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美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品的美学价值
——论《石生像》的美与丑
姓名:薛旗峰
科目:美学原理
内容摘要
《石生像》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创作的雕塑作品,此作品在新疆展出之后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能够出现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可以认定的是这是一件被众多大师认定的艺术品,然而如果从美学的角度上判断,这却不是一件能够称得上是“美”的作品,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件“丑”的艺术品。下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件作品作简介,并且就这件作品为何是丑的给出判定标准和理由。
关键字:艺术美感觉理性
目录
一、《石生像》简介——雕塑直观外形和作者释义
二、《石生像》审美鉴赏
(一)作为被“感觉”鉴赏的“表象”
(二)作为被“理性”鉴赏的“艺术品”
三、结论
艺术品的美学价值——论《石生像》的美与丑
一、《石生像》简介——雕塑直观外形和作者释义
岳敏君先生的《石生像》以单色金属材料表现了两个身材魁梧,肌肉发达,赤脚站立,上身前倾的人,数倍于真人的身高,而其最醒目之处在于与正常人身相比极不成比例的硕大的头和几乎占了整个脸二分之一面积的大笑的嘴。
“大笑人”,或者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傻笑人”的形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作者的作品中,早在多年前,作者就多次创作了以“傻笑人”为主题的画作和雕塑,展现出的雕塑《石生像》的形象与那些作品别无二致,因此,通过作者对曾经作品的解释,也能够了解《石生像》的创作意义。
岳敏君先生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首先是“创新”:“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不去考虑创新,只是在重复。如果说,对当代艺术,对自己的作品抱有什么期望,我希望是,它们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一种新的绘画形式。”而对于这件艺术品中核心的内容“傻笑”,作者解释说:“之所以这个人傻笑,是因为他感觉到迷茫,不知所措,只能用最原始的一种表情来展现在世人面前……。”——和大多数现代艺术家一样,岳敏君先生依旧是依托艺术作品表达个人对当代社会的迷茫。
二、《石生像》审美鉴赏
(一)作为被“感觉”鉴赏的“表象”
作为一件实际的雕塑艺术品,《石生像》被人接受的第一方式就是感官上的了解,具体而言是视觉上的了解,在人的大脑接受了视神经知觉到的表象之后,下一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情就是大脑会“通过想象力把表象与主体预期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情感相连接”1,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视觉,还是对表象的“愉悦”与否做出联想和判断的“想象力”,本质上都是人的“感觉”的作用,因为在这样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中,分析和思考都是没有时间完成的。
因此需要对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视觉”和“想象”分别进行分析。视觉是一种基于每一个观察主体观察对象的角度、观察对象的能力因人而异的感官;而下一个审美步骤“想象”更是一种严重依赖于主体的个人经历、没有客观标准并且其过程难以被主体之外的人了解的步骤,因而视觉接受加上审美想象得出的判断——无论美或丑——并不能判断某一个主体的结论是不是“正确”,无论这个判断是不是占大多数,因为各个主体观察的过程可能完全没有可比性。
同时,需要审视“美”这一概念在“感觉”上的定义。“美”的定义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因为日常语言基于一定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通过演绎和归纳来确定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得出定义,这其中涉及到概念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然而我们无法说出什么样的东西一定是美的,或者美的东西一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因此语言
的描述和解释是难以定义“美”的。
结合以上两点,“美”是难以定义的,同时“审美”的过程又是难以判定其合理性的,如此一来似乎在“感官”层面“美”就被剥夺了获得标准的资格。然而,在感官上的审美其实仍有据可循。一方面,说审美的过程无合理性而言,然而这里的合理值得是用以判定正误的合理,并不代表人的感觉具有的“自然”状态的合理,就像是当一个人长期没有进食,大脑神经会产生“饿”的感觉和“吃”的冲动,这本身不具有“正误”的属性,但是仍可以说它是“合理”的——作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美在感官层面上是具有可判定性的,尽管这种判定方法和标准只能停留在脑中而无法表达和说明。就像有的人天生对某些事物(比如黑暗、昆虫等)具有毫无理由可言的病理性恐惧,人类总体而言存在对“美”的接近先天性的基本把握,这种把握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理与“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过程极为相似,表现为人类在长久历史过程积淀出的对某一类共性事物自然而然的愉悦,这在维特根斯坦被解释为“家族相似”,在康德处被定义为“无需概念就能让人普遍喜欢的东西”。2
以这样的标准,结合神经学与心理学知识,可以对《石生像》的“美与丑”做出感觉层面的评价和解释。
首先还需要用到另一个概念,维特根斯坦的“看见”与“看似”3。根据现代的认知神经学理论,在一般状态下人的视觉(当然也包括其他感觉)启动的时候,意识随之而启动,这在维特根斯坦的两个“看”而言,就是说“看见”是视觉观察的必然过程,然而却总是不独立的,人们的认知神经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寻找与视觉所见的表象相似的东西并且以此来直观地定义该表象“是什么”,尽管没有基于定义的证据可以证明这表象就是主体定义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看似”。对于《石生像》而言,显然从生物学上这雕刻的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它在很多处都有不符合经验上的“人”的特点,然而当人们“看见”这具雕塑的时候,还是会本能地将它“看似”人,因为这雕塑在人的记忆中最接近人的形象——这就为《石生像》的“丑”打下了基础。
如果是一朵被夸张的巨大的花,或是一只被改变造型的巨大的动物,比如童话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人们或许不会有“丑”的第一印象,然而对于作为同类的人却不一样。现代心理学“恐怖谷”理论显示,当人形机器人与人脸部的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而又不是百分之百相似的时候,其形象会给人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这源于人类本身对自我这一种族的形象的天然认可,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家族相似”,虽然世界各地,不同人种的人肤色、长相、身体特征各不相同,但是人的形象作为一种“家族”,具有某种结构、比例上的普遍的相似性,这种普遍特征被破坏的时候,人的审美感官自然地产生出扭曲、厌恶的反应。
类似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于以人为对象的绘画、雕塑等任何再现式的艺术形式。因此,人们通过“看”和“看似”认为《石生像》表现的是人的同时,又可以明显地发现,即便不考虑高度,这座雕像与真人相比有极不和谐的失调的身体和脸部长度和粗细的比例,这给观察者直观上带来明显的不和谐的感觉,“和谐”本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