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 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  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材科gj1201鄢思琪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 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 复仇者) 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 她) 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 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本文从复仇的动机,形式两个方面在中西方文学中的不同作出比较,从而看出中西方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褒贬倾向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形式。

一.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比较:西方文学中,复仇的动机多为为个体尊严复仇。

西方文化缘自古希腊, 较为重视个体的价值, 讲求个体的人体美, 重视个体的权利、荣誉与尊严。

对人的尊严的重视, 经过古罗马的角斗精神, 中转为中世纪欧洲带有普遍性的“骑士精神”, 而中世纪中期的决斗之风, 起初就是为了解决法律的困惑, 替代肉体考验和当事人发誓取证。

像法国标志着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作品《罗兰之歌》( Chanson De Roland) , 描写英雄罗兰面对着眼前强大的敌兵, 仍不愿呼求救援, 宁可孤军奋战于重围,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也耻于在强敌面前显示软弱怯懦, 只是想保持骑士的尊严。

这与西方写复仇动机每每因个体自身名誉、尊严受损而起, 也是不无内在相通之处的。

中国文学中,为家族伦理、社会使命复仇动机占了大多数。

古代中国的复仇文学则大多描写复仇者为他人报仇。

中国古代的复仇者常常将报亲仇、雪友( 恩主) 恨同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联系起来, 在偏重于家族利益、伦理信条中突出了复仇的群体旨归, 似乎并非全为的是个体一己私愤, 复仇的过程也是在向社会展演, 是在正教化、敦人伦、美风俗。

诸多鬼灵显形、诉冤、冥报、轮回果报的传闻载录,也多在个别性中注重宣示着一种“惩恶扬善”的群体教化之旨。

二,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对比:西方精细对等的复仇:相比之下,“睚眦必报”一语往往更适用于西方,只不过其含义不是侧重于些徽小事也要报复,而是侧重在报复时的严格的对等性质。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revenge literature has mulfifaceted significance in philosophy,psychology,sociology and
aesthetics.In view of different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 to the West,the revenge of
复仇文学作家看到了复仇行为中蕴含对人性深度挖掘的潜力,将自己的人性观念、 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人文主义关怀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复仇文学作品 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复仇文学;仇恨;人性;类型:差异
II
Abstract
Reven2e is a human act that is in retaliation for those who harm one’S self-interest or
the revenge literature,i.e.the circular revenge,family-obligation revenge,unequivocal
revenge and moral reveng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ircular revenge are Outlaws of the
on China and that of the Christianity on the West,as well as the various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physical destruction)to the West(spiritual revenge).The circular revenge in China is embodied as the form of physical destruction which was popular but is gradually not recognized while considered as the interactive and undesirable feedback of human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主 人公 哈姆 雷 特 得 知 叔父 弑 兄 娶 嫂 是 经 过 自 己的 挣 扎 斗 争思
加入一些弄臣或愚人的调笑成份 ,但总 的悲剧的基调是无法 改变的, 结局 给人 的感受仍 旧是悲愤或悲壮。这说 明, 西方 的 复仇 文学往往通过悲剧主人公 的遭遇 ,演示 出人生奋斗之崇
高 悲 壮 的哲 理 ;而 中国 的 复仇 文学 则 是 通 过 悲 剧 主 人 公 的遭
遇来达到惩恶扬善的 目的 , 它用形象来告诉 我们 , 悲剧主人公 之所以遭 受皮 肉之苦 , 那不过是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的先兆 。 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一种 向善的伦理哲学 ,同时 中国人 特
索的结果 , 他的复仇是在犹豫 中进行的 , 因为他最初在得知真 相 的过程中就有诸多的困惑和愁苦 ,所 以后来的行为也体现
复仇首先当然要有仇恨的产生。复仇 文学在线索安排都
有 产 生 仇 、 知 仇 的 部分 。 方 的复仇 文 学 十 分 重 视对 复 仇 对 得 西
种 忍 耐 和 节 制 。这 也 就 是 中 国不 会 有 俄 狄 浦斯 的结 局 和 哈
象 的确定 、 侵害者罪行 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 的展示。 而 中国复仇文学中 , 不是所有 的仇恨都来 自 A己的亲生经历 , 并
莎 士 比亚 悲 剧 中喜 剧 因 素 的作 用 不 同 。莎 剧 虽 然 也 在 悲剧 中
仇文学 , 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 , 常安排了一个典 型的情节 :述 “ 家仇 ” 。这种 由亲人 、 一般为长者 , 向年青一代讲述 家史 的情 节, 在西方文学 中并不 突出( 但并不是 没有 , 罗密欧与朱丽 如
复 仇 是 人们 对 那 些 伤 害 过 自己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 利 益 的人 实 行 报 复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

