能角度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本刊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摘录了部分内容,以供参考。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旨在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该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

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是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内容如表。该体系第一次提出把“效益指数”作为评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一.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总分计算方法:I=∑(Pi*Wi),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的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权重表将基本指标划分成5个大类,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每一类的权重设计为:战略地位:10%;基础建设:20%;应用状况和效益指数:50%;人力资源:15%;安全:5%;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以权重表(另发)形式落实。 二.重点效益指数计算方法: 1. 库存资金占用率(%):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3年。 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全部流动资金; 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的计算方法为: 指标分值: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80%以上得100分,降低60%以上得80分,降低50%以上得60分,降低20%以上得20分,降低20%以下得0分。 2. 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3年。 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增长幅度的计算方法为: 指标分值为: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是原来的5倍以上得100分,3~5倍得80分,2~3倍得60分,1~2倍得20分。

{信息化方案}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信息化方案)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于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于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关联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壹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和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于时间上延续,而且能够于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情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能够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情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壹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 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 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于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于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能够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且包括主频于75MHz(含)之上的PC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4.网络性能水平(分)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 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 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如果把OA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5)是否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 6)企业不同部分之间是否拥有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以及能否实现协同工作流。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作者:————————————————————————————————日期: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cf5684127.html,/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对于如何按照"建设有效益信息化"的要求,正确引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比较效益效能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待我们,我们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次调查仅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暑期实习应用分析之用,保证 不会将收集所得信息作为它用。调查收集所得企业信息将作为本人写作调查报告的现实材 料进行分析使用,如贵单位需要,本人将会把分析所得调查报告备份交由贵单位查阅。 再次感谢贵单位的大力支持! 有效期:一次性调查 调查人: 调查日期: 被调查单位: (以下内容由被访问人填写)请在合适的选项前打“√”或进行适当的描述 被访问人: 单位:职务:联系方式: 企业(集团)名称:(盖章) 企业通信地址: 邮编: 企业网址: E-mail: 一、企业(集团)基本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 企业资产:

□ 500万以下□ 500万-1000万□ 1000万-5000万□ 5000万-1亿□ 1亿以上 年销售收入: □ 500万以下□ 500万-5000万□ 5000万-1亿□ 1亿– 10亿□10亿以上 利税率: □ 8%以下□ 8%-18% □ 18%-30% □ 30%以上 2、组织架构 企业(集团)分为级法人,下属子公司个,分支机构个3、经济类型(按工商登记分) □国有及国有控股□三资企业□民营□其它 4、企业规模 □大型□中型□小型 5、企业员工人数人 其中,管理人员为人,技术开发人员人,生产作业人员人 二、企业(集团)信息化工作机构、人员、制度 1、有无信息化机构□有□无 (1)信息化机构名称 (2)信息化机构负责人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2、有无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高层领导?□有(职务:)□无 3、企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已制订□正在制订□计划制订□无计划 4、企业(集团)有无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有□无 5、是否有计划地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是□否 6、企业(集团)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人,占企业总人数 %;其中,工程师人, 高级工程师人。(本栏特指信息化专业并负责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人员) 7、信息系统维护和升级 (1)有无专职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有(规模:人)□无 (2)有无稳定的系统运行和维护经费?□有□无 (3)是否根据技术发展和需求提高而升级?□是□否 三、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投资、收益情况 1、2002年企业(集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万元,其中,硬件类投资万 元,软件类投资万元 2003年企业(集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万元,其中,硬件类投资万元,软件类投资万元 2004年企业(集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万元,其中,硬件类投资万元,软件类投资万元 企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万元,形成固定资产万元,占总资产 %。 2、信息化建设投资效果

(技术规范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前言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目前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 ——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 ——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 ——第5部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规范; ——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第7部分:企业信息化监理规范; ………… 本部分为第1部分。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部分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2.1 验收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的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接受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2.2 需方acquirer 为自己或为另一个组织采购软件产品的组织。 2.3 批准approval 需方的授权代表对开发方的项目计划、设计或其他方面表示满意并可能作为下一阶段工作基础而签署的书面文件。这种批准并不能解除开发方对满足合同要求的责任。 2.4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或CSCI的组织结构,标明它的组成,这些组成的接口和它们之间的操作概念。

2.5 开发阶段build 1)软件的一个版本,它满足完整的软件所要满足的全部需求的一个特定的子集。2)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子集的软件版本所经历的时间。 注:术语“开发阶段”和“版本”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开发方;例如,可以通过几个版本来实现一个开发阶段,一个开发阶段也可以发行几个并行的版本(如在不同的地点),或者将它们用作为同义词。 2.6 计算机数据库computer database 见数据库。 2.7 计算机硬件computer hardware 能接收和存储计算机数据的,对计算机数据执行一系列系统性的操作的,或能产生控制输出的设备。 这类设备能实现基本的解释、计算、通信、控制或其他逻辑功能。 3 总则 ERP产品设计遵从以下原则: ——底层设计高度集成化,各类数据、计算、共享高度统一,不同于单类应用的简单连接; ——产品采用先进和稳定的IT开发平台,系统稳定、安全、灵活、可扩充;——在各种行业有丰富的实用案例; ——软件提供者本身的业务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保证产品持续发展,服务持续提供; ——符合相关制度和法规,适合企业管理和人文文化特点。 为达到以上各项原则,应在产品研发、实施、服务、产品功能各方面建立相关的标准工作方法和内容。 4 ERP产品研发技术要求 产品研发应严谨、科学,整个体系应具有完整、灵活、严谨、高效的特性,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反应的速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保证各类产品问题的可追溯性,及各类过程控制文档与记录的保存。以下为产品研发最基本流程的框架描述,过程中的文档摸版未提供,可根据需要由各企业自行设计确定。下面将以流程图的方式阐述主要工作过程,并分别配有表格形式的说明。 4.1 研发循环总流程 研发循环总流程见图1。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 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 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报告

