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涯教育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生涯教育实施方案
点燃每个人的生命之光,拓展每个人的生命能量,让每个人的生命之花淋漓尽致地绽放……
——题记
经晋城一中“生涯发展教育”课题组研讨,初步确定本校实施方案如下:
一、我校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的意义
(1)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生活的快速变迁,要求中学生必须在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而生涯发展教育的这一功能,与我校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2)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生涯教育在我校的推广,能进一步促使我校“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个性化”这一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促使我们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的本质定位,重新解读教育的内涵、学生角色的本质、学习的意义、生活的价值,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我校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的目标
(1)最高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顺心的学业、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崇高的理想、圆融的人际、充盈的自我、成长的生命。
(2)共同目标:协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增进自我了解,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在生涯探索中,了解工作世界,形成职业价值观和
劳动态度;在生涯准备与规划中,掌握职业知识,明了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形成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能力。
三、我校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的重点
据调查,我们整理出本校学生急需解决的生涯发展问题,涉及到学习、大学、心理、性格、交往、理想、求职、实践、自制、贫困等方面。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特确立以下工作重点:(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协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情况(报考、排名、专业、出路等)。
(3)突出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
(5)探索和他人互动的技巧,有效地融入集体中。
(6)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7)搜集全面的职业信息并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到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的关系,并能主动的积累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8)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现实的社会。
(9)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探索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纠正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10)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在爱与平等中健康成长。
四、我校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
(1)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各学科的常规教学中,主要由班主任、各科任教师自主融入,阶段性的进行生涯调查和指导。
首先,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协助生涯指导组要求学生填写“高中生生涯发展规划表”,使每一个学生对高中三年学习生活有个初步计划。然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根据考试的结果,发现学生学科倾向,并开展分数观教育、挫折教育和信心教育,并进行个人面谈(从高中的学习与生活入手,谈至将来的升学及就业,引发学生思考将来的理想和生存方式,对未来充满信心);期末考试之后,各班级召开一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情况,使双方都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力求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再次与学生进行个人面谈(重点讨论文理科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商议)。
(2)将其规划为弹性节数的正式课程,如选修课、空白课、活动课等,由生涯指导组派教师讲授。并将其纳入值周班的课程计划中,开设专门的生涯调查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等课程。
(3)通过非正式课程实施,如生涯主题周、生涯博览会、专题讲座、生涯发展体验营等。例如,开展“发展与保持友谊”话题讨论,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处于和谐的人际环境中,从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去。
(4)动用广泛的资源(家长、校友、专家、小区资源、社会各界成功人士等),全面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例如,积极组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面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再如,邀请成功人士来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和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
五、我校生涯发展教育的评价方法
(1)新生入学时,即建立生涯发展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成长历程、心理测验、学习表现、特殊表现、自我评估、行动计划、生涯规划等。
(2)阶段性的进行问卷调查,为未来教育活动的修正和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开课之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需求状况调查。
六、我校生涯发展教育的经费
(1)申请金额:待议
(2)开支项目:购置学生生涯发展档案;
购置生涯发展教材;
印制资料;
科研人员的学习培训费;
授课教师的课时补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