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

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

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

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

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

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

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

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学院:文学院学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学年论文学生姓名:林鸿竞Lim Hong Keng学号:2008054370指导教师:赵静蓉2011年08月22 日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摘要] 《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复仇,却传递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基督山伯爵》偏重于基督山本人的心理,他心理的倾斜,结局是选择宽恕来释放自己。

而《赵氏孤儿》偏重情节的推进,结局给予大仇得报的人极大的褒扬。

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来自于文化氛围之不同,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鼓励复仇。

西方的信仰是基督教,看重宽恕,自我解放。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复仇1.引言无论古今中外,复仇一直是一个话题,也是中西方文学的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里提到:“复仇是人类精神中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复仇的根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当他们遭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的予以回击。

”[1]。

“人使自己激情……可以帮助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保存自己的时候,对血无厌的渴求,被提升为神圣义务的复仇变为一切义务的第一位。

”[2]可见复仇在人的社会之重。

复仇,在理性以及放眼整个社会来讲,复仇带来的仇恨、流血以及报复必然带来的悲剧,为社会所不容许。

但是放在文学里来说就成立,复仇就能带出无限的话题。

从古希腊的《安提戈涅》,《赫库帕》,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西方文学里的复仇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辉映着闪耀的光芒。

相反中国古代,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较少,其中以《赵氏孤儿》最为有名。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新剧《中国孤儿》;德国大文豪歌德也以《赵氏孤儿》后半部改编成《埃尔泊若》,皆在西方引起轰动。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作者:张林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母体话语,在中西方文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复仇主题体现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复仇行为的方方面面。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的复仇主题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质,着重体现在“复仇动机”和“复仇模式”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本文以主题学的视野,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入手,对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进行比较研究,展现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复仇主题。

关键词:复仇主题;复仇动机;复仇模式;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04-02复仇主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来已久,西方的复仇文学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神话以及《荷马史诗》,而中国的复仇文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史传,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俯拾皆是的复仇故事,如“荆轲刺秦”“伍员鞭尸”“高渐离击筑”等。

尽管同为复仇,但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复仇主题也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在复仇动机以及复仇模式上的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

总的来说,中西方复仇主题的差异体现为“伦理与心理”的差异,中国文学中的复仇大多是为了去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复仇;而西方文学中的复仇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为自己、为尊严、为自由而复仇。

当然,复仇主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整体上并为脱离两条主线。

一、不同的文明内核(一)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中国的传统思想大致由两条主线构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以道家为核心的传统哲学,而隶属于社会行为的复仇,主要深受前者的影响。

儒家倡导的治国政策是以“仁”为核心,“人治”“礼治”“德治”相结合,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就应该符合相应的“礼”,而“礼”的核心就是“忠孝”。

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

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
到了古希腊悲剧时期 ,复仇主题开始有 了最初的阶级色彩和价值取向。埃斯库罗斯 的复仇悲剧《俄 瑞斯特斯》就反映了古希腊 由母权制社会过渡到父权制时代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在父权社会 ,克 吕泰涅 斯特拉为女儿复仇杀死丈夫阿伽 门依被视为对男权的侵犯 ,而其子俄瑞斯特斯为父 复仇杀母 的行为却 得到 h『道德和神权法庭的支持。不过 ,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古希腊复仇悲 剧还是笼罩着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在索福克勒斯著名的悲剧《安提戈涅》中,国王克瑞翁严惩 了主张神 定法高于国家法 的安提戈涅,受到了神的报复 ,落得个妻死子亡的悲剧收场。这些西方早期作品是对人 类文明启蒙初期神定论意识 的最经典 的文学诠释。
】4
维普资讯
相较于西方复仇文学动态的发展轨迹 ,中国复仇主题文学的延 承却呈现出稳定性与连续性 。在 中 国 ,复仇 可 以唤起 人们 的普 遍 理解 ,而不 是偶 然 的怜 悯 ,这种 现 象 甚 至一 直 延 续 到 本 世 纪 。 复仇 在 中 国 文学 中一 直是 一 个经 久不 衰 、引人 注 目的主 题 。
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权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复仇的原始 、野蛮的非理性暴力倾 向慢慢在人类 法制文明的进程中抑制和消解 ,复仇制度原先具有的广泛且重要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 ,失去了与社会的 兼容性 ,正是这种社会 的结构性变迁导致 了现代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作品量的减少和质的降低 ,复仇主题 创作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呈现 出了日渐衰微的趋向。
古希腊罗马辉煌的文明之后 ,西方社会进入 了中世纪。在这样一个神学统治的时代 ,复仇文化出现 了贬值的现象。因为在当时基督教教 义的精神统治下 ,那种禁止使徒复仇的戒律具有极大影响力 :“朋 友们 ,不可以自己去复仇 ,宁可让上帝愤怒替你伸冤 ,因为《圣经》称 :‘主说 :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罗 马 书》l2:19)。这种 对复仇 的禁 止并 足 进入 文 明社 会 的标 志 ,而 是对 个体 尊严 及人格 价值 的扼 杀与 抑 制 ,目的是维护宗教的神权统治 。然而 ,随着世俗社会和城邦的兴起 和发展 ,古典文化的复兴 ,西方社会 终于迎来 了提倡理性和人性 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美狄亚的复仇解析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别

