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作者:安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董兵亮

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猛增至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1%。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经济发展的载体,人才与社会提高和进步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会城市、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关系,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对城市、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关系的基础性理论探讨,对我们理解和落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城市

一“城市”的起源

在中国文字史上,“城市”之词由“城”和“市”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历史上的城指的是城墙围起来的地方,《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墙主要是为了防卫,出于军事目的。城墙高筑起来首先是达官贵人入住,接着是希望有更安全生活条件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迁移进来,于是就有了“市”,“市”即商品买卖的场所。军事目的的“城”和商业目的的“市”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这就是“城市”这个词的起源。

二城市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城市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根据以上论述,城市的定义可以综述为: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三城市的设市标准

世界上对城市的定义首先是从人口统计上开始的。统计学上,城市人口的概念是连片建成区的居住人口。但国际上对多少人口的连片建成区可以称之为城市,世界各国界定不一。许多国家所谓的“城市”实际上包括“城镇”。联合国的统计则以2万人口聚居地作为定义城市的界限。中国设市人口数量的最低限额为6万人。所以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对比时要区分不同国家的设市标准,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四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口的聚集是十分有限的。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两次社会大分工极大的发展了人类的生产力。剩余产品形成商品,商品交换逐渐产生,货币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又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人口的最初来源。城市在人类历史的奴隶社会初期诞生了,尽管都只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城市。

城市诞生之后,经历了三次城市革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1、第一次城市革命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

2、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

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3、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是贯穿城市历史的主线,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任何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城市的发展都是空中楼阁。任何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违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二、城市化

一城市化概念

国际上对城市化没有精确定义。《城市规划条例》和《城市规划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或都市化。

二城市化和城镇化

1、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一致性。

城市化是国际通用语言,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无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包括“市”和“镇”两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象有人所认为的,“城市化指的是城市的发展和完善,城镇化指的是乡村向城市转化”;“城市化就是发展城市,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城市化本身它已经包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城市的发展和完善两个方面的含义,所以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一致的。

2、“城镇化”的由来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三城市化过程及规律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

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应转向以“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加快城市文明普及率的提高。具体来讲,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大,这一阶段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以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对立为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

2、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3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城乡对立逐渐转变为城乡联系,在城市引力的作用下,劳动力出现了单向流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城市包括小城镇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