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七大实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七大实招
一、传统节目面临困境?
融媒体影响下,地面频道城市台节目要解决五大难题:1、话语方式单一——正襟危坐+宣教腔调。2、新闻样态雷同——民生新闻+专题报道。3、移动传播无效——短视频思维尚未建立。4、带货场景缺乏——离商业营销太远。5、权威公信难树——裁判姿态地位难寻。城市台需要个性化的人、差异化的人、接地气的人、专业化的人。城市台融媒体发展需要注重直播回归、隔屏互动,拆条解读。
二、融媒体建设国家标准:
1、依托互联网技术: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充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适应移动互联网,特别是5G的发展。
2、合理利用省云平台的资源: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省级技术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各种服务。河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都以大象融媒为融媒平台总支撑,整合中广云视、山东轻快等国内领先团队的技术资源,本着
“集约节约、实用操作、可复制能推广、可升级能扩容”的原则,进行了物理硬件和管理软件的优化匹配,开发建设了具备跨媒体、跨网络、跨终端的技术应用平台。
3、遵循移动优先原则:应按照移动优先原则,利用移动传播技术,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移动传播矩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署。
三、融媒体建设关键点在哪里?
关键有四:一是要击破机制体制的痛点;二是要攻克技术建设的难点;三是要抓住人才激励的痒点;四是要找准不同阶段的堵点。要把握三个要:一是政治站位要高。二是观念转变要快。三是维度定位要准。
四、融媒体中心如何设置?
1、“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建立事企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可以设置融媒体新闻中心、融媒体经济中心、融媒体技术中心、融媒体行政中心。
2、实行中心制与分平台制相结合的运管模式,通过内部单元优化,实现综合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机构、人员和业务融
为一体。
3、尝试路径探索。制定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成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办公制度,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真融实用;
4、谋划组建融媒体运营公司。探索分离采编播与营管维职能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适应形势、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五、融媒体中心如何设置和融合?
1、县级融媒体APP需要进行兴趣化组合、跨部门协作、项目制运作。建立“融媒实验室”,划分融合创新小组、移动直播小组、vr航拍小组、h5制作小组、短视频制作小组。
2、采编播融合方面:一是逐步完善调度系统。以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为中枢,重构采编流程,形成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二是延伸“新闻政务”功能。推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与媒体融合的改革和创新。融合市政、交通、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源,融入和服务中心工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内
容建设。优化内容服务,重点打造手机台、城事等平台,体现移动优先。变新闻“新近发生”为“正在发生”;关注本地受众最关心的新闻、话题,提高内容覆盖度。坚持以内容为王,强化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在以专业、权威报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挖掘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变新闻“新近发生”为“正在发生”。
3、分析用户特点,掌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突出本土化、接近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编辑发布,提高平台活跃度、关注度,打造特色品牌。
4、加大新媒体发稿考核力度,鼓励记者第一时间向新媒体平台发稿、阅读量、及时性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让不写、不会写新媒体稿件的人“边缘化”,不然平台就会被“边缘化”。
六、融媒体中心如何运营?
一是利用“融媒活动”模式,推动活动营销重装升级,实现创收。
二是利用“融媒政务”模式,开展各单位战略合作,发挥全媒体平台优势,实现宣传
效果最大化。
三是利用“融媒移动直播”模式,开展各类直播活动,实现经营创收。
四是利用“融媒产业”模式,与智慧矿管、教育城域网等项目展开合作,开发建设融媒智慧社区,推动网络公司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七、融媒体建设如何激发内生动力?
1、首要问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引入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事企并轨、集团化运营。
2、打破身份差别,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评业绩,薪酬与工作实绩紧密挂钩;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打造人员上升通道。
3、建立以岗位职责考核为主体,以项目制激励为辅的绩效考核体系,改革分配制度,以结果定岗位薪酬;推行双特机制,考核倾向重点领域;完善激励机制,凝聚集团向心力;
4、敞开大门,逢进必考,常态化吸收招引优秀人才,特殊人才。
5、加大培训力度,内部挖掘潜力,在人才培养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导师制”、“骨干课堂”、“轮岗”等形式。
6、培养全媒团队。深化与高校合作,承接实训活动,开展“四力”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潜能。
7、要重视新闻资源的汇聚及融合、打造优质内容;实施有效的管理有赖于策采编发流程的再造;突破技术能力瓶颈核心在于采编人员的重塑;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