从美狄亚的复仇解析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别

从美狄亚的复仇解析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别第一篇:从美狄亚的复仇解析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别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别美狄亚是欧里彼得斯以妇女问题为主题的作品《美狄亚》中的女性形象。

《美狄亚》整部作品都在为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鸣不平。

美狄亚对丈夫的背叛所做出的复仇行为是对自己不公命运的反抗。

读者们同情美狄亚的不幸遭遇,更为她决绝的复仇方式而震惊,她毁灭性的复仇带给了人们思考的余地。

什么样的仇恨使一个多情的少女变成仇恨的化身,不惜余力的要破坏掉曾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受的一切?让我们看看美狄亚的艰难处境:从背叛家庭、舍弃家乡的时刻开始,美狄亚人生的全部涵义就只有伊阿宋,他是她唯一的寄托和支柱,但是在利益面前,她却成了他要摆脱的包袱。

一个只有依靠,一个急于丢弃,悲剧的阴影弥漫开来。

一无所有的美狄亚,面临被驱逐的结局,孤注一掷的选择了复仇。

妇女被抛弃的命运不仅仅存在在古希腊,礼仪之邦的中国妇女承受这种命运也有远久的历史了。

《诗经·卫风·氓》中就有对妇女悲惨遭遇的描写: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在这首诗歌中,一位勤劳持家的女子在申诉命运的不公,痛斥丈夫的负心薄幸。

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丈夫的背叛和欺骗,这位中国女子采取了怎样的对待态度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对其他的青年女子提出了“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的警告。

面临同样被抛弃的命运,为何中西方的主人公对待的态度如此不同?从自我价值的认识上看,西方重视自身价值的程度远远高于东方,而东方推崇的是一种牺牲精神。

因此,对于丈夫的背叛,美狄亚表现出的是一种愤怒和怨恨,继而产生了报复心理,而《氓》中的女子只是在无可奈何的倾诉和哀鸣。

中国从古代民贵君轻的思想到今天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集体的理念,淡漠了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在这种理念下,个人是为集体服务的,人不仅仅为自己活,更多的是为别人而活。

[主题,文学]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主题,文学]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关键词】复仇;西方文学;人性
一、引言
在西方文学中,有许多不朽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作为一种直接而又原始的解决矛盾的方式,复仇或直接或隐晦地出现在西方各种文学作品中。研究复仇能够发现人性的优点与缺点,从中发掘人性的悲与美。
二、不同模式的复仇
复仇是用一种超越法律的、非常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超常态的、极端的方式向某个对象发泄自己的不满。复仇涉及到三个因素,即:复仇者、复仇动机、复仇方式。进而在复仇的活动中展现出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斗争和人格变化。每个复仇者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其中展现出的人性也不一样。根据复仇的原因和内容,现将复仇归纳为血亲复仇、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第三类复仇。第三类复仇主要指除了前两种复仇以外,以捍卫个人或者群体的尊严与名誉为目的的复仇。
2、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在创作的艺术审美层面上,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丝毫都不亚于血亲复仇模式。西方文学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也可以被称之为“美狄亚模式”。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最大限度地惩罚“负心汉”伊阿宋,要杀死他的亦即自己的儿子。她也曾在思想感情上经历了犹豫和反复,但最后复仇的欲望压制了母子的亲情,她决意让伊阿宋断子绝孙,永远处于孤独、愧悔之中。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的《安德洛玛克》以及根据《希波吕托斯》改编的《费德拉》、美国当代剧作家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等作品也凸显了这个主题。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单方面的许诺只能是男子给予而女子被动承受。女子的痴心便是对这种单方面的情感许诺的忠贞和痴心。显然,这是一种别无选择下的单方面的痴情。而现代意义上的情爱是两相情愿的结果,不是施舍,无从索报,因而基本上不存在“背负”的问题,只有爱以外的东西才可以索报。随着西方社会文明形态的不断进化,女性的个性意识的高涨使得女性不再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对男子的依附上,古代意义上的“负心”与“痴心”已失去了其道德同情和道德义愤的涵义,反映在文学中也就是有关“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的叙事迅速弱化、淡化。这种模式的复仇展示给人对于深陷情爱中无法自拔的一种被动的反应,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作者:尉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2期摘要:“复仇”一直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深入人心,中西方复仇文学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不尽相同,简单说,西方注重的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采取精神上的折磨的手段;中国则强调人伦理念及对社会教化影响,维护忠、孝、义,而且手段偏激。

