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四章 血液循环 血管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意义:CVP的高低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和静脉回流速度。 * [外周静脉压--指肢体V]
心脏泵血能力强--血液及时射入动脉--CVP较低
心脏泵血能力减退--血液射出不及时--CVP升高
静脉回流速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加--CVP升高
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回心血量减少--CVP下降
2、* 外周静脉压 定义:指各器官的静脉压(常以平卧时的静 脉压为代表。) 正常值:5~14 cmH2O 心缩力减弱↓→CVP增高↑→V血回流慢→外周 V压增高↑ (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是V血回 流的动力;凡能改变压力差(动力)及V对血流的阻力的因
图-1
微A

动—静脉吻合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 静 脉
后微A
通血毛细血管
微循环
组成及功能 微A:总闸门
前阻力性 Cap.
后微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门
真Cap.:交换血管
通血Cap.:属直捷通路
A-V吻合:调节体热
微V:后阻力.(后闸门)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3条):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循环最重要通路)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 2.直捷通路 (保证血流量):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微动脉→动-静脉吻合 支→微静脉
四、微循环
微循环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一)微循环的组成
1、定义: 微动脉(毛细血管网)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称之。 组成-----由7个部分组成: (1)微动脉 (2)后微动脉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真毛细血管 (5)通血毛细血管 (6)动—静脉吻合 (7)微静脉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 ① 弹性储器血管:大动脉,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 ② 分配血管:中动脉 ③ 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④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网 ⑤ 容量血管:静脉
(1)大动脉:当心舒张时靠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 液向外周流动— 称弹性储器血管(每搏输出量2/3被暂时储存在动 脉系统里)。 (2)中动脉:分支入各器官称:分配血管。 (3)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阻力较大称为 “阻 力血管”(径小、平滑肌多)
难点:BP形成与影响因素;影响静脉血
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神经、体液 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微循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目录)
(教材 P47页)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二、动脉血压(BP)与动脉脉搏 三 、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血管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 血管在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质交换、维持血压、调 节血容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真毛细血管网:壁薄通透性高,成为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的结构,故称
交换血管。
流速慢特别是大静脉,容纳 循环血量 60-70 % ,故称容量血管。
(5)静脉:伴行的静脉、壁薄、腔大、压力低、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1、 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也称容积速度);以ml/min或L/min为单位 表示。 血流量(Q):与管道两端压力差(△P)成正 比;与血流阻力(R)成反比;(Q=△P/R来示)。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mmHg
二.动脉血压(BP)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1.动脉血压的概念
•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 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收缩压(Sp) ---- 心室收缩期BP升至的最高值。
(三)血压(blood pressure) 血压: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 力。
在血管 里流动 的血液
各类血管内的血压均不同分为: 动脉血压(BP) 静脉血压 毛细血管压
单位 用水银柱的高度,即mmHg 或 Kpa(千帕) (1Kpa=7.5mmHg;1mmHg=0.133Kpa; 1cmH2O=0.098Kpa)
Q= R
△P
(二) 血流阻力(R) 指血液在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 其来源于:血液成分之间的摩擦力与管 壁之间摩擦力。即R与血液粘稠度成正 比,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即, 血管口径越大,R越小,反之也然。
R= πr
8ηL
4
(η:为血液粘滞度,dyn·s/cm2,也称泊)
小动脉、微动脉的R最大(阻力血管)占47%
收缩压: (100~120mmHg) 舒张压: (60~80mmHg) 脉压: (30~40mmHg) 平均脉压:(100mmHg)。
安静时较稳定,有个体差异;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收缩压增高较显著。性别 上男略高于女。情绪激动--收缩压明显增高。此外,体重、睡眠、环温等都会影响血 压。
(1)收缩压(SP)高于140mmHg 舒张压(DP)持续高于90mmHg:为血压高于正常水平; (3)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 舒张压低于60mmHg:为血压低于正常水平。
素,均能影响静脉血液的回流。
循环血量↑或血管容量↓—充盈压↑—回心血量↑(增加);
(反之减少)。
1、心肌收缩力
心室收缩力↑--心舒期室内压明显降低--房内抽吸力强--回流增 加---CVP降低
(反之,回心血量减少) 如 “右心衰竭”: “右心室收缩力”↓——回心血 ↓:会出现颈V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体循 环V系统淤血症状→中心V压和外周V压上升。同理: “左心衰竭”则会出现 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 “肺水肿”。
(小动脉、微动脉硬化)外周阻力↑ ,但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
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积
正常情况是相适应的,【即足量的血液充盈,是BP的前题。如果
“血管容积”不变而 “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失血) ,或者 “循环血量”不变 而“血管容积”增大(如过敏性休克)等都会导致血管的充盈度降低---BP降 低】。
外周阻力↓---舒张末期存留在A内血↓---收缩压↓ / 舒张压↓ ↓---脉压差 ↑
