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热湿舒适性测试-液态水份管理测试仪(MM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物热湿舒适性测试-液态水份管理测试仪(MMT)
一、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研究意义
当外界气温较高或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时,包裹在人体表面的服装会被大量的汗液润湿。
近几年来,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研究的深入,关于人在此种状态下面料热湿舒适性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生命延续的必要条件,产热取决于体内的生理变化过程,散热则是通过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途径进行的。
散热的快慢与周围环境条件和服装面料的性能与状态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在服装润湿后,服装热阻发生变化,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因此评价润湿后织物的保暖性能可以知道在显汗时通过织物的散热量,对人体在显汗状态的着装具有指导意义。
人体出汗机理
人体出汗可分为隐性出汗和显性出汗。
当气温较低,即在20℃以下时,人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呼吸、皮肤孔隙扩散,每小时都从体内排出汗液,散发热量,这种出汗人感觉不出来,故称无感出汗,称作隐性出汗。
当气温升到25℃到30℃以上时,人体通过辐射、对流,不显汗每小时大约散发174~348千卡的热量,但仍低于体内产生并需要热量,这时人体就要通过遍布全身的汗腺排出汗液以蒸发的形式散热。
这种汗呈液体状态,使人处于较舒适的状态,从而保持充沛精力和健康体魄的重要机能。
一个人一天一夜所发生的不显性出汗约为500~700毫升,而剧烈运动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例如当气温为25~35℃时,进行4小时长跑训练,出汗量平均为4.51±0.3L;在气温37.7℃,相对湿度为80~100%时,进行70分钟的足球训练,排汗量可高达6.4L。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显性出汗。
虽然说大量出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气温、热辐射强度、气温、湿度及单位时间的运动量,但是人体的着装情况也不能忽略,合适的着装能使人体在大量出汗下保持舒适的感觉,作为专业运动的着装甚至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
实际上,在高热湿的显汗状态下,随着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湿传递的形式已经不单是气态水而主要以液态水的方式传递。
此时人体的不舒适感会变得尤其严重。
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虽然在服装热湿舒适性领域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测试也已经细化到热湿舒适性的方方面面,但在润湿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研究理论并不完善,目前提出的绝大部分评价热湿舒适性的指标和与之有关的测试仪器都是建立在织物是干燥状态的,鲜见润湿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报道。
而人在剧烈运动时,体温会上升,藉由排汗功能使体温恢复正常。
汗液以液态水的形态遍及皮肤表面,甚至流淌,服装通常被润湿,有时候甚至是被浸湿的。
有报道,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水汽聚集导致衣物重量增加达10%,排汗所形成的湿气,必须藉由织物渗透吸收再排至体外。
如果无法排出体热,湿气在人体与服装之间来回冲撞,将造成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排汗的功能,是正常的行为反应,所以舒适性与否与织物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在设计开发运动服或特种服装之前,对润湿状态下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显得尤其重要。
二、织物保暖性能的影响因素
