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实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NAN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XXXXXX实验(小二)学生姓名:(4号字体)
学生学号:(4号字体)
专业班级:(4号字体)
学院名称:(4号字体)
指导老师:(4号字体)
实验时间:(4号字体)
实验目的
掌握聚苯乙烯珠状产物的制备,了解悬浮聚合的特点。
实验要求
1.苯乙烯10ml,纯偶氮二异丁腈0.150g,聚乙烯醇0.25g,蒸馏水60ml;
2.产物取出后要用水反复洗数次;
3.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1 苯乙烯概述
1.1苯乙烯的应用
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单体,用来生产丁苯橡胶、聚苯乙烯、泡沫聚苯乙烯;也用于与其他单体共聚制造多种不同用途的工程塑料。如与丙烯腈、丁二烯共聚制得ABS树脂,广泛用于各种家用电器及工业上;与丙烯腈共聚制得的SAN是耐冲击、色泽光亮的树脂;与丁二烯共聚所制得的SBS是一种热塑性橡胶,广泛用作聚氯乙烯、聚丙烯的改性剂等。
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苯乙烯系列树脂及丁苯橡胶,也是生产离子交换树脂及医药品的原料之一,此外,苯乙烯还可用于制药、染料、农药以及选矿等行业。
1.2 正溴丁烷的制备方法
(1)乙苯催化脱氢法:
乙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达到550~600℃时脱氢生成苯乙烯。
(2)乙苯共氧化法:
苯乙烯也通过POSM法进行商业化生产,以乙苯和丙烯原料,得到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在该生产路线中,乙苯被氧气氧化生成乙苯的过氧化物,之后,该过氧化物被用来氧化丙烯,得到1-苯基乙醇和环氧丙烷。最终,1-苯基乙醇脱水后就可以得到苯乙烯。(3)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4)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2 苯乙烯的制备和实验方案
2.1 制备
2.1.1 原材料的选择
苯乙烯(新蒸)10ml,纯偶氮二异丁腈0.150g,聚乙烯醇(聚合度为1700―1750)0.25g,蒸馏水60ml;
250ml斜三口烧瓶1个,15ml球形冷凝管1支,空心塞1个,50ml小烧杯2个,玻璃棒1支,10ml刻度吸管1支,1000ml烧杯1个,温度计(1~100℃)1支,搅拌棒1支,四氟乙烯塞1个,搅拌马达1台,调压器1台,温度指示控制仪1台。
2.2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备(反应装置图)
图1苯乙烯制备装置示意图
2.2.2 实验方案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0.8g聚乙烯醇、120ml蒸馏水,加热搅拌使聚乙烯醇溶解。待溶完后,加冷水降温至30℃,加入预先已经溶解了0.35g偶氮二异丁腈的20ml苯乙烯,再用20ml蒸馏水分二次冲洗盛过苯乙烯的容器,并倒入三口烧瓶中,加料完毕,快速升温至85℃,用温度指示控制仪,控制温度为85±1℃,搅拌速度由调速器调节,根据所需粒子的大小来决定,反应2.0小时后,在缓慢提高温度到95±1℃熟化1.5小时,停止反应,将产物取出,用水反复洗数次,用布氏
漏斗抽干。抽干后倒入表面玻璃上,放入真空烘箱中70℃下干燥,称重计算产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
苯乙烯聚乙烯醇AIBN 理论产量实际产量产率20.00ml0.80g 0.35g 17.83g 12.47g 69.90%
3.2实验结果分析
3.2.1理论产量的计算
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104.15g/mol;密度0.909g/mol;
理论产量m=17.83g
3.2.2产率
实际产量为12.47g,产率69.9%。
3.2.3误差分析
①反应体系中水的用量与单体质量之比(水油比)略大,降低产率;
②反应温度的变化时间没有抓准,稍有偏差,使反应进程降低;
3.2.4提高产率的方法
①恰当的时间控制合适的温度;
②控制最佳水油比;
③保持恒定搅拌速度。
实验感想
参考文献
[1]冯瑞,师昌绪,刘治国主编.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
[2]周祖福主编.复合材料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11.
[3]倪礼忠,陈麒编著.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徐恒钧主编.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8.
[5]张国定,赵昌正编著.金属基复合材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6]王文龙,吴军华,张国定.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金属学报,1998,34(11):
1179-1182.
[7]Manish Narayan,SurapPa M K,Pramila Bai B N.Dry sliding wear of Al alloy
2024-Al2O3 Particl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Wear,1995,181-83:563-570.[8]王莹,刘向东.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铸造设备研究,
2003(3):1 8.22.
[9]李建平,惠增哲,杨觉明.铸造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
学报,1990,l0(1).
[10]吴洁君,王殿斌,桂满昌等.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性能评述[J].稀有
金属,1999,23(3):214-219.
[11]陈振华.多层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6-59.
[12]王学浩.摩擦学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10月,1-5.
[13] A. Sato , R. Meharabian.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J] .Metall. Trans. A ,1976 ,7B :443~450.
[14]W. Ames , A. T. Alpas. Wear mechanisms in hybrid composites of graphite 220 pct SiC
in A356 aluminum alloy (Al27 pct Si2013 pct Mg) [J] .Metall.Mater. Trans.
A ,1995 ,26A:85~98.
[15] A. T. Alpas , J . Zhang. Wear regimes and transitions in Al2O3 particulate reinforced
aluminum alloys [J] . Mater. Sci. Eng. A ,1993 ,A161 :273~284.
[16] A. T. Alpas ,J . D. Embury. Wear mechanisms in particle reinforced and laminat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J] . Proc. Conf . Wear of Materials ,NewYork :ASME ,1991 ,159~166.(以上参考文献是中文和英文的举例,在概述中引用了参考文献的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