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作为课改实验老师,我充满激情地探索、实践着,努力营造宽松、快乐的语文课堂氛围,真正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耳濡目染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努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作为课改实验老师,我充满激情地探索、实践着,努力营造宽松、快乐的语文课堂氛围,真正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激活课堂——创造快乐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因而激活语文课堂,不但能创造快乐,也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唯一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
我尝试着广闻博采,不断地引进“活水”。
把课上“活”,把学生教“活”。
(1)增设“文化快餐”。
在每节课必拿出5分钟让学生轮流自由上台表演,内容丰富,“每堂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均可,学生都能充分准备,积极上台,认真表演,5分钟掌声响起,笑声不断,同学们都乐在其中,这种做法激活了课堂,让每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胆量与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潜力也让老师刮目相看。
每周必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成语,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以备写作之用,也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
指导学生制作剪报,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交流中增长知识,发掘了潜力,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了快乐。
以上的课堂活动合成了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
(2)努力优化教学思路。
如果把教学比做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和“终曲”余味无穷。
因而应重视每堂课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比如,在教《期行》时,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骂你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呢?在《乘船》中我问“有一个人助人为乐却受到批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各抒己见,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完本课的欲望,我也尝试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文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如在上完《我的老师》后,指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片言只语表达一下自己对师生情的理解以及感受,力求语言简洁优美,切人角度新颖,这样
就提高了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自主学习——体验快乐
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不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教师应.诚心诚意地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学习的主人,而且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
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有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但是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也要有学生自主探讨,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这样的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的主题,真正体验新课改中语文课堂的快乐!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学生们对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一个问题:人的天资和后天努力哪个重要?产生了分歧。
有的认为是“人的天资重要”,有的认为是“后天努力重要”。
学生由此产生争论,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课堂讨论颇为激烈,我顺水推舟让他们来一场辩论赛,学生们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语,真是一场“唇枪舌箭”。
此时,课堂已成为他们的“天下”,成为他们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我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辩说不同的见解,同时指出让他们注意联系本课内容。
此语一出,学生立即陷入沉思,最后很自然地达成共识,伤仲永的例子说明后天努力比人的天资重要。
这样的自我发问,自由辩论,自主解决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真实实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人所带来的快乐!
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作为教师也会深受其乐,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深思牢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孩子都无例外地具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以为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
3艺术陶冶——享受快乐
心理学有研究:学生对多动的、有图象、有声音的东西往往有极大的兴趣。
鉴于此,我让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这样,学习与娱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陶冶下得到快乐享受。
比如:课堂上来点音乐可以感染、陶冶人,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拉近距离。
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山中避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强调音乐的重要性,恰好文章提到了《梅花三弄》这首曲子,于是我就在唱片的伴奏下,让学生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
同学们情绪高昂,同时我还介绍了这首歌为主题曲的电视剧《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兴趣地加以评价。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
生们在音乐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扩大了知识面,也对课文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师生的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升华。
又如在《小巷深处》的公开教学中,我尝试以学生“母爱”主题的诗歌朗诵开头,最后又在毛阿敏的一曲《烛光里的妈妈》的深情演唱中结课。
这样一堂公开课,效果甚佳,不仅学生连听课老师都觉得余音未尽,余味无穷,这都是艺术陶冶的魅力。
真是功不可没。
这不仅是一堂公开课,一堂母爱教育领悟课,更是一堂艺术陶冶课,师生都充分地享受着课堂带来的快乐!
此外,我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等电影,同时指导学生排演话剧《白毛女)等。
真正让艺术走进课堂,让快乐走进课堂。
作为课改实验老师,我将根据《语文课改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科特点,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建构高效的师生关系,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