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肝的生物化学

肝的生物化学

1.生物转化作用: 来自体内外的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染料、添加剂,以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 次级胆汁酸: 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4.单胺氧化酶(MAO): 单胺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中,从肠道吸收来的腐败产物胺类可由此酶氧化脱氨,生成醛与过氧化氢。

5.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

6.胆色素: 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产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而来。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7.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10%-20%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随胆汁再次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8.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骏。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人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9.黄疸 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人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10.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盐,另外还含有多种酶类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供应;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并在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作为较强的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维持胆汁的液态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1.衰老的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释出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脂溶性的胆红素。
2.胆红素入血与清蛋

白结合为血胆红素而被运输。
3.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后,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被运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肝胆红素。
4.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菌作用下生成无色的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被空气氧化成黄色的粪胆素;小部分经门静脉被肝重吸收,后大部分又再分泌入肠道,进行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5.重吸收的胆素原小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尿胆素原被空气氧化成黄色的尿胆素。


生物转化作用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1.生物转化作用是指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分为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3.生物转化反应具有连续性、类型多样性、解毒和致毒双重性的特点,并且受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亦受到药物或毒物的诱导。
4.生物转化作用的生理意义在于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生理解毒或灭活,同时增强其溶解度有利于排出,保护机体。同时机体对外源物质的生物转化,有时反而出现致毒或致癌等作用

严重肝病患者出现黄疸症状的生化原因: 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坏死,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另外由于纤维增生,肝组织结构改变,毛细胆管等发生阻塞,由于压力过高造成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逆流回血,因此造成血总胆高,范登白试验双向阳性,尿中出现胆红素等异常,并出现黄疸

试从细胞信号转导的角度阐述霍乱的发病机制。
霍乱毒素的作用是催化对Gs蛋白α亚基的共价修饰(即在α亚基的一个精氨酸残基上共价修饰一分子ADP-核糖),从而使α亚基的GTPase活性丧失,α亚基上结合的GTP不能被水解而处于持续活性状态,导致AC的持续活化,使细胞内cAMP水平持续增高,肠粘膜细胞对Cl-、K+及Na+的吸收障碍,水分大量流入肠道,发生水样腹泻。

2. 试述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的信号转导过程。
目前已知,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膜受体后,主要通过激活PI3K和ERK两条信号转导途径传递信号。
胰岛素+胰岛素受体→Shc及Grb2→SOS→Ras→Raf→MEK→ERK→效应蛋白

IRS→PI3K→PI-3,4,5-P3→PDK→PKB→效应蛋白

3. G蛋白是如何调控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
G蛋白通常为α、β和γ三种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其α亚基可结合1分子鸟苷酸(GTP/GDP),并具有水解GTP的酶活性。当α亚基与GDP结合时,G蛋白为异三聚体型的失活状态。信号分子

作用于相应的膜受体后,导致受体的构象改变,受体的G蛋白偶联结构域即与G蛋白三聚体相互作用,使α亚基与βγ亚基解离,且α亚基发生鸟苷酸交换而与1分子GTP相结合,解聚后的α亚基可参与下一步的信号转导过程,如激活/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激活磷脂酶C等。此后,α亚基将GTP水解为GDP,导致该亚基失活而重新与βγ亚基结合成为异三聚体,使信号转导终止。

加单氧酶系如何组成?在生物转化中有何作用?
1. 加单氧酶是一个复合物至少包括两种组分:一种是细胞色素P450;另一种是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其辅基为FAD,催化NADPH和P450之间的电子传递。2.此酶可催化多种物质的羟化,与体内很多重要物质的合成,激素的灭活以及外源性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密切关系。

胆固醇与胆汁酸之间的代谢关系是什么?
1.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
2.胆汁酸的合成受肠道向肝内胆固醇转运量的调节,胆固醇在抑制HMG-CoA还原酶, 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同时,增加胆固醇7a一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胆汁酸的合成量亦增多。
3.胆固醇的消化吸收排泄均受胆汁酸盐的影响


比较胆汁酸与胆红素肠肝循环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指代谢物在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循环过程
不同点:(1)在胆汁酸肠肝循环中,由肝脏分泌到肠道的各种胆汁酸有95%被肠吸收,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与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排入肠道。而胆色素肠肝循环中,肠中产生的胆素原10%一20%被肠吸收,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而小部分进人体循环从尿排出。(2)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反复利用,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没有任何生理意义。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区别:(1)未结合胆红素是指血清中的胆红素与清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它分子量大,不
能随尿排出;未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是脂溶性,易透过生物膜进入脑产生毒害作用,所以血中当其浓度增加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2)结合胆红素主要指葡萄醛酸胆红素,它分子量小,水溶性好,可随尿排出。
临床诊断用途:
(l)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胆红素的来源过多,如溶血性黄疸;其次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处理受阻,如肝细胞性黄疸。
(2)血浆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其次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3)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轻度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简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l)80%来源于血红蛋白(2)其它来

自铁卟啉酶类
去路:(1)胆红素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血胆红素(又称游离胆红素)而被运输;
(2)被肝细胞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一葡糖醛酸酯,称为肝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
(3)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无色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大部分又被肝细胞再分泌入肠,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4)重吸收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