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导师 姜忠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姜忠义
职称:教授
职务:无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博导)
专业:化学工艺
联系电话:+86(0)22-27406646
传真:+86(0)22-27406646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邮政编码300072
电子信箱:zhyjiang@
主要教育经历:
(一)学历
1990.09-1994.03 天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博士学位
1987.09-1990.09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学位
1983.09-1987.07 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学士学位
(二)主要工作经历
2002.07-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2009.04-2009.10 访问学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三院院士Da vid Tirrell课题组)
1998.03-2002.06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1996.11-1998.01 访问学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前
主席Edward Cussler课题组)
1994.03-1998.02 讲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仿生与生物启发下的膜和膜过程(膜分离,酶催化,纳米材料)
面向水资源、二氧化碳和能源高效利用的重大需求,以膜过程强化为目标,以膜结构调控为核心,模仿细胞的多层次结构和物质转化、传递功能,开展膜分离和酶催化两类绿色过程研究,基于生物矿化、生物粘合、自组装等原理,创建和发展膜的仿生制备方法,揭示膜多尺度结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索膜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
主要讲授课程:
《化工分离过程》(本科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
《化工分离工程》(硕士生)(天津大学优秀精品课程,负责人)
《高等分离技术基础》(博士生)
主要学术兼职:
[1] 天津市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 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3] 天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4]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河北宝恩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6] 《化学工业与工程》副主编
[7] 《Recent Patents on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
[8] 《膜科学与技术》编委
[9]《化工进展》编委
[10]《化工设计》编委
[11] 美国化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师协会、北美膜学会会员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4]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5]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6]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7]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8]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9]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八完成人)
[10] 天津大学教学名师奖
[11] 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2] 宝钢奖教金、顶新奖教金、诺维信生物工程奖教金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973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石油项目
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独山子石化委托项目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河北宝恩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代表性论著及专利:
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被Nature等SCI他引140 0余次,H因子23。
主编出版《纳米生物技术》、《分子印迹技术》。
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转让1项。
1. Wang Jingtao; Zhang Han; Yang Xinlin; Jiang Shuang; Lv Wenjun; *Jiang Zhongyi; Qi ao Shizhang, Enhanced water retention by using polymeric microcapsules to confer high pr oton conductivity on membranes at low humidity. Adv. Funct. Mater. 2011, 21 (5), 971-9 78
2. Chen Wenjuan; Su Yanlei; Peng Jinming; Dong Yanan; Zhao Xueting; *Jiang Zhongyi, Engineering a robust, versatile amphiphilic membrane surface through forced surface segre gation for ultralow flux-decline. Adv. Funct. Mater. 2011, 21 (1), 191-198
3. Zhang Lei; Shi Jiafu; *Jiang Zhongyi; Jiang Yanjun; Qiao Shizhang; Li Jian; Wang Ru i; Meng Ruijie; Zhu Yuanyuan; Zheng Yang, Bioinspired preparation of polydopamine mic rocapsule for multienzyme system construction. Green Chem. 2011, 13 (2), 300-306
4. Li Ben; Liu Wanpeng; *Jiang Zhongyi; Dong Xiao; Wang Baoyi; Zhong Yurong, Ultrat hin and stable active layer of dense composite membrane enabled by poly(dopamine). Lan gmuir 2009, 25 (13), 7368-7374
5. Jiang Yanjun; Yang Dong; Zhang Lei; Sun Qianyun; Sun Xiaohui; Li Jian; *Jiang Zho ngyi, Preparation of protamine-titania microcapsules through synergy between layer-by-layer assembly and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Adv. Funct. Mater. 2009, 19 (1), 150-156
6. Peng Jinming; Su Yanlei; Shi Qing; Chen Wenjuan; *Jiang Zhongyi, Protein fouling re sistant membrane prepared by amphiphilic pegylated polyethersulfone. Bioresour. Technol. 2011, 102 (3), 2289-2295
7. Zhang Lei; Su Yanlei; Zheng Yang; *Jiang Zhongyi; Shi Jiafu; Zhu Yuanyuan; Jiang Yanjun, Sandwich-structured enzyme membrane reactor for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maltose into isomaltooligosaccharides. Bioresour. Technol. 2010, 101 (23), 9144-9149
8. Jiang Yanjun; Sun Qianyun; Zhang Lei; *Jiang Zhongyi, Capsules-in-bead scaffold: a ra tional architecture for spatially separated multienzyme cascade system. J. Mater. Chem. 20 09, 19 (47), 9068-9074
9. Peng Fubing; Lu Lianyu; Sun Honglei; Wang Yanqiang; Liu Jiaqi; *Jiang Zhongyi, Hy brid organic-inorganic membrane: Solv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Chem. Mater. 2005, 17 (26), 6790-6796
10. Wang Yanqiang; Wang Ting; Su Yanlei; Peng Fubing; Wu Hong; *Jiang Zhongyi, Re markable reduction of irreversible foul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meation properties of poly(ether sulfon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by blending with Pluronic F127. Langmuir 2 005, 21 (25), 11856-11862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已培养博士生26人(毕业13人),硕士生67人(毕业59人)。
1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人获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称号,2人获天津大学优博论文,2人获天津大学优博基金,3人获天津大学学生科学奖,1人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1人获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多人获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毕业生在中石油、中石化、GE、Dow、Bayer、宝洁、PPG等企业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等工作,也有一些在高等院校、中科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目前有教师5名:姜忠义(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洪(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延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潘福生(副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11名
硕士研究生27名
合作交流:
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马克马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与美国UOP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