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
本节课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数学活动内容:活动1:用火柴棍摆放图形,探究火柴的根数与图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2:探究月历中数字之间所蕴含的关系与变化规律。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两个数学活动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法时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的加减应用。
两个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整式与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活动1核心问题是是寻求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棍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的本质是变化与对应,由于观察图形时的角度不同,规律的显现方式不同,得到的表达形式不同,但经过整式的加减运算后得到的结论是唯一确定的。活动2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月历中数字之间的规律:一是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二是由数字规律引出运算规律,应用整式的加减进行化简,表示出一般规律,三是如何设字母可以简化表示方法和简化运算。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没有形成。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整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2.会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归纳出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拼图等数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整式和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具体情境问题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
五、课时设计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各环节时间分配如下:
活动1 :15分钟,活动2:15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课堂小结5
分钟.
六、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
(二)学习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火柴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活动1:用火柴棍拼图
1.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1,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观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归纳。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观点将发现的规律展示出来。对不能得出结果的小组,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
学生在探究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形”进行思考和推
理,加强对图形变化的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整理数据,观察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n的对应关系,有助于突破难点。问题1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1)从第二个图形比,与前一个图对比,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两根火柴棍,可得
表达形式:3+2(n-1)=2n+1
(2)每个三角形由三根火柴棍组成,从第一个图形起,火柴棍根数等于所含三角形个数乘3再减去重复的火柴棍根数,可得:
表达形式:3×n-(n-1)=2n+1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能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2)学生能否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学生能否正确抽象归纳出问题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加强动手能力,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应用列表法得到用整式表示的三角形个数和所用火柴棍的根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归纳出规律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活动2探究日历中蕴涵的现象
1.如图1,紫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
图1
学生观察,进行计算,在尝试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得到的结果。
教师巡视,可给予适当引导。
方框内的数字之和为99,恰好是中间数字11的9倍.因此,11是方框中9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将紫色方框移动至图2的位置,1中的关系还成立吗?
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学生表述、交流,并给予适当指导。
图2
3.不改变紫钯方框的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图3
4.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并归纳,尝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用整式表示数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规律:方框正中心的数是方框中9个数的平均数。学生观察不同月的月历,计算并验证。
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
5.如图4,如果紫色方框里的数是4个,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4 图5
6.对于图5紫色方框中的4个数,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7.你还能找到其它规律或得出其它结论吗?(课外思考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能否会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
(2)学生能否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3)学生运用符号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用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感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