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6篇
纯粹理性批判6篇【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纯粹理性批判
判断什么?
真假 善恶 美丑
卢梭人文领域的巨人为康德的书提供了大量的人文基础,康德认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和
牛顿相提并论的人。
人类感知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人要有三点:精神、知识、爱心。 什么是精神?贯穿始终的唯一的纯粹的永恒的普遍的客观的完全的必然的真或信仰。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什么?脑袋;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就是
我这一生要用脑袋思考着过;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谦虚、真正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无知, 才会有目标、有计划地去求知。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
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Kant-Laplace
hypothesis)。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 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 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 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原则
真理---高度---理论 真实---厚度---行为 真诚---深度---思维
创新的三要素
1、自信,坚定的先验的“自信”。 2、自由,终极的超验的思想(怀疑)及其表达的“自由”。 3、自主,顽强求新知的经验行为的相对性毅力的“自主”。 1、2两条是绝对性的“要素”,3条是相对性的“要素”,相对性的要素 取决于绝对性的要素。只有在具备了上述的三条“要素”之后,才可 能达到三个创新的环节,即:
康德 著 蓝公武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康德简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理性批判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用理性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试图改进它们。
这就是康德所提出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人类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无限的,可以被理性的批判来控制。
这种理性批判是一种反思,它会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结果提出质疑,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责任自觉。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应该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左右。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律,不被感情和情绪所左右,从而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时,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行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事
物,从而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康德的著作
康德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实用人类学》等。
1、《纯粹理性批判》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
前一部分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阐述“先验方法论”。
贯穿全文的是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本源、作用、条件等,并用以探讨它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归宿做出明确判定。
2、《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著作。
全书论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讨论了天才、艺术和审美意象等问题,该书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康德既反对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观点,要求将两者调和起来。
他强调美是杂多的统一,是和谐的表现,是“道德的象征”。
3、《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
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该书的重要在于它突出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4、《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全书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中心内容,逐步探讨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借此以寻求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
该书把人的理性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物理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停止沿着老路编造形而上学体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了解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质。
希望哲学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为建立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铺平道路的工作。
5、《实用人类学》指对人类记忆之类的能力以及相关基础因素做深入研究所得来的并需要加以运用的人的知识。
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其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这一部分内容尤其令我着迷。
它探讨了范畴如何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以及先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先验演绎包含双重目的。
其一在于追问范畴运用的合法性,其二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以及它的可能性和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
虽然第二版演绎删去了主观演绎,对知性立足其上的认识能力的讨论篇幅也有所缩减,但这一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因为对范畴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不能缺少其可能性环节。
康德将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视为范畴能够先天运用的根源。
一切表象都是一个统一的先验自我——纯粹统觉——的表象,因此,直观与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主体需要运用自发性功能去沟通感性与知性的界限,而纯粹知性概念作为一切思维对象的先天条件而运用于感性表象之上的合法性也就得到了演绎。
由此,康德说明了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然而,范畴被康德规定为“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这一规定包含了两重含义。
一方面,知性范畴可以被视为思维对象的概念,因为感性不能思维;另一方面,知性范畴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对象的概念。
同时,康德似乎将“范畴是对象的先天条件”与“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视为一回事。
经验唯有在范畴的运用下才是可能的,而存在被表象为“一个”的对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直观只能获得感性杂多,其中并不包含一个对象的概念。
因此,需要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这就是先验想象力。
尽管两版演绎对先验想象力的功能和地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中介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版演绎中,先验想象力是使得范畴运用得以可能的认识能力的中心。
它的作用是将直观中的感性杂多包含在“一个表象中”,产生直观的统一性,同时将在时间中展开的诸多表象综合为“一个”,并着重于强调先验想象力对过去的表象的“保存能力”。
然而,这种综合为一的表象在认识论上只是构成思维对象的先验要素,它缺乏一种来自意识的“统一性”。
高二历史必修3_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
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
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
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
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
”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著作,该书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之一。
本书对理性的本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揭示了理性批判的方式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理性与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然而,理性的运作也有其固有的限度,主观的认知方式难以超越这些限度。
康德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重要要素:感性、概念和判断。
感性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概念是我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和归类的工具,而判断则是我们通过概念建立起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条件的限制。
我们只能通过感性来感知世界,但感性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感性给予我们的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探讨了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但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能的普遍真理。
纯粹理性通过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试图探究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过于依赖于概念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概念所能描述的范围。
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得知事物的存在是否真实,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康德还指出了理性的自相矛盾性。
理性追求普遍真理,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这表明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美。
启示与思考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我们对待知识的谦虚和谨慎态度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
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
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
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
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
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
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
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三、先验感性和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讲述了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知能力。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意图的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使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作品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而是基于先验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这种观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认知的边界和局限。
此外,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论相呼应,即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而不是现实的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提出的“普遍性法则”和“人格尊严”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判断心理的一种探讨。他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二篇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审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刻揭示。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剖析。他用理性的框架,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
康德的“先验理性”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基础。这种认知结构,是由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例如,康德提到的“时空观念”,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大脑对世界进行分类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篇一:西方哲学智慧作业
西方哲学智慧
15.1康德哲学(一)已完成
1
康德哲学批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我的答案:√
2
“上帝死了”是谁说的?