导热系数K是用来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参数,为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其值越小,物质的导热性
能越差,热绝缘性就越好。
各种纺织材料的导热系统见下表。
表1 纺织材料的导热系数(室温20℃测量)
材料K(W/m·℃)材料K(W/m·℃)
棉0.071~0.073 涤纶0.084
羊毛0.052~0.055 腈纶0.051
蚕丝0.050~0.055 丙纶0.221~0.302
黏胶纤维0.055~0.071 氨纶0.042
醋酯纤维0.050 空气0.026
锦纶0.244~0.337 水0.697
由表1可以看出,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最小,是最好的热绝缘体。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没得的纺织材料的导热系数,实际上纤维、空气和水分的混合体的导热系数,且织物的孔隙率一般在70%~80%,因此纺织材料的保暖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层中夹持的空气的状态和数量。
在空气不流动的前提下,纤维层中保持的空气越多,纤维层的保暖性越好。
所以织物松软、厚度大、含有的空气多,保暖性就好,拉毛起绒织物比一般织物保暖性好,也是因为绒毛之间保持了一定厚度的空气层。
但是织物内的空气一旦发生流动,织物的保暖隔热性就大大下降。
水的导热系数是比较大的,大约是一般纺织材料的10倍左右,近似是空气的30倍。
因此,水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织物在润湿之后,织物的导热系数将增大,保暖性将下降。
三、常用织物热湿传递测试方法
目前,常用的织物热传递测试方法的仪器主要有平板式保湿仪和织物精密热物性测试仪;常用的湿传递测试方法的仪器是透湿杯;服装热湿传递测试的仪器是出汗暖人假人。
1.平板式保湿仪采用的是将织物放在恒定温度的热板上,考虑维持热板恒温所需要的热量,即恒定温差散
热法,该仪器适用于测定各种织物的保湿性能。
国内已设立的测试标准是GB 11048-89等。
通过将试样覆盖于试验板上,试验板及底板和周围的保护板均以电热控制相同的温度,并以通断电的方式保持恒温,使试验板的热量只能通过试样的方向散发,测定试验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恒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计算试样的保暖率β、导热系数K和克罗值CLO。
2.织物精密热物性测试仪在热测试方面迅速而又精密,广泛用于织物的热传递性能测试。
通过加热板将热
量传递给织物并扩散到环境,测得供给加热板消耗的电能,计算织物的热传导率K、热阻R d和保暖率β。
3.透湿杯测试方法是织物透湿性测试的主要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已设立了许多测试标准,如:
ASTM E96-00、ISO 2528、JIS L1099-1985、GB/T 12704-91等。
透湿杯测试织物的透湿性,是将织物在一定温度下,置于湿度梯度中,测试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织物的水气量。
透湿杯法又可分为吸湿法和蒸发法,吸湿法模拟绝对干燥物体受潮的程度:蒸发法模拟汗液蒸气透过织物的速度。
4.出汗暖体假人是进行服装隔热值试验研究的理想测试设备。
它的本体形态、区段划分、关节活动、代谢
产热、体表温度分布、皮肤辐射系数等均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可模拟人体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热学研究。
利用暖体假人进行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试的指标为湿阻R e,、透湿量和热阻R d。
四、服装(织物)热湿传递特性的物理指标
表征服装材料热传递特性采用导热系数、热阻值、克罗值、保暖率等指标;表征服装材料湿传递特性采用透湿率、湿阻、透湿指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意义简述如下:
(1)导热系数K。
当纺织品厚度Δx=1m,表面积A=1m2,温差ΔT=1℃时,单位时间内由纺织品一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另一面的热量Q,导热系数K的单位为W/m·℃。
K=Q·Δx A·ΔT
(2)热阻R d
热阻R d是评价纺织品隔热性能的指标。
纺织品试验两面的温差ΔT与垂直通过试样的单位面积的热流量q之比,热阻R d的单位为℃·m2/W。
(3)克罗值CLO
克罗值CLO是评价服装防寒隔热性能的指标。
皮肤平均温度T s=33℃,气温T a=21℃,相对湿度≤50%,风速≤10cm/s,安静地坐着或从事轻度脑力劳动的人,代谢产热量H c=209.34J/m2·h,感觉舒适时,所穿服装的隔热值I=1CLO。
