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女大学生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对这一问题予以正确分析和认识。各高校应充分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她们克服自卑心理,摒弃依赖和等待心理,转变随意和攀高的就业态度,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选择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径。文章就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帮助调整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其就业能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

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44%左右。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并不享有男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不能对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如有些用人单位故意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有的单位为了应付相关政策的要求,表面上给予男女大学生同样的面试机会,但面试后却往往首先淘汰女生;更有甚者,有些单位还要“搭配”招聘,可以录用女生,但必须再来一位优秀的男生。对全国部分省市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已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她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由此产生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因此,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有着鲜明的性别特征和独特的成长规律,了解她们的就业心理,引导她们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更为艰难。妨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而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

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她们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与行为的先行者。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男性与主动性、高效性、勇于参与、勇于探索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把感性、被动等特征归结为女性的特征。因此,在就业的竞争中,部分女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一些底气不足的现象,不如男生显得更有气势,她们无形中给自己安排了一个配角的角色。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追求实惠也成为部分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机关、事业单位以其特有的福利待遇等优惠条件以及稳定的环境、较小的生活压力,使她们趋之若鹜,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女大学生把自己的志向水平定位在能够毕业、有份好工作、找个好丈夫、有个好家庭的成就期望值上,将很多精力放在塑造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于成为“天之骄女”的现实,缺少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内在驱动力,她们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她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处于被动地位,更多地寄望于父母亲朋等人际网络的推荐。

2.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她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与娇惯下,只有认真读书一项任务,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怀着理想主义。相比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更美好的憧憬,她们希望经过几年大学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后,能够获得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部分女大学生存在着固守城市、开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宁愿暂时不就业,也不愿意下降对工作的期望,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的色彩,有时甚至不切实际,对社会、对未来期望过高,但自身又缺乏积极主动的努力,一旦想到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于是,她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平衡感,这种不平衡感给她们带来的首先不是对自我认识的重新把握,而是产生一系列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她们对于将要面临的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

3.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不少人在中小学时学习一直处于优势,进入大学后,由于女性普遍具有自觉、认真、细致、踏实等心理特点,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备受老师、家长的宠爱与呵护。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新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这部分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因校园内群英荟萃,难显优势。她们不能适应这种落差,也没有看到过一帆风顺的另一面,当在考试中和其他活动中遭受挫折后便怨天尤人。同时,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

干扰,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她们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在意外界的议论与评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较易被他人意见所左右,也容易受到环境的暗示,产生波动情绪,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部分女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得她们的成就动机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执著精神。由于女大学生职业获得过程难度加大,结果,所获得的职业往往与女大学生相对较高的期望值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女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获得的职业满意度较低。为了逃避这种境地,有些女大学生选择了其他的出路,如升学“考研”,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增加其就业竞争力。自卑是女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她们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评价过低,对于社会就业环境十分没有信心,自己瞧不起自己。女大学生的自卑主要是不自信。自卑的女大学生多属内向又缺乏勇敢精神的性格类型,做事讲话顾虑较多。一是害怕失败。往往在事情还未开始时就想到结果不会成功,想象那尴尬的局面而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二是害怕成功。这里并非是对成功本身的恐惧,而是害怕在追求成功的途中失去某些东西以及成功后引起的麻烦,从而产生“我不能”的心理。三是缺乏应有的坚强毅力,自卑感强。总之,自卑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在就业过程中,她们顾虑重重,不思进取,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女大学生也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参与竞争,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是静候“理想单位”来相中自己,或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家庭,依靠父母四处寻找,依赖学校联系工作。

4.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还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社会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由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造成的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如在社会上妇女的天职是当好妻子和母亲、妇女的归宿是家庭、女强人的家庭生活往往不如意等,使广大妇女包括女大学毕业生陆续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代女性的角色追求,往往被动地接受甚至不自觉地拥护着这一观念的回潮。主要表现为女性自主意识和性别意识淡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心甘情愿选择放弃和退让;有的甚至把自己未来的生活定位于家庭,认为发展事业和工作上的进取主要是家中男性的责任。为此,全国妇联将成立专家组专门研究应对“妇女回家”的问题。可以预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其中包括大量的知识女性将不情愿地被迫品尝阶段性失业的经历。“妇女回家”观念的回潮是传统性别意识的延续,是性别歧视在劳动就业市场的客观反映,也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息息相关。毫无疑问,这种观念与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相违背的。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