A、尼采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我的答案:A
3
西方哲学在谁之后发生了转向?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莱布尼茨
我的答案:B
4
康德认为,美是虽然需要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但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
我的答案:×
5
下列判断属于综合判断的是?
A、柏拉图是人。
B、乌鸦是可以飞的。
C、苹果是可以吃的。
D、苹果长在树上。
我的答案:C
6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我的答案:√
7
科学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
我的答案:√
8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不包括以下哪种意思?
A、全人类的理性
B、理论理性
C、实践理性
D、理性情感
我的答案:D
9
人们常用“照镜子式的反映论”来形容哪位经验主义哲学家的哲学学说?
A、孟德斯鸠
B、霍布斯
C、约翰·洛克
D、让-雅克·卢梭
我的答案:C
10
下列判断属于分析判断的是?
A、他是一位教授。
B、乌鸦是黑色的。
C、苹果是一种水果。
D、茶叶是炒出来的。
我的答案:C
11
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A、逻辑
B、感性材料
C、概念
D、判断
我的答案:D
12
康德哲学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
还有
A、理性
B、人性
C、习性
D、惰性
我的答案:A
13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判断分两大类一是分析判断,二是
A、单一判断
B、综合判断
C、片面判断
D、知识判断
我的答案:B
14
“综合判断”还可以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
我的答案:√
15
单纯的“后天性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的答案:×
16
下面不属于康德对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的是:
A、感性
B、知性
C、理性
D、意志
我的答案:D
17
康德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
我的答案:×
18
康德认为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我的答案:√
1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我的答案:×
20
康德哲学是20世纪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古典哲学家。
我的答案:√
21
“批判”在康德哲学里的意思是?
A、考察,判断
B、批评
C、对比
D、比喻
我的答案:A
22
康德认为:现象是可知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我的答案:√
15.2康德哲学(二)已完成
1
以下不属于先天综合判断的三个问题的是?
A、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B、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C、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D、经验
我的答案:D
2
以下不属于康德划分的人的的认识的三个环节的是?
A、感性
B、知性
C、理性
D、经验
我的答案:D
3
“实践”在康德哲学中,使用于哪一方面?
A、伦理学
B、唯理论
C、认识论
D、经验论
我的答案:A
4
近代哲学中,“实践”用于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
我的答案:√
5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不是严格定义上的知识。
我的答案:√
6
康德所说的“理论理性”就是以认识功能为主的。
我的答案:√
7
马克思主义所使用的“实践”概念主要与谁的理论有关?
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康德
D、黑格尔
我的答案:D
8
通过“先天”这个概念,康德排除了经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必要性。
我的答案:×
9
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不具备以下哪种功能?
A、行动
B、创造活动
C、意志
D、认识活动
我的答案:D
10
康德使用“实践”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哪个范畴?
A、自然科学
B、文学
C、伦理学
D、政治学
我的答案:C
11
“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概念导致康德的
A、形而上学
B、数学
C、自然科学
D、哥白尼式革命
我的答案:D
12
“认识理论和实践理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