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论考试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一、渊源:
受李普曼“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在媒介社会“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是有偏差的,“拟态环境”对与人的“心理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格伯纳对此做考察,提出并发展“培养理论”。
二、背景:
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不安的年代。当时电视媒介中充满了大量的暴力内容,许多学者把媒介中数量众多暴力内容与现实中不断增加的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主持研究。
三、概念: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媒介的偏向性,媒介在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有很大偏差。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三句话不能少)
四、从社会、文化考察:
社会层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2、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电视。
3、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文化层
1、文化的讯息系统同选择加工,来解释塑造个人与团体形象,这不仅是告知也是在建构社会“共识”。
2、大众媒介培养与维系媒介现实,要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应探讨大众媒介大量制造的讯息系统与文化所培养的主观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方法,与客观性调查联系。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定义,“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
“文化指标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媒介内容反映社会的状态和特点的重要指标。这里考察的媒介的内容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培养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媒介提示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会有偏差,这里用
内容分析检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一致程度,防止媒介歪曲现实的倾向性。
二、秉持了质化取向的研究兴趣,又系统的采纳了量化的研究方法(《关于涵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方法论反思》蔡骐,杨静)
首先,它通过具体的电视受众调查来揭示媒介对受众的巨大影响,于是研究就同时涉及到了传播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其次它采用的是社会科学的经验主义调查方法,而其结论也重申了电视在今日世界中的巨大影响力,但其探讨的却是属于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问题,而该派学者也一再强调它本质上属于批判理论,目的在于揭示社会制度通过媒介对人们的操纵和利用。
六、研究方向(培养”理论的外围)
“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又称为“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 index studies),起源于60年代后期。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制度分析”。
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相当于媒介控制与监督的内容,着眼于造成媒介内容具有偏向性的原因)
(2)“讯息系统分析”。
(揭示媒介内容的整体倾向性)
大众传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象征符来传达的,这些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讯息系统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3)“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的延伸,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考察媒介内容的偏向性对人们的认知影响)
七、考察涵化理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用背):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2、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A、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
B、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C、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D、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比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
3、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
A、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
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
C、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
D、电视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
八、案例
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主持,研究着眼于电视画面中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的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九、意义
一、在研究方法上,格伯纳的研究则突破了效果研究上的科学主义和实证哲学的传统范例,开辟了第三条路:“文化取向”的研究。他们拓展了认知层面以及媒介运作层面的研究,尝试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反省传播的功能,强调电视的整体传播效果。
二、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媒介内容报道与受众现实认知的关系,大众传媒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