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场地的位置、地形、地貌
边形剖面。对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的反演分析方法主要有边界单元法、有限单元法和目标相关算法等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各有千秋,可根据岩土层的具体形态选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地理坐标在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拟建场地位于泰安市南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形西高东低,标高在138.5—142.5米之间,高差在4.0米左右,地貌属山区低矮丘陵类型。(二)勘察工作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其它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丙级,对拟建场地工设计59个钻孔,孔距9.0—27.0米左右,孔深6.0—15.0米
1)钻探:钻探工作采用DPP100—3E型工程钻机回转钻进完成,总过钻探工作查明地基岩土性质、厚度和分布情况,同时保证了各项试验顺利进行。
2)标准贯入试验N和动力触探N(63.5):采用机械提升自由落锤式进行原位测试,其试验结果基本反映了底层性质。
3)勘察测绘:坐标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4)工程物探方法:探与钻探相结合,包括直流电阻法,地质雷达法地震波CT技术工程地质勘查中常用的几种工程物探方法:
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和钻探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将钻探手段和物探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既快又准的勘查效果,介绍了当前在工程地质勘查中较常用的几种工程物探方法的原理、资料处理技术,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物探方法和钻探方法相结合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一些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其在工程地质上的应用越来越来广泛。由于物探技术具有经济、快速、效果好等特点,尤其是对探测对象不造成损伤,从而使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反演方法的不断创新,物探技术正朝着探测精度更高、探测范围更广、解释更准确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前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调查等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①直流电阻法
工程地质勘察中常遇到目的体埋深不大,规模较小的情况,在进行电法勘察时,
要求小点距、高密度数据采集,这时用常规电法开展工作就显得施工效率太低且精度不够,当前探测地下岩土体最常用的是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兼具常规剖面与测深法的功能,敷设一次导线后可进行数百至数千个记录点的数据观测,其信息量大、施工效率高.而且数据经自动采集系统采集后,可以通过处理软件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并根据需要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很适合一般勘查中对地下目的物的探测;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装置形式较多,总电极数与点距可根据场地与勘察深度任意选择。
一般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其视电阻率断面为一梯型剖面;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其视电阻率断面为一平行四择。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出现使得电法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质的提高和飞跃,同时使得资料的可利用信息大为丰富,使电法勘探智能化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面是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求取石灰岩基岩面的一个实例:广东平远河披水桥工程地质勘查共簏工钻孔四个,其地层自上而下为砂卵石层、含砾粘土层、二叠系灰岩。其中各孔内砂卵石层厚度变化不大,但灰岩岩面起伏非常明显,左侧钻孔最浅处埋深仅7m,往右依次为9.2m,1 8m,最右侧钻孔至48m犹未能见到基岩,钻孔中灰岩岩芯完整,未见溶蚀、溶洞现象。后进行桥桩超前孔施工时,发现人岩面相差很大,且见较大溶洞,2基础处水平相距2.5m,人岩面竞相差10m。为全面了解地下基岩面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测量,共布设四条测线,点距2m,通过已有的钻探资料选取测量参数,并校正深度,最终得出成果图件,可以看出灰岩视电阻率在250~300t'l²m左右,灰岩岩面呈石林状起伏分布,整体呈左高右深趋势,溶洞反映相当明显,在最右侧钻孔未见基岩处,显示基岩面约60m深。后经钻孔证实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②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以其轻便、抗干扰性强、分辨率较其它物探方法高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勘探、公路质量检测、文物考古等领域。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主要与天线的中心频率、天线距离、偶极方向等设备参数及地下介质电性、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岩土层物理性质有关。目前的双天线地质雷达的观测方式主要有两种:剖面法和宽角法。其中剖面法就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
固定间隔沿测线同步移动,每移动一步便得到一个记录,整条测线的记录就是地质雷达的对地下探测的时间剖面图像,这种记录可以准确的反映正对测线下方的地下物体变化情况。宽角法观测则是一个天线固定不动,而另一天线沿测线移动,通过记录地下不同层面反射波的双程走时而求取地下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地下介质的电性参数。地质雷达的资料处理与地震波的处理相似,可应用数字滤波、反褶积、偏移绕射处理、多次叠加等技术手段进行,一般都有专门的处理软件。下面是地质雷达配合钻探在对地下溶洞探测的实例:山东临沂地区某厂区内部分道路及地面出现裂纹和下陷,怀疑地下有溶洞等物体,需进行勘探,由于不知地下物体的具体位置、形状,如果纯粹利用钻探方法,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可能劳而无功,拖延处理。河南地球物理协会物探队首先利用LTD-3型地质雷达配以100MHz天线进行探测,通过强反射轴或典型的双曲线特征圈定出地下物体的位置和埋深(地下17.5m处)。后针对性的采用钻探方法证实地下18m处为溶洞,并进行了灌浆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勘查任务。
③地震波CT技术
原理地震波CT技术是利用来自不同方向的地震波(通常是人工激发的地震波)走时来探测对象内部速度结构的成像技术。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采用恰当的激发和接收点的排列接收地震波,利用波动走时反演地质体各个单元的弹性波速,从而得到被探测地质体的波速分布图像,这就是地震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
发展和应用地震波CT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地球物理方法。该技术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最初在石油勘探中开发应用,并获得较好的地质效果。随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地质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新球等在对长江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卸荷影响带的探测中,运用地震波CT技术成功地调查出了高边坡卸荷影响带的厚度、断层走向及规模等地质问题n]。李张明等采用全方位观测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获取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大尺度岩体地质构造分布及整个区域以细小单元形式给出的波速分布参数,为地质概化模型分析、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计算首次提供了完整的力学参数“体”数据。孙党生等把井间地震波CT成像技术应用于深圳罗屋田水库渗漏勘察,确定了主要渗漏通道与渗漏点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