关键词:中西方复仇主题;动机;目的;手段方式;中西方对比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14-01复仇是人们对那些伤害过自己或自己利益的人实行报复的一种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

它本身是一种由生物本能和理智共同加工出来的文化产品。

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古典时代的希腊悲剧开始,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

复仇主题在东西方文学范围内有着丰富而持久的表现,尽管复仇的历史根源不同,手段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这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神秘契合。

纵观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虽然都是在叙述受害者对于施害者施加的迟到的惩罚,但是却有着巨大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在情节设置、复仇动机、复仇手段和结局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复仇首先当然要有仇恨的产生。

复仇文学在线索安排都有产生仇、得知仇的部分。

西方的复仇文学十分重视对复仇对象的确定、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

而中国复仇文学中,并不是所有的仇恨都来自自己的亲生经历,主人公认定仇人的过程与西方复仇故事非常不同。

中国的复仇文学,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常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情节:“述家仇”。

这种由亲人、一般为长者,向年青一代讲述家史的情节,在西方文学中并不突出(但并不是没有,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家族间的世仇)。

比如,《赵氏孤儿》这出复仇悲剧的情节安排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复仇文学。

由信任的长者告知仇怨,听者百感交集,痛恨仇人,最终恶人终有恶报,善人痛快淋漓的复仇成功。

而西方文学则强调个人,主要是为了通过认定仇来反思复仇行为本身及人生的终极价值。

‘复仇’比较文学

‘复仇’比较文学

仇与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计划摘要: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讲究平和中席。

但是人们对复仇和仇杀的态度却是个例外。

这样血腥的行为,在我们名族精神中受到高度的肯定。

中国古代任何一代的法律,都将复仇视为合法。

因为中国古代的法统,从来都是道德和伦理的延长。

,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复仇故事。

在莎翁的笔下,这个中世纪英国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两部剧在复仇计划中,表现出来的在复仇形式和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的浅析关键词:复仇中法统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思想正文:首先从复仇方式上看《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在复仇上。

非理性的复仇(仇杀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仇杀,一种暴力与另一种暴力之间的较量)和理性复仇(个人与个人的仇升华到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

《赵氏孤儿》是属于前者,这个剧本写的异常震撼人。

为了锄奸报仇,人们讲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朋友的生命,还有一辈子的光阴,都如此义无反顾的献出去。

但是仔细想想,剧中除主人公和孤儿可说是奸臣屠岸贾的仇人之外,其它所有最主要的任务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等,其实都和屠岸贾病没有什么过节,屠岸贾要仇杀和追剿的对象本来病不是他们。

是他们为了一个诺言,一中信念,一枪义愤,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为中来的,一个个慷慨赴死,杀生取义,,或者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这戏真正使人为之动容之处是他们道德和人格的崇高境界,是人对于生命更为激情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方面,这个戏从头到尾杀伐之声不绝于耳,到处血流成河,落笔处解释暴力和阴谋,仇杀者屠岸贾崇尚这些,复仇者程婴也崇尚这些。

而且觉得作者对生命视如草芥,上至主公,下至饿夫,也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有七十老翁,说死就死。

