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绿化与雨水回用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3 屋顶绿化雨水回用整体设计示意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科尔布, 塔西洛·施瓦茨著.屋顶绿化[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2. [2]张国勋, 张建荣.种植屋面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 ].建筑技术, 2004. [3]赵定国.屋顶绿化及轻型平屋顶绿化技术[J ].中国建筑防水, 2004.
2. 1 屋顶绿化排水设施与基质材 料的选择
就屋顶绿化本身而言, 需要解 决本身的防水与排水, 以免发生漏 水现象。一方面屋顶绿化需要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同时又不能
55 园林工程
LE 屋顶绿化
有太多的水, 防止植物涝死和超过 屋 顶 的 荷 载 限 制 。这 个 问 题 很 多 学 者和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得非常深 入, 结合实际操作, 总结出了比较 合适的屋顶绿化材料的取材和注 意事项( 图 1) 。
过滤层, 防止土壤随着雨水流 失, 保持土壤不流失和防止堵塞蓄 排水层的空隙。
蓄排水层, 原先一般由块石、 卵石组成, 但随着科技发展, 现今 出现了许多轻质材料, 比如聚苯乙 烯卷材来代替密度较大的块石与 卵石。
隔根层, 保护屋顶的结构不受 植物根系的破坏, 保证生态绿化的 同时, 满足最根本的居住安全问 题。
57 园林工程
在屋顶设置一个调蓄池, 通过 收集较多的雨水后, 经过土壤净化 预处理的雨水, 作为屋顶绿化的浇 灌与园路等冲洗之用; 对于过多的 雨水, 可以通过调蓄池的溢水管而 通往地面, 在此, 要考虑到让雨水 尽可能多在地面滞留, 以回渗到地 下, 而且还要考虑到地面如何造 景; 对雨水的净化设施的设置, 也 得充分考虑, 使出来的水在进入景 观前, 已经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 这里就小区居住环境的屋顶绿化 雨水回用系统作一简介, 见图 2、 图 3。
计算水景的管径以及选定水泵, 这 里尤其要注意的是, 设计后的水景 水的需要量不得大于蓄水池的储 水量。
按此种方法, 多种建筑单体可 以联合形成更多的雨水利用形式, 从而形成小区的湖泊湿地, 大型喷 泉水景等等。这样有利于小区水景 的营造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净化水质, 使雨水回渗到 地下。
3 结语
屋顶绿化经过技术改造后, 不 仅仅起到排水, 而且起到去除雨水 中 的 污 染 、蓄 积 雨 水 、缓 慢 排 除 雨 水、雨水水质净化等一系列作用, 从而为城市雨水回用开辟了一条 生 态 的 、可 行 的 途 径 。
( 2) 计算雨水的流量 Q。 根据公式 Q= CiA, 可以得出 Q= 0.1m /3600s ×2000m 2×0.3= 0.017m 3/s 。 ( 3) 计算蓄水池所需体积 V。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需要将实 际体积比理 论 体 积 放 大 0.15 倍 , 从而收集更多的雨水, 即: V = 0.017m 3/s ×60m in × 1.15= 70m3。 ( 4) 计算调蓄池的容量 V。 根据屋顶绿化的用水量进行 计算, 按每平米每次绿地的用水量 1.5L, 一 天 喷 灌 两 次 计 算 , 则 屋 顶 绿化用水量 Q ‘= 1.5L/m 2·次×2 次 / 天×2000m 2= 6000L/ 天。 调蓄池按一天屋顶绿化用水 量计算, 同样类同蓄水池将实际体 积放大 0.15 倍, 则调蓄池所需体 积 V‘= 6000L/ 天×1 天×1.15= 6.9m3; 再根据屋顶荷载限制, 调整 屋顶蓄水池的底面积, 尽量靠近承 重墙或支撑柱, 以满足水的重量对 屋顶荷载的增加。 最后, 按照水景设计的需要,
地区强降雨的蓄水池; 从屋顶排水 管下来的雨水先蓄存在蓄水池中, 如果降雨强度过大, 可以通过蓄水 池池壁上的溢水管, 把雨水排放到 建筑外的土地上, 从而使雨水回渗 到地下, 以补充地下之水; 在蓄水 池边设置泵房, 通过泵房, 把蓄水 池收集到的雨水进行两部分利用: 一部分是上提到屋顶, 存入调蓄 池, 供屋顶绿化和屋顶冲洗; 另一 部分是利用蓄水池中的多余雨水, 输送到小区中的水景设施处, 以供 水 景 用 水 。蓄 水 池 中 的 雨 水 一 旦 超 过容量后, 就可以通过位于池壁上 的溢水管排出, 从而回渗到小区内 的地面上, 或者连接到小区里大型 的人工湿地, 使多余的雨水得到更 大的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人们对 居 住 环 境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作 为 城 市的屋顶绿化, 在美化生态环境方 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屋顶绿 化以前仅仅局限于排水设计, 很少 考 虑 到 雨 水 回 用 的 问 题 。现 今 城 市 的地面日益稀少, 雨水很少能渗到 地下, 从而使城市的地下水位日益 降低。