[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小A、微A弹性降低、口径变小、阻力↑
(舒张压↑明显);此外,与血液粘稠度(管长度)与血流阻力呈正变关系。]
RBC ↑ ---- BP ↑;
RBC ↓(严重贫血)-----BP ↓。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①密闭的心血管系统内有②足够 的血液充盈量。 2.根本因素: 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血流向外 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的阻力。
心室收缩 心室舒张 ↓ 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 大A回弹 (势能释放) ↓ 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推血继续流动 ↓ (2/3)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2)舒张压(Dp) ---- 心室舒张期BP降至的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BP的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舒张压+1/3脉压。
血压的测量示意图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
成人安静时:收缩压/ 舒张压 ---统一格式 “/ ” ;
如:120/80mmHg
3.主动脉等大动脉管壁弹性在血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大A弹性:缓冲收缩压,使其不致过高;维持舒张压使其不致过 低。即舒张期弹性回缩使间断射血变为持续流动。
(三)影响动脉压的因素:博出量、心率、外 周阻力、大动脉弹性以及循环血量等诸因素改
变,都能影响BP。
1、博出量(60~80ml)在心率和外周阻力不变
大失血----(血容量下降)—BP下降:应及时 输血或输液补充循环血量。使BP回升; 过敏性休克(血管容量↑)—充盈量相对不 足——BP↓:应及时给缩血管药物,使BP回升。
“上述各因素对BP的影响分析是单一的;实际上,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各 种影响BP的因素可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着。因此,在人体内 BP的维持是多种因素、
的情况下: V回心血量 ↑心缩力↑-- 每博量↑--- 收缩压↑↑ / 舒 张压↑--脉压差 ↑ V回心血量 ↓心缩力 ↓---每博量↓--- 收缩压↓↓ / 舒 张压↓ --- 脉压差↓ 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2、外周阻力
其它因素不变 --阻力血管口径变小:
外周阻力↑--舒张末期存留在A内血↑---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差↓
整合的结果。”
(四) 动脉脉搏 1· 概念: “心动周期中,引起动脉管壁的 “扩张 与回缩”的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其节律和频率能反应心律和心率。 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
特点:壁薄、腔大、易扩张,血压低。
容纳60%~70%血量,静脉的舒张和收缩易使容积发生变 化、从而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量,以适应需要。 (一)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 (CVP) 概念: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之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4~12cmH2 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教学目标
1.掌握:血压概念、BP正常值、BP形成与影响 因素。 3.熟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 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 4.熟悉: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了解:何谓微循环?及其三条微循环的血流 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功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压概念、BP正常值
2、重力和体位:
因静脉管壁薄、腔大、血压低,易受重力和体位影响。 平卧:静脉与心处在同一水平。 久卧床者或体弱多病者:以卧位突然站立,心以 下V扩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造成回心血量减少, 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脑缺血——头晕;视网膜缺血——眼发黑。故为长期 卧床患者更换体位时,动作应緩慢。
(3)体位: 直立→下肢V回心血量↓
产生条件: ①血管内:足量的血液充盈 ②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对管壁侧压力扩张管壁(势 能)
③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主 动 脉 中 动 脉 小 动 脉
毛 细 血 管
静 脉
由于血液流动过程中 要不断的克服阻力、 消耗能量,因此,从 主A到心房,血压逐步 降低。 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
压力差是推动血液直接动力!
卧位→下肢V回心血量>直立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血量↓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V回心血量↑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例:①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 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 厥,视物不清。
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 静 脉
后微A
通血毛细血管
1、迂回通路: 2、直捷通路: 3、动-静脉短路:
(三)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平滑肌的舒缩) 1.微动脉:起总闸门作用: --指微动脉有完整平滑肌:受交感缩血管N、体液因素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局部代谢产物(乳酸、二氧化碳)的 影响。 2.后微A、cap前括约肌: 起分闸门作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舒血管物质 调节(乳酸、CO2、组胺等),后微A、cap前括约肌 舒张,组织供养增加,代谢废物运走增加。 3.微静脉:(后闸门)收缩时,毛细血管阻力↑,毛细 血管(Cap)内血不易流出,起着“后闸门”的作用,一 定程度上控制着静脉回心血量。影响因素类似微A。
3、心率(博出量、阻力不变):
心率↑---舒张期缩短明显---心室舒张期存留血量↑--舒张压↑---脉压↓(减小)
心率↓----舒张期延长---心室舒张期存留 ↓----舒张压 ↓ ----脉压↑(增大)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老年人管壁弹性↓--缓冲BP功能↓--收缩压↑ ↑ /舒张压 ↑ --脉压差↑(增大)
3、呼吸运动:
以胸膜腔负压作用:吸气→胸膜腔负压绝对值↑ 回心血↑; 呼气→胸膜腔负压绝对值↓ 回心血↓。
4、骨骼肌和静脉瓣 :骨骼肌节律性舒缩和静脉瓣
情况下,降低下肢V压,减少下肢V血潴留有重要作用。
的配合,起到“泵”的作用(或称肌肉泵)。对直立
“下肢静脉曲张”
长时பைடு நூலகம்站立不动,静脉瓣会承受过重的压力, 从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导致下肢静脉血不能完全向 心脏流动,部分血返流,下肢静脉壁压力增高,血 管扩张、迂曲--“下肢静脉曲张”。高发人群,长 期站立不动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