2015 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报告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时 反映浙江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评价全省及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进程,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组织开展 2015 年度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工作。现将全省及 11 个设区市、 90 个县(市、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结果公布如下,供参考。 一、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Ⅲ)指标体系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 新强省” 总战略,以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打造全国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发展高地,促进“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 (二)指标体系修订的原因及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大数据、云 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并 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浙江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已有了飞跃性 发展,在对全省和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时,发现 按浙江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 ( Ⅱ)指标体系测算,部分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分 析表明若继续使用将不能有效反映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因此,本指标体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和修订(以下称为浙江省信息化发 展指数(Ⅲ)指标体系)。修订后的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Ⅲ)指标体系由 5 项分类指数和18 个指标构成(见表1)。具体如下:

1.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由 5 个指标构 成,除保留电话拥有率、企业每百人计算机使用量和企业拥有网站的比重这 3 项指标外,为了反映付费数字电视服务使用水平和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增 加了付费数字电视普及率 ( 含 IPTV)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 2 项指标,取消了电视机拥有率和计算机拥有率 2 项指标。 2.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反映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 3 个指标构成,保留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指标,增加信息制造业新产 品产值率,以反映信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强度。将人 均电信业务收入更改为人均软件及电信业务收入,反映科技创新和电信业产出水 平对信息技术的贡献。 3.应用消费。应用消费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水 平。由 3 个指标构成,除保留了互联网宽带普及率、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应用水 平 2 项指标外,由于国家统计局实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后,统计口径有 较大变化,为了取得分县(市、区)数据,将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 支出更改为全体居民人均通讯支出,以反映全体居民用于通信方面的通信工具、 电话费、邮费及其他通信费用等全部支出的水平。 4. 知识支撑。知识水平是人们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必要条件。由 4 个 3指标构成,除保留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个指标外,将每万人口15 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更名为每万人口各级各类学校 在校学生数,使各地区的教育状况能够有所反映。 5.发展效果。从宏观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支撑因素及发展效 果。由 3 个指标构成,保留 R&D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反映信息化发展的科技支 持水平、人均 GDP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实力外,将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关于如何按照"建设有效益信息化"的要求,正确引导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究。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比较效益效能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接着解决改革与进展的两个全然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打算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全然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全然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都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都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能够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全然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过程;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治理再造和制度创新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3.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成功的衡量标准

企业信息化成功的衡量标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已经演变成信息化管理,由信息化系统去代替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督与执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现在大部分的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一旦信息化系统瘫痪,那么整个业务就无法开展,所有的事情只能等信息系统恢复正常。一个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人情化,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这个就必须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投入了巨大费用促使管理信息化却没有收到效果,判断一个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标准目前也没有量化的指标,甚至有些企业员工已经形成了离不开计算机的场面,一上班很自觉的登录自己要使用的信息系统,没有电脑就基本做不了事情了这样的场面,但是还是说信息化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本文就信息化的成功评价标准提出一些粗浅观点,以供参考。 1 数据能否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一切都以数据为基础,所有的决策也必须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有效。着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盈利,靠的就是所有决策以数据为基础,让数据说话,数据是决策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领导要什么数据,下面的人就忙开了,层层传达再层层上报,统计员的任务就是负责收集下属各单位数据然后汇总,这就导致了领导要一个数据往往要等一段时间,对市场的把握就会有所偏颇。所以实施企业信息化,数据能否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是衡量信息化是否成功的第一个标准。因为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使得各项经营数据能够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 信息化数据的最终展示主要就是决策支持系统,也称商业智能系统,聚焦取火,聚焦企业数据资源,图文呈现全景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商业智能系统是将企业中各类业务运营系统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此系统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需要企业建立数据中心,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商业智能系统的数据环境,根据数据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分析报告,可视化、数字化的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信息,给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系统根据数据完成一系列分析,通过数据表、图表化等展示。但是商业智能系统同样需要数据,没有数据商业智能系统就没有意义。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是停留在运营层层次。企业主要关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挖掘企业决策者管理智慧。因此,目前企业的ERP系统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数据的及时取得,通过高效的挖掘、钻取等手段追溯数据,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发现漏洞、问题,快速调整战略决策,最大程度减轻决策者决策偏差。 2 管理能否避免人情化操作 实现全面风险与内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目前各大企业的重点工作,这些依靠信息化实现是最理想的方式,从而避免人情化操作,一般来说,风险管控系统的应用主要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能够形成企业上下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标准,并通过规范化与系统化的业务流程及控制节点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2)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相关指标编制说明 一、相关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 1、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 该项全部业务量×100%; 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 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有 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100%;

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年全国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 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指标数据构成 1战略地位信息化重视度(分)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2 基础建设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 定资产投资比重(%) 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 通讯设备等投入 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台) 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 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 PC机 4网络性能水平(分)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 5计算机联网率(%)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接入企业内部网的计算机的比例 6应用状况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 段覆盖率(%) 反映企业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 能力 采集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 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时信息化手段的 应用状况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 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 分;是三把手,得50 分;是部门领导得30 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 分,否则得0 分。 b) 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 分,处于中层,得25 分计算方法:a)项得0 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 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 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 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 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 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