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28T08:36:31.20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5月供稿作者:王新姣
[导读] 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实验中学王新姣
【摘要】教师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利用生活经验、打比喻、思维加工等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
【关键词】概念教学;创设情境;思维加工;运用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73-01
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一个学习物理概念的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的物理环境,能够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常用的方法有:
1、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大气压”的概念时,曾创设过这样一个情景: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放置于瓶口上,他们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我乘机抓住这一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实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及其产生的条件,终于让学生明白原来是“大气压”在作怪。
2、利用学习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惯性”概念的教学时,我提了这样两个问题,骑自行车下坡时,不用力气蹬踏板,车也能自己向下运动,这是为什么?衣服上粘了尘土,人们只要把衣服抖几下,就能把粘在衣服上的尘土抖掉,这是利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呢?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这些熟悉的物理环境中并陷入思考时,然后老师再引入“惯性”的概念,学生领会概念的含义就容易多了。又比如,在进行“压强”概念的教学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雨天,道路很泥泞,直接踩在路面上,脚会陷入很深,如果在路面上垫一块木版,脚踩在木版上,就不会陷入那么深,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呢?挑担时,你喜欢用扁担挑还是用一根圆木棍挑?为什么?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老师再分析、解释这是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感性经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再进行概念的教学,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此外,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参观等等,也可创设便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3、利用比喻。
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用学生熟识的事物打比方,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新概念的“形象”,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如:在初中的电学中用水流引出电流,用水压引出电压,使学生容易建立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再比如:我在讲导体的电阻这一节时,用马路交通做比喻,不同的材料好比不同的路,沥青路与石子路对车辆的阻碍作用不同;导线越长好比路途越长,受到的阻碍就越多,导线的粗细好比路的宽窄,路窄车行就慢,路宽车行就快,受到的阻碍就越少,这样一比喻,学生对电阻的因素领会得较透,记得也较牢。
二、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对学生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到它的量度公式。
例如,对“密度”这个概念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密度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组数据,由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测得体积和质量不同,从对数据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对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与质量和体积都无关的恒量。然后再研究另一组数据,不同物质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都相同,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物质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综上所述,可初步概括出如下结论:每种物质都存在着一个恒量,这个恒量表明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它虽然不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但它可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量度其大小。因此可用数学形式p=m\v来计算密度的大小,在进行电阻概念的教学时,也可以依照上述教法,采用与密度概念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形成电阻这一概念。
三、运用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学了电阻的概念以后可让学生讨论: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为1安时,测得其电阻为2欧,现在若让它通过2安的电流,则其电阻为多大?有的学生认为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电阻应该是1欧。出错的原因是对电阻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因此,可启发学生一起讨论电阻的概念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概念去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但只要我们抓好以上几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学生领会和理解就不会感到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