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心理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影响创造性的组织因素
❖ 一、组织结构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 ❖ 二、组织人际关系对创造性的影响
第三节 如何在组织中提高创造性的发挥
❖ 一、提高组织成员对创新活动的接纳度 ❖ 二、鼓励创造性的思维风格 ❖ 三、转变领导者的管理观念 ❖ 四、完善组织结构 ❖ 五、改善组织人际环境
(一)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 1.横向思维
❖2.逆向思维 ❖3.多路思维 ❖ 4.直觉思维 ❖5.灵感思维
❖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 1.创造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维训练的特殊技巧 ❖ 创设适宜创造性活动的条件,采用发散
式提问的模式,教会学生通过自我指导 以提高创造力。 ❖ 2.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案的制定
❖ 对偶法 ❖创造性问题解决 ❖智力激励法
第三章 创造力的动力基础
❖第一节 创造性动机的主要理论派别 ❖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任务卷入理论 ❖ 四、创造性成分构成理论
❖第二节 创造性内外动机的作用
一、创造性内在动机及其作用 (一)内在动机定义 (二)创造性内在动机的作用 (三)常见的创造性内在动机
1.求知欲和好奇心 2.成就动机 3.喜爱挑战性

❖ 二、创造力与脑功能 ❖1 任务模式——基于任务比较的创造
性脑功能研究 ❖ 2.个体差异模式——基于个体比较的创
造性脑功能研究 ❖ 3.大脑功能分区理论
❖ 4.男性脑和女性脑的差异 ❖ 5大脑的侧性化 ❖ 三、天才与遗传 ❖ 1.由高尔顿所引起的研究 ❖ 2.沙因费尔德对音乐天才的研究
第三节 知识与创造力关系的质量并重观
❖ 一、知识的高质量 掌握
❖ (一)概念化 ❖ (二)条件化 ❖ (三)结构化 ❖ (四)自动化 ❖ (五)策略化
❖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 (一)知识水平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作用 ❖ 三、隐含知识 ❖ 个体在实践生活中领悟的知识。
❖ 1)既聪明又天真 ❖ 2)既内向又外向 ❖ 3)既谦虚又自负
❖ 4)既反叛又传统 ❖ 5)有时非常富于幻想,但有时又
非常现实
第七章 创造性的家庭和教育因素
❖ 第一节 家庭因素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 一、早期家庭教育与创造性的发展 ❖ 二、家庭特点对创造性的影响 ❖ 1.家庭历史 ❖ 2.家庭教育方式 ❖ 3.父母的行为特征 ❖ 4.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 1)不受利己主义干扰。 ❖ 2)不受冲突、畏惧和强迫的干扰。 ❖ 3)不受紧张刺激的干扰。
❖4)减少信息的必要性。 ❖5)集体和对话的必要性。 ❖6)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性。 ❖7)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
❖★[美]J.M.索里, C.W.特尔福德认为: 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观念的灵活性。 ❖2)个人的独立性。 ❖3)性别角色。
❖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 性;
❖ (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 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 趣;
❖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 赋;
❖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 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综合各家研究结果,以下8个方面 即为各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特征:
第六章 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第一节 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 ❖一、艺术创造人才的人格特征 ❖(一)非社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1.开放、富于想象 ❖2.易冲动、少理智
❖3、情绪感受性高 ❖4、有内驱力和有抱负 ❖(二)社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1.对准则的怀疑性、不遵从 ❖2.冷漠、内向 ❖二、科学创造人才的人格特征 ❖(一)非社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支持张力观。
❖第二节 知识与创造力关系的地基观 ❖ 一、地基观对知识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
❖ 正相关关系
❖ 二、创造力发展的十年定律 ❖ 1.海斯的研究 ❖ 2.其他有关研究
❖ 三、知识获取和技能练习对于创造性 的积极作用
❖ 1.专门练习和专业技能的发展 ❖ 2.音乐作曲中的练习和创造性 ❖ 3.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知识和创造性
❖1)求知欲强,喜欢接受各种新事物
❖2)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
❖3)好孤独,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事 业中
❖4)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敢 于探索,不满足于已有结论
❖5)执着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为的 价值
❖6)独立自信,不从众,不轻易相信 别人的看法
❖7)自制力强 ❖8)反叛,不顺从
