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昌平区第一中学李增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
2.正确理解和初步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
2.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3.初步学会分析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循序渐进寻求真理的探究意识;
2.渗透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规律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形成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2.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
[教学难点]
1.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
2.固体或液体体积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问题推进的探究式教学
学法指导:推理演绎、归纳总结
[教学用品]
电脑多媒体、22.4L体积模型、大针管、烧杯
[教学设计思路]
1.利用已有的物理公式V=m/ρ计算1mol的几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质疑。
2.探究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动画演示)
①粒子的数目
②粒子的大小
③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实验探究)
3.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的主要原因(动画演示)粒子的数目相同,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大小相对于粒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前提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的粒子大小不同,因此,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
4.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的主要原因(动画演示)粒子的数目相同,粒子的大小相对于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可以忽略不计,而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气体的粒子间的平均距离(统计的结果)基本相同,因此,1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5.探究气体的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因素(录像和动画模拟)
①温度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
②压强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
6.纳总结,导出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表达式、单位等。
指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7.随堂检测
结合适当的练习,及时反馈并总结出使用22.4L/mol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主要活动学生主要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以物质
的量为桥梁,可以讨论物质质量与
其所含的粒子数的关系。那么,能
否通过体积来确定粒子数?如果
可以,这二者的桥梁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
内容。
观察、回忆、倾听、思
考
明确本节课的主
要学习内容,温故
而知新。
[板书设计]
[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习题
[教学反思]
《气体摩尔体积》这节课为高一化学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从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整体内容较为抽象,接受比较困难。为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首先通过利用熟悉的物理公式计算1mol的几种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进行引入,然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而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在问题的引导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被逐渐激活,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讨论中来。
本节课重在学生的质疑、解疑,利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用简短的时间进行归纳总结,导出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表达式、单位等。最后通过随堂检测及时反馈并总结出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物质粒子的数目、大小、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对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我制作了Flash动画模拟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体积大小的变化,并适当的运用实验录像、学生模拟实验、以及模型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模拟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更直观、更形象的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实验和实验录像,使学生产生学科交叉的新鲜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控制和选择,通过准备的思考问题合理的引导,使本节课突出了重点,较好地控制了课堂节奏,在知识的给予上,注意推理演绎、归纳总结思想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复习以及知识的迁移。本节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反馈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