( 3) 杜绝了沥青等屋面材料 对 径 流 雨 水 的 污 染 。屋 顶 绿 化 几 乎 可 100% 削减这部分污染负荷, 还 可大幅度削减屋面雨水中的 SS。 1. 2 屋顶绿化可以有效地削减屋 面雨水径流量
屋顶绿化可使屋面径流系数 显 著 减 小 , 可 以 达 到 0.3 ( 见 表 1) , 屋顶被植被覆盖后, 屋面排水 可以大量减少, 减轻了城市排水系 统的压力。
防水层, 要在保证屋顶不漏水 的前提下, 开展屋顶绿化。因此, 防 水层一般做得十分讲究, 厚度达到 10cm 。
屋顶绿化的排水设施与基质 材 料 的 选 择 、雨 水 水 质 处 理 的 效 果 有密切关系, 因此, 这些材料的合
图 1 屋顶绿化典型结构层
适选择直接影响着雨水回用的水 质。
2. 2 雨水回用整体方案设计
屋顶绿化 LE
屋顶绿化与雨水回用设计
■李胜 张帆
摘 要: 从屋顶绿化的去除污染、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储存雨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屋顶绿化对城 市雨水回用的作用, 同时介绍了小区居住环境屋顶绿化雨水回用系统的设计实例, 认为屋顶绿化为 城市雨水回用开辟了一条生态的、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屋顶绿化; 雨水回用; 设计
作者简介: 李胜, 男, 1978 年生, 浙江平阳人,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风 景 园 林
方向) 05 级硕士生, 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3) 张帆, 男, 1979 年生, 贵州贵阳人,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风 景 园 林
方向) 05 级硕士生。( 北京 100083)
该方案中, 屋顶多余雨水的收 集是通过设置在过滤层下方的蓄 排水层内的排水管收集雨水, 开口 处设置的收集管不仅顶头开口, 同 时侧面也开口, 这有利于上方雨水 与 蓄 排 水 层 侧 方 雨 水 的 收 集 。这 里 的过滤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以防
止土壤颗粒进入管道而形成堵塞。 在居住建筑下层建设适合本
及对地面绿化的延伸等方面, 都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 点, 应为生态作用, 即屋顶绿化的 雨水回用。
1. 1 屋顶绿化具有去除污染的功 能
屋顶雨水污染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 一是雨水降落前, 屋顶所含 有的污染物, 另一个是雨水降落 后, 屋顶被再次污染。屋顶绿化主 要从 3 个方面削减屋顶雨水污染。
2. 3 设计实例计算
以单体住宅为例, 屋顶可用顶 平 面 面 积 为 50m ×40m , 即 A= 2000m 2。
园林工程 56
屋顶绿化 LE
( 1) 计算标准。 该地区暴雨时间为 60m in, 降
雨 强 度 为 : 100m m /h, 即 i = 0.1m /3600s ; 屋 顶 径 流 系 数 为 0.3。
笔者认为屋顶绿化在雨水回 用中, 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结 合设计实例谈点体会。
1屋顶绿化在雨水回用中的作用
屋顶绿化的生态价值, 已经越 来 越 被 人 们 所 认 同 。这 可 以 从 许 多 城市, 正积极地投入屋顶绿化中看 出。毫无疑问, 屋顶绿化对涵养水 土 、增 加 空 气 湿 度 、隔 声 、抗 污 染 、 清 新 空 气 、形 成 生 物 气 候 缓 冲 层 以
( 1) 通过屋顶绿化层截留、吸 纳部分天然雨水, 并逐渐利用植物 和人工种植土层中微生物的作用, 降解污染物质;
( 2) 利用土壤渗透过程净化 天 然 雨 水 中 的 部 分 污 染 物 质 。据 试 验 证 明 , 当 进 水 浓 度 为 160m g/L 左 右 时 , CODCr 的 去 除 率 可 达 50% 以上;
1. 3 屋顶绿化可以蓄存部分雨水
屋顶绿化本身就需要用水, 可 以通过种植层与蓄排水层而达到 蓄 存 部 分 雨 水 的 功 能 。据 相 关 试 验 表明, 屋顶绿化蓄存雨水的能力与 种 植 层 、蓄 水 层 的 厚 度 和 材 料 是 密 切相关的, 蓄存雨水的能力也是因 材料而异。
2 屋顶绿化雨水回用设计
护根层, 一般由直径为 6- 12m m 的松木、红木或杉木碎块构 成, 目的是为了保持种植层的湿 度, 减少土壤对热量的吸收。同时 又起着防止植物根茎受到霜冻的 危害, 防止杂草生长以及持续提供 腐殖质, 从而保证种植层始终为疏 松状态。
种植层, 直接影响着屋顶荷重 与 排 水 防 水 、饱 肥 的 性 能 。 最 理 想 的种植层为多孔页岩、多孔板岩、 多孔黏土, 然后再加入经过挑选的 细砂, 混合一定比例的腐殖质, 这 样的材料既能保证土壤有一定的 重量, 又比自然土轻, 而且在屋顶 多风下, 能确保土壤和植物的稳固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