H C=α·A·(T s−T a)
I
式中:α=1.55
(4)保暖率β
保暖率β与CLO值一样,也是评价服装防寒隔热性能的指标。
覆盖织物前传导的热量Q0与覆盖织物后传导的热量Q之差,与覆盖织物前传导的热量Q0之比值。
β=Q0−Q Q0
(5)透湿量
透湿量是评价织物湿传递性能的指标,有时也用透湿量B表示织物的透湿性能,其定义为通过织物试样的水量G与未覆盖试样的同一容器在相同条件和时间内所蒸发的水量 G0的百分比。
B=G G0×100
(6)透湿率WVT
透湿率WVT为织物在单位时间t内透过单位面积A的透湿量M,透湿率WVT的单位为g/m2·d。
(7)湿阻R e
湿阻R e为试样的两面的水蒸气浓度差ΔC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的湿流量M'或湿热流量之比,湿
阻R e的单位为Pa·m2/W。
(8)透湿指数I a
考虑到热的散失不仅与温度梯度有关,还与水蒸气浓度梯度引起的扩散热效应有关。
1962年,Woodcock提出用服装透湿指数I a作为热气候条件下穿着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透湿指数I a的含义是:I a=1,表示水气对织物有完全的渗透性;I a =0,表示水气对织物毫无渗透性。
为了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变化,希望I a越大越好。
五、服装(织物)热湿传递特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主要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两大类。
其中,客观评价法中又可分为物理学评价法和生理学评价法两大类;主观评价法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学评价法。
客观评价法中的物理学评价法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仪器装置,如平板式保湿仪、透湿杯、织物精密热物性测试仪、出汗暖体假人等,形成热湿舒适性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方法。
客观评价法中的生理学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人体在特定的活动水平和环境下,以穿着不同类型的服装时生理参数的变化来座服装舒适性的一种客观评判方法。
它作为一种与上述物理方法相辅相承的研究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客观方法。
主要测量指标有:(1)皮肤温度、体温和心率。
如果受试者的平均皮肤温度在三个阶段变化较小,升降温过程都较平稳,并且在三个阶段受试者的体核温度和心率亦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服装的服用性能优良,舒适性好。
(2)出汗量、蒸发率。
出汗量的多少反映服装的保暖性,如果出汗量多,那么对应服装的保暖性好;蒸发率的大小反映了服装透湿能力的优劣,服装的透湿气越好,服装的湿舒适性能就越好。
主观评判方法又称心理学评价方法,其方法是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表格,问答可包括粘感、冷感、热感、闷感和湿感等,由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根据自己不同的感觉填写问卷,对穿着的服装的舒适感觉进行评分。
主观评判指标包括:(1)适穿感,(2)热湿感,(3)PMV和PPD值。
其中,PMV和PPD值是按照ISO 7730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和热舒适条件的说明:适用人体代谢、人体对外做功、服装热阻、着装覆盖表面积、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相对速度、水气分压、对流转换系数和服装表面温度,计算出预测试平均表决数PMV和PPD,再与7点舒适标尺对照,以此评价人体的热舒适性。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服装(织物)舒适性的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多种衡量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如物理指标评价法、微气候参数评价法、暖体假人法、生理学评价法、心理学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但是各种方法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不足之处,如单项物理指标无法表征服装的穿着状态、运动等因素均有重要的影响:微气候参数评价法中,都只对各自所研制的微气候仪参数进行评价;心理学评价法又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等。
