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流行病学
• 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 流行特征:夏秋季发病多见,散发与集体发病均
可见,潜伏期短,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各年 龄组均可发病。
11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夏秋季节多见。 沿海地区多见。 呈散发或爆发。容易集体发病。 东南沿海: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属多见 内陆地区: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3
胃肠型食物中毒
Gastrointestinal Food Poisoning
4
病原学
• 沙门菌属 • 沙门菌属中以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及鸭沙门菌较为多见。 • G-杆菌,需氧,无芽孢、荚膜,有鞭毛。 • 抵抗力强,外界常规环境下可存活数月。 • 不耐热。 • 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内。
5
病原学
• 副溶血性弧菌 • G-杆菌,有荚膜、鞭毛。 • 嗜盐、嗜碱生长繁殖。 • 碱性环境下抵抗力强,不耐酸、热。 • 菌体O和鞭毛H抗原结构,以此区分血清型。B、E、H血
清型致病为主。 • 海产品中带菌率极高。
6
病原学
• 变形杆菌 • 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产黏变形杆菌
和潘氏变形杆菌。 • G-杆菌,有鞭毛,无芽孢。 • 菌体O和鞭毛H抗原结构。 • 致病因子肠毒素、组胺脱羧酶。 •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腐败有机物、污水、人及动物肠
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 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粪便呈水样或糊状,腥臭
味,可见脓血便。 • 部分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粪便呈血水样。 •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
疹等。
16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 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或红细胞。 • 血清学检查: 患者病程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比
较四倍或以上升高。 • 细菌培养:吐、泄物与食物细菌一致可确诊。变形杆菌感
染例外,因其易污染食物及患者的吐泻物,造成假阳性结 果。 • 核酸检测:分子杂交法,PCR法。 • 确诊变形杆菌感染应采患者血清,进行对OX19及OXk的
凝集反应,效价大于1:80有诊断意义。
17
并发症
•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前型为主,肾型次之。 • 肺炎:75%为老年人,延误诊断可致死亡。 • 急性血脑循环障碍:老年人为主,50%以上为出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1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布的《2014年第二 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显示,该 季度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46起,中毒 1676人,死亡3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 起数增加21.1%,中毒人数增加15%,死亡人 数增加37.5%。
物肠道。因食用剩米饭及未再加热的熟肉、鱼等引起。
9
病原学
• 大肠埃希菌 • G-杆菌,有鞭毛,荚膜。 • 外界抵抗力较强。 • 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和鞭毛H抗原结构分群及分型。 • 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条件致病。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婴幼儿);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儿
童及旅游者腹泻);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内毒素);肠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 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19
鉴别诊断
•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毒物:砷、有机磷农药。 生物性毒物:生鱼胆、河豚、发芽马铃薯、苦杏 仁等。 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肝、肾和神经损害。
13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 沙门菌 (Salmonella)进入肠道后繁殖,继而侵及黏膜 (mucosa)及黏膜下层,可造成菌血症(bacteremia)和释 放内毒素(endotoxin),毒素引起发热并使消化道蠕动增 加而发生呕吐,属于感染性食物中毒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主要是由于细菌 肠毒素(enterotoxin)致病,属于毒素型食物中毒
道、蔬菜。
7
病原学
• 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 G+杆菌,无芽孢、荚膜。 • 乳类、肉类中繁殖迅速。 • 致病因子为耐热的肠毒素。 • 该菌主要存在于人的体表。
8
病原学
• 蜡样芽孢杆菌 • G+杆菌,有芽孢、荚膜,无鞭毛。 • 抵抗力极强,110℃存活1~4天。 • 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共有六型,以A和F型致病为主。 •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尘埃、水、草、腐物、人及动
血性卒中,其余为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血 循环障碍。 • 心肌梗死:老年人为主,多有冠心病史。 •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病死率高。 • 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死率高。
18
诊断
• 流行病学史: 不洁饮食史。如共餐者短期内 集体发病则参考价值更大。
• 急性胃肠炎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先吐后泻,水样大便,多无里急后重。病程 短,恢复快。
14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短。超过三天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 • 急性胃肠炎症状: •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 先吐后泻,多无里急后重。 • 腹痛以上中腹部多见,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 • 呕吐物为进食之食物。 • 大便为稀便、水样便或粘液便。数次至数十
次。
15
临床表现
• 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呕吐较剧烈。 • 侵袭性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里
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 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80.3%;有毒动植物及 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占 总死亡人数的84.8%。
2
概述(Introduction)
• 为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饮食所致的急性感染中毒 性疾病。
• 胃肠型和神经型。 • 细菌性食物中毒特征为
集体用餐单位可呈现暴发起病; 潜伏期短,突然发病,病程短 急性胃肠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肉毒杆菌中毒以眼肌、咽肌瘫痪为主 夏秋季发病多见
12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 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 发病与否和病情轻重,与摄入食物被细菌或其毒素的污染
程度,进食量的多少以及人体抵抗力强弱等因素有关 • 细菌及其毒素是致病的基本条件。 • 细菌侵袭肠道粘膜上皮细胞,造成充血、水肿、糜烂、出
血、溃疡形成。 • 内毒素引起发热并且使肠道蠕动增加。 • 肠毒素刺激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腺体分泌亢进。 • 过敏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