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作者:胡凯
来源:《商业研究》2013年第06期
摘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农业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等投入产出指标,用索罗余值法分析了1978-2010年间各种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发现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因此,应保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的目标,就要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涵义及测算方法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涵义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则是在农业生产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
自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成为了一个持续不衰的研究课题[1]。
索洛将技术进步纳入生产函数中,在把资本增长和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剥离以后,剩余部分归结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从而测算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便是有名的“索洛余值”[2]。
吴强(2000)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将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因素通通归结为科技进步,忽视了自然资源投入、教育水平、制度因素、管理水平等因素,这必然影响所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准确性[3]。
何锦义(2006)指出了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受指标选取、起止年份选择的影响很大,建立一个统一的测算方法对于合理地比较分析科技进步贡献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1]。
尽管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因为该方法计算简单,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际测算中被大量使用。
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的《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将该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测算方法加以推广。
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等单位开展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八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测和验证工作。
农业部1997年下发《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通知》,将余值法作为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标准方法[4-5]。
(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增长速度测算方程法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它的基础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即CD函数)。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程。
2. 投入产出弹性系数的计算。
式(4)显示要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要求出[SX(]ΔY[]Y[SX)]、[SX
(]ΔK[]K[SX)] 、[SX(]ΔL[]L[SX)] 、[SX(]ΔM[]M[SX)]及α、β、γ,其中[SX
(]ΔY[]Y[SX)]、[SX(]ΔK[]K[SX)]、[SX(]ΔL[]L[SX)]、[SX(]ΔM[]M[SX)]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求出,而对于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α、β、γ)的估计方法目前主要有经验法、比例法和回归法。
前两种方法的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
回归法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它要求有总够的样本数据,更多地研究都是通过回归法,计算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本文的样本数据较多,故使用回归法来估计α、β、γ的数值[6]。
在式(1)中,技术进步是希克斯所定义的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之比率。
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α+β+γ=1①。
将式(2)变换后可得: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指标选取对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较大的影响,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投入产出指标。
1.农业总产值(Y):以“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农业总产值,为消除物价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以1978年价格计算各年的数值。
2.资本投入(K):以“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表示资本投入,为消除物价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以1978年价格计算各年的数值。
3.劳动力投入(L):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有“农林牧渔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就业人数(第一产业)”等两个指标,2006年以后的统计年鉴不再统计“农林牧渔业农村劳动力”这个指标。
所以,本文选自“农村就业人数(第一产业)”代表劳动力投入。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可获取的统计年鉴中,“农村就业人数(第一产业)”从1990-2010年的数据是完备的,但1978-1990年之间,只有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等年份的数据,1979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等9年的数据缺失,为此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这些年份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