而用不同仪器测试得到的用来表征服装(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的指标又没有一个标准。
因此,需要对服装及其面料的热湿传递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以完善热湿传递理论并对人们着装方式进行正确指导。
通过对分项单纯测热或测湿的仪器(平板保湿仪、织物精密热物性测试仪、透湿杯)与测定热湿综合传递性仪器(织物模拟出汗的暖体假人)的测试条件、测试结果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服用纺织品热舒适性能的评价方法。
以大麻织物服装为例,从织物和服装的角度评价其热湿舒适性。
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三种常用热传递测试方法中,平板保暖仪的实验离散值最大;精密热物性仪和织物模拟出汗的暖体假人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平板保暖仪的相关性比较差。
(2)热阻值随测试方法、测试条件及织物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不同测试方法的数据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用于预测热舒适性能的指标热阻值的大小依次为织物模拟出汗的暖体假人>平板式织物保暖仪>精密热物性仪。
(3)织物模拟出汗的暖体假人的蒸发出汗量和服装的湿阻之间的定量统计学关系为:Q=−4.460×R e+421.145。
(4)透湿杯法测试得到的织物透湿度和用假人测试得到的服装透湿度之间的定量统计学关系为:y=73.7974−0.7521x+0.000069x3。
六、织物的热阻与湿阻
1. 热阻
1.1 热阻基本理论
热阻的物理意义是试样两面温差与垂直通过试样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之比,这与电流通过导体的电阻相类似。
热阻值越大代表织物的保暖性好。
除了热阻之外,织物的传热指标还有导热系数和传热系数。
与导热系数相比,热阻的测量受织物厚度的影响比较小。
而且织物热阻的测量使得织物的热阻值可以参与热环境的热损耗等计算,因为热阻串联后其总热阻等于各部分热阻之和,若干热阻并联后的总热阻的倒数等于各部分热阻倒数之和。
热阻测量标准与指标
1.2 热阻的主要测量标准
热阻的测量标准有:GB/T 18398-2001,FZ/T 01029-1993,GB/T 24254-2009,GB/T 11048-2008,ISO 15831,ASTM F1291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服装热阻的测试方法——暖体假人法,其标准是GB/T 18398-2001。
此标准规定了测试服装热阻用的暖体假人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暖体假人测定服装热阻的方法。
标准的基本原理是在模拟人体——服装——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过程中,从暖体假人皮肤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体表单位面积的非蒸发散热率等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导出服装热阻的量值,其基本方程为:
I t=A(T s−T a)
0.155H
式中:
I——热阻,CLO;
T s——假人皮肤温度,℃;
T a——环境温度,℃;
H——单位体表面积的非蒸发散热率,W/m2;
0.155——热阻单位换算系数。
标准对暖体假人的要求主要有:
1.其身高、胸围等尺寸的几何造型应符合真人群体统计数据的平均值。
2.全身应分为头、躯干、四肢等解剖段,至少6段。
3.应能维持站立和动态步行两种姿势,步速为每分钟30步到60步。
1.3热阻的指标
热欧姆可以表示热阻,量纳为℃·m2/W。
热流的传递也遵循类似欧姆定律的关系式,热流与温度差成正比,与热阻成反比。
服装的热阻有另一个指标来表示,即克罗值CLO。
美国耶鲁大学约翰皮尔斯实验室的学者Gagge等在S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克罗值的定义:在气温21℃、相对湿度小于50%和风速0.1m/s的室内,一个健康的成年人静坐时保持舒适状态时所穿服装的热阻就是1CLO。
虽然Gagge等人提出的是描述服装的热阻的单位,但是当着装为单层布料而非多层着装时可以认为此时的克罗值是描述织物热阻的。
热阻的影响因素
首先,织物的热阻受织物厚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织物热厚热阻越大。
