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化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摘要】文章认为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师理解社会行为主体的需求,从主观能动性上换位思考,以体验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去模拟城市运行;并通过对社会现实场景的关注和体悟增加对行为主体的理解能力,进而提升设计水平。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角色扮演;体悟生活
人性化设计源自于“人本主义”。顾名思义,设计从人本位出发;设计目的、设计用途皆服从、服务于使用者、管理者。刘易斯·芒福德就提出过: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e·f·舒马赫也在《小就是美的》中指出规划应“考虑人的需要”,主张“以人为尺度的生产方式”和“适宜技术”来设计。
从“人本主义”到“新人本主义”,思想先哲们和研究者不断推进着理论的发展,也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应用,但给人的感觉“人性化设计”案例多是在介绍具体的设计细节。如果我们跳出设计细节,把对人性化的关注放到设计师身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惊喜。我们说:设计师才是设计方案的主动创造者。做好设计师的教育更有利于“人性化”的落实。
这里先提出两对关系词:设计师与行为主体;设计方案与现实场景。
人性化设计可以避免或减少方案建成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多种多样,既可能直接采摘于现实生活,
又可能隐藏于设计角落,但都源于设计师创造的空间场所对主体行为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设计师与行为主体——其中,行为主体包含两个方面:使用者和管理者。人性化设计必然要求设计师一身化三,还要从使用者和管理者两个身份、角度出发,思考设计方案可能产生的对应问题,而不是仅仅在物质空间上、形态组织上充当“专家”的角色。
打个现实比方,有建筑师为了立面效果在大楼玻璃外墙外安装密集的遮阳百叶,却忘了日后的清洗工作会有多大的麻烦;在顶层设计日光玻璃屋,却没有考虑坡度设计和绿荫遮避,一则难以有效排水除尘,二则带来能耗的巨大浪费……一切说明设计师头脑中并没有人性化意识,缺失了对行为主体的换位思考,既没有把自己当作使用者,也没有为管理者考虑问题。
建筑设计如此,规划设计亦同。规划项目需要从长远、整体去专业思考,但并不表示可以忽略许多现实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规划的内涵绝不仅是表面上的空间划分,城市的建设背后是无数行为主体共同推动的。规划师相比建筑师要充当更多的角色,因为规划研究的对象——城市,更加多元化,使用者有更多的类型,管理操作也更加复杂。从某种角度上说,规划师更多地要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这要求规划设计师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社会,改变设计人员高高在上、俯视规划对象,改变将规划方案的实施看作与己无干、事不关己的态度。设计师对行为主体的理解缺失是无法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原因。
比如城市支路网规划中,往往由于路旁商业服务需要及社区停车位不足原因有路边停车需求。如果设计师自己不骑车,很难注意到道路断面设计时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共板1设置的危险性:车辆占据非机动车道路边停放迫使非机动车绕行进入机动车道,从而危害公共行车安全。城市规划关系着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广大群众切实生活。设计师若缺乏从使用者角度的考量,做不到对资源使用行为主体的理解,就很难真正配置利用好这些资源,更难提“人性化设计”。
设计方案与现实场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论规划设计是否是门艺术,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是后来者提高的基石。设计师对行为主体的理解缺失可以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感悟来获得。了解社会是第一步,认知社会是关键。对现实场景的理解是设计师成长的有效助力。评审专家也好、总工教授也好,审查方案时往往会进行现实和方案相互对照,从而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那些看似信口拈来的评判,实则都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是经验更是日常对社会生活背后深入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从报纸、网络上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外面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事件。其中不乏涉及到城市空间利用、交通、社会问题、开发建设等方面信息。设计师虽然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城市行为主体的生活,但信息社会已使“场景”的获得更加便利。走出象牙塔的“空想”,关注身边社会“琐事”背后的城市运作。不论是良好的经验还是引发事端的矛盾,
现实场景中发生的一幕一幕都有可能重现在设计方案的建设落实中。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设计人员不断从过去、现在,本地、外地,城市、农村,各时空发生的社会问题/现象背后理解社会运行机制,并引以为鉴、引以为戒;想办法在规划设计中,在用地安排上、实施管理上消除/减轻这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比如我们关注到中小学、幼儿园上下学家长接送孩子造成学校入口及周边路段的交通堵塞。这是一个寻常可见的社会现象,交通管制和学校入口广场设计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规划师起了什么作用,能不能从源头上(我们说规划是龙头)做点什么?其实很简单。规划师手中有着空间调配的权利,完全可以在这类校园入口附近安排些小型绿化广场以及停车场,解决家长等候和车辆停放的场地,避免人车争行;再进一步利用城市资源,我们可以结合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落实,在学学校入口附近安排些社区体育用地,通过时间分段管理,既可以在平常时段为社区居民和学生提供全民健身的场地,又可以在接送孩子的交通矛盾高峰时段转变成临时停车场,一物两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
可见,作为城市用地的安排者,规划师对小小社会问题的关注能够带来多大的城市面貌变化!但没有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和对事件成因的提炼则无法带来真正的人性化(这也是规划合理性的内在表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通过增加工业区集中生活设施带和绿化景观配置可以改善以往工业区单一、冰冷的工作压抑环境;通过
增加社区旁的带状绿地可以提升绿化的使用效率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建筑密度、高度指标控制的容度宽松可为城市建设多样化提供更多可能……规划设计师责任重大!俗话说,善恶一念间。规划方案中有没有体现对现实场景的关注和理解也就是一念间的事情。
至此,我们对先前提出的两对关系词可以再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交待人性化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设计师与行为主体——角色扮演;设计方案与现实场景——体悟生活。角色扮演是指从主观能动性上要求设计师换位思考,以体验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去模拟城市运行;而体悟生活则是模拟城市运行的原型和能力基础。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帮助设计师有意识、有本领地完成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