❖ ☆把创造性人格绝对化是不恰当的。研 究者列举了几对矛盾但确实又统一在创 造性个体身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 教育因素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 一、教师的个性品质 ❖ 二、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 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 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 五、学业评价 ❖ 六、课程结构 ❖ 七、教育环境
第三节 创造性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八章 创造性的社会文化与组织因素
❖第一节 影响创造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 一、观念对创造性的影响 ❖ 二、语言对创造性的影响 ❖ 三、性别对创造性的影响
❖ 5.强烈的情感体验 ❖ 二、创造性外部动机及其作用 ❖ (一)外部动机的负面作用 ❖ (二)外部动机的积极作用 ❖ (三)信息型外部诱因积极作用的解释
❖第三节 创造性动机的激发
❖ 一、创造者个人的创造性动机激发 (一)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 (二)不过于关注外部评价 二、学生或部下的创造性动机和激发 (一)激发、培养创造者的兴趣
中文字面差异造成的混乱
❖ 其次,给“创造力”下定义应该 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 再次,我们来分析以创造产品为 基点的创造力定义
❖三、创造力研究述评
❖ (一)前期创造性研究的六大范型 ❖1. 神秘主义范型 ❖ 2.实用主义范型 ❖3. 心理动力范型 ❖4. 心理测量范型 ❖5. 认知学派范型 ❖6. 社会人格范型
创造力心理学
第一章 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性的定义 ❖ 1,近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界
定 ❖ 1)吉尔福特 ❖ 2)托兰斯 ❖ 3)波登
❖ 4)尼克尔森 ❖ 5)马哈拉 ❖2,国内学者的界定 ❖ 1)曹日昌 ❖ 2)荆其诚 ❖ 3)黄希庭 ❖ 4)林崇德 ❖ 5)张春兴
❖二、澄清创造力概念上的种种混乱 ❖ 首先,我们应该排除由于英文和
❖(二)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 ❖1.创造性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2.创造性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 ❖3.创造性投资理论(Invest Theory)
第二章 创造力的生理基础
❖ 一、创造力与脑结构 ❖ 1.尸体脑解剖研究——以爱因斯坦脑的
研究为例 ❖2. 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
❖ (二)激发创造者的成就动机 ❖ (三)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内部动机激
发的外部动机 ❖ (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第四章 创造力的知识基础
❖第一节 知识与创造力关系的张力观 ❖ 一、张力观对知识和创造力关系的看法
❖ 倒U型关系
二、张力观的主要代表 詹姆斯、吉尔福特、凯斯特勒、豪斯曼、 西蒙顿
❖ 三、支持张力观的实证研究 ❖ 西蒙顿 ❖ 陆钦斯 ❖ 四、张力观评价 ❖ 该观点赖以立足的实证研究结果不能
❖4)对暧昧不明事物的容忍. ❖5)对于错误的容忍. ❖6)社交能力与创造性. ❖7)焦虑水平. ❖8)价值观念系统.
❖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个体人格特 征是:
❖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 肯雷同;
❖ (2)有旺盛的求知欲; ❖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
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概括性与超越性 ❖(二)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三)思维与创新
❖二、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1.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 ❖ 2.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二) 创新思维的特征
❖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 一、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过程 ❖ 1)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 ❖ 2)华莱士的四阶段论 ❖ 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1.易接受外部信息、思维灵活 ❖2.驱动力强、有抱负 ❖(二)社会性方面 ❖1.统治、敌意、自信 ❖2.自治、内向、独立
❖三、艺术和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 特征的异同
❖(一)差异之处 ❖(二)共同之处
四、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 ★[德国]海纳特在《创造力》一书中, 对高创造力的人有如下描述:
❖ 总之,关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最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知识是进行创造的 必要条件,其中要保证知识的优质掌握, 在这个前提下,要尽量获取最大量的知 识,包括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较深厚 的专业知识、广泛的临近学科知识以及 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前沿知 识和实践中积累的隐含知识。
第五章 创造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