其次,织物的热阻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死腔空气和静止空气。
死腔空气是指封闭在单根纤维内部不会发生流动的空气。
1.4 热阻现有测量方法
(1)平板式织物保温仪
用平板仪来测量织物的热阻是国标GB 11048-89的方法A所规定的方法。
平板式保温仪由试验板,保护板,底板。
有机玻璃罩,温度传感器和可开启的门组成一个恒定温差的环境。
温度恒定在36℃,用隔热材料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用相同的隔离材料隔离开试验板和保护板,试验台三板之间没有温差,以通断电的方式保持恒温,保证热量只能向上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温度传感器是用来测定机箱的温度,一般维持标准大气温度即20℃左右。
实验时将试样放置在试验板上,测试单位时间内恒定温度所需的外界热量。
此热量也就是通过织物散失出去的热量,再由此计算出织物试样的保湿率、传热系数和热阻。
其中热阻的计算公式如下:
R=d K⁄
式中:R——热阻;
d——材料厚度(m);
K——导热系数(W/m·℃)。
(2)管式织物保温仪
根据国标GB 11048-89方法B,纺织品的热阻也可以使用管式织物保温仪来测定。
测试时将试样包覆在试样架上,盖上外罩,待加温管升温一段时间后定时降温散热。
测试过程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测定后就能直接得出保湿率、传热系数等各项指标。
有些保温仪还有低温箱,这是为了模拟冬天寒冷的天气,低温箱的温度可以控制在-30℃左右,恒温箱的温度可达40℃,这个温度差能使热量迅速透过织物。
要计算织物热传递性的指标首先要测量恒温箱保持一定温度时消耗的热量。
(3)冷却法
平板式保温仪和管式保温仪两种测定热阻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所需的测试时间较长,因为要将仪器调试到所需的状态需要很长时间,冷却法克服了所需时间长的缺点。
冷却法的试验方法是将以上两种方法中的测试部分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断电,让其在没有热量供应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织物的覆盖面自然冷却,用冷却所耗费的时间长短来评价织物的热传递性能,这一方法也被称作冷却速率法。
具体做法是将热源体预加热至36℃以上,然后将其放置于标准状态环境中,上方使用3m/s的气流使其冷却。
试验要分有试样和无试样两种情况进行,分别记录两种情况时热源体从36℃冷却至35℃时需要的时间,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温度,计算出保温率。
冷却法只能定性地比较不同织物热阻的大小而不能定量地得出织物的热阻。
2. 湿阻
2.1 湿阻基本理论
织物对水蒸气透过的阻抗能力叫做透湿阻力,简称湿阻。
湿阻表征了织物水蒸气透过的能力,湿阻大,说明织物不容易让水蒸气透过,这种织物用于服装将不篮球排汗排湿;反之则说明水蒸气透过织物很容易,有利于水汽的排出。
2.2 湿阻测量标准及指标
(1)空气层厚度
织物的湿阻常用等效空气层厚度表示。
(2)透湿量
织物的透湿量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在织物两面分别存在恒定的水蒸气压差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水蒸气质量,其单位为g/(m2·d)。
(3)透湿指数
1962年,Woodcock A.H.提出了i m的概念,英文全称为Moisture Permeatility Index,中文名称是透湿指数,也被称为透汽指数,定义式如下:
i m=(I t I e⁄)
(I′t I′e⁄)
式中:
I t——包括边界空气层的服装总热阻;
I e——经皮肤、服装和边界空气层单位水汽蒸发热传递阻抗;
I’t——湿球包布及边界空气层的总热阻;
I’e——湿球上附着的蒸发阻抗。
湿球是Woodcock A.H.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湿球温度计。
i m无量纲,其值介于0和1之间。
i m=0意味着材料完全不透湿,有极大的湿阻;i m=1意味着材料与同样厚度的空气层具有相同的热阻和湿阻。
透湿指数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等于1,在一般无风的环境中人处于实体状态时的透湿指数不大于0.5,
这是因为人的周围空气层有蒸发阻力。
对于大多数的室内服装,其透湿指数的估计值为0.38。
2.3 湿阻现有测量方法
很多专家学者对面料湿阻的测量都有研究,同时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湿阻测量方法的分类方法。
周永凯和张建春《服装舒适性与评价》中将湿阻的测量方法分成三类,分别是单层法,多层法和对照杯法;而成秀光所著的《服装环境学》一书中,在湿阻的测量方法中将测试方法归纳为三类,分别是吸水法,蒸发法和重量法;一些论文中也对透湿性测试方法分成干燥机正杯法,水正杯法,干燥剂倒杯法,出汗皮肤法,动态两箱法等五类;黄建华《服装舒适性》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分类方法:正杯法,倒杯法,干燥剂倒杯法和新型测试方法。
这几种分类法中,以最后一种最为详尽,以下是根据《服装的舒适性》一书的分类为基础,将其他资料中的方法整合后得到的现有的湿阻测量法。
(1)国标A 吸湿法。
(2)国标B 蒸发法。
(3)ASTM方法之一蒸馏水法
ASTM是美国国家标准的缩写,是国际通用的测量方法,是定量的测量方法。
蒸馏水法的装置图如下:
(4)ASTM方法之二干燥剂法
干燥剂法与蒸馏水法的不同在于将被测试的织物试样放置在一个放在干燥剂的杯中而不是放有蒸馏水的杯中,它的原理是周围大气压中的气态水透过织物被干燥剂吸收,在密封的杯子里,织物和干燥剂相接触。
干燥剂法比较蒸馏水法有时间短的优点,一般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就能得到实验结果。
(5)国际标准ISO 14956规定的方法采用干燥剂法。
实验基本步骤有:干燥剂制备,测试密封性,取试样,固定试样,温度控制,稳重并计算。
(6)新型测试方法
测试装置如下图:
圆柱筒的底部包覆一层防水透湿聚四氟乙烯膜,圆筒内有一定量的蒸馏水,高度不要超过圆筒上的两个外凸的部分。
聚四氟乙烯膜的作用是透过气态水,阻挡液态水,底座上开有一个浅槽和两个孔,一个进气孔,一个出气孔,干燥的氮气经由进气孔流进后流过浅槽从出气孔流出,而上面透过了聚四氟乙烯膜和试样的水蒸气扩散到干燥氮气中并由其带出出气孔,然后通过检测出气孔流出的氮气的相对湿度就可以得出试样的透湿量。
七、热阻湿阻测试仪器
1. Gellowen G259热阻湿阻测试仪简介
Gellowen G259热阻湿阻测试仪又叫排汗导湿测试仪、排汗导湿性测试仪、织物排汗导湿性测试仪。
仪器通过模拟人体皮肤产生的热量和水蒸气穿透织物的过程,在稳定的温湿度环境下,测试多种材料的热阻及湿阻值。
可用于织物、薄膜、涂层、泡沫、皮革及多层复合材料等的热阻湿阻测试,如衣物,棉被,保暖服装的舒适性能的测试,纺织面料人体舒适度测试等。
2. 符合标准
GB/T 11048,ISO 11092,ASTM F1868,ASTM D1518,JIS L1096
3. 测试原理
在标准的测试环境下,加热固定的铝板或者铜板,让铝板或者铜板保持固定温度,测试加热的功率。
同样,铜板或者铝板上面覆盖测试布料后测试相同情况的功率,根据两者的功率差和测试盘面积的大小。
就可以标定测试样品的热阻或者湿阻(加水测试)。
4. 结构组成
热阻湿阻测试仪主要由测试板装置、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感应器、控制&显示系统和环境箱组成。
4.1 测试板装置
测试板装置由3个独立的热能区域装配到一个不锈钢盘的剖面上组成的。
有一个边长为10英寸(25.4厘米)的可升降的热能区域——测试板和2个热能防护装置——宽度为5英寸(12.7厘米)的热护环和热护底板,和各区域统一的传感器。
中心区域的测试板被热护环和热护底板包围着,成为一个单独的等温测试区域而没有热损耗。
所有的区域都是由铜板和具有很好隔热效果的热阻区域一体化组成。
同时,每个区域独立控制,热量是由分装在每个铜板内部表面的电热丝产生的,和2个电热调节器来进行温度测量,加热器功率输入到测试盘在传递透过热流空间内的测试样品,来保持表面环境在严格的波动范围内。
4.2 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感应器
风速传感器用来反馈气流罩内的风扇控制。
环境传感器都装在气流罩内的孔洞内。
2个温度传感器使用了与测试板上相同的电热调节器,为了稳定的性能,装在铝制的传感器的顶端。
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都与其他传感器分开装置,这样易于连接测试板的电子元件。
4.3 控制&显示系统
控制和显示系统提供了与测量测试性能一样的热能控制。
测试区域和热护环都是使用温度回路方法独立控制的。
各个侧面的电子元件按微处理器指示读入和驱动加热器。
包括电热调节器的信号调节,加热器驱动元件,DC电源供应,电路防护,AC线路和保险丝,和电缆中断。
在前部的面板有2个指示灯,显示电源和加热器的工作情况。
控制的电脑可以显示图画式的用户界面,以进行测试监视。
4.4 环境箱
测试板和气流罩应在环境箱控制温度/湿度的环境下使用,与仪器配套使用的立式环境箱。
5. 测试环境和影响因素比较
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测试板(包括测试板,热护环,测试地板)温度,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流速,通过以下图表可以清楚知道各类标准的测试环境差异。
表2 热阻测试环境比较(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