其词章句节之外弥漫这一股惨厉决绝之气。

看这剧本,除却热血沸腾,页页心惊肉跳的一面、。

这多少时有点奇怪的事情。

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将就平和中席。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毛睿喆【摘要】“Revenge literature”has appeared in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resenting different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ers from var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values are often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and differing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geopolitical factors play a big role, determining a writer’s code of conduct.%“弃妇复仇”文学形象在中西方古代文学作品中均有出现,但其在中西方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文学形象展现出的不同行为特点正是作家不同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观念差异。

中西方作者通过观察理解各自所生活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将其反映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创作出行为特点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地缘因素发挥出很大的影响作用:地缘决定了作者生活的文化环境,而文化环境进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人物形象;美狄亚;窦氏;杜十娘;弃妇复仇【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被男性抛弃或不甘心沦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她们在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反抗,甚至进行了大胆猛烈的复仇。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以《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为例中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均存在着差异,以致中西方血亲复仇戏剧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结局、情节结构、复仇方式等方面的呈现也有所不同,例如西方在结局主张“一悲到底”,而中国戏曲却讲究结局“圆满”。

而这种不同表现出中西文学不同的思想倾向以及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背景下诞生,更注重文学作品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西方戏剧产生于商品经济的推动和资产阶级思想运动的背景,侧重表现理性主义。

一、戏剧结局的差异元杂剧《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最明显的差异在于结局不同,以《赵氏孤儿》为例的中国古典戏曲的主人公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不管情节有多悲惨曲折,结局往往都会达成所愿带“大团圆”的尾巴;而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中主人公在遭受苦痛后奋起反抗,经历过斗争后往往以悲剧告终。

这两种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内蕴和价值取向。

(一)悲喜结局的不同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赵氏遗孤最终大仇得报,程婴将赵氏遗孤抚养成人后,赵氏孤儿看了手卷上的画结合程婴的讲述,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竟然担负着赵家三百多口人的复仇使命,在上告主公得到传令后愤然前往捉拿屠岸贾,并将其带回处刑斩杀,二十年来的冤仇终于得报,故事最后赵氏孤儿恢复姓氏,赐名赵武,加官进爵,程婴、以前为救忠臣赵盾和赵氏遗孤牺牲的韩厥等义士们均受到相应封赏,并史册留名,流传千古。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则不同,虽然哈姆雷特最终杀死了仇人克劳狄斯,复仇成功,但是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拔剑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却因误喝克劳狄斯为他准备的鸠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各自的毒剑也刺中了对方,两人中毒而亡。

在故事末尾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但是两位复仇主体的结局却相差甚远。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大团圆”式的结局,奸臣屠岸贾被杀,赵氏孤儿得偿所愿,成功为赵家报仇,程婴等为救忠臣而做出牺牲的义士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故事到这里圆满地结束,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结局令人大呼痛快。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作者:李雪晨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的革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复仇形象的主人公,《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与《铁流》中的郭如鹤都是佼佼者。

但由于时代与环境有所差异,因此少剑波与郭如鹤的复仇形象也存在许多异同。

本文将从复仇动机、复仇方式、复仇模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主人公在复仇过程中的种种异同。

关键词:革命文学少剑波郭如鹤复仇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1-02中国与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得最成功的中西方国家,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革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仇”,如杀亲之仇、阶级之仇、民族之仇。

这些仇恨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革命者的动力来源,他们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完成复仇。

曲波的《林海雪原》、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是不同时期中西方革命文学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方法都不大相同,但主人公少剑波和郭如鹤都在革命进行的同时融合了自己的复仇。

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两人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场上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并且在复仇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淬炼与重生。

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他们的复仇经历都折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社会及民族特征。

本文将会通过比较他们在复仇中的种种异同,来探究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

一、复仇之动机比较就少剑波、郭如鹤两人而言,他们的复仇动机都不是单一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承受着姐姐遇难、村民被屠、战友被杀以及资产阶级走狗欺压工农兵的四层仇恨。

而姐姐、村民、战友惨遭杀戮最先加深了他对革命到底的信念,最后一个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则是少剑波长期进行革命的不断动力。

在小说最开始就是姐姐的遇难,这种仇恨来自中国所独有的血亲文化。

姐姐的遇难对少剑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着极好的大局观念,以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所以让屠杀村民、杀害战友的土匪们受到正义的惩处也必然成为他坚持革命的不变信念,在一步步战斗的过程中,他铭记着自己的本心和责任:“在夹皮沟屯里,我是党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眼看着群众这般情况,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少剑波从接到剿匪的命令开始到对土匪进行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一名共产党的身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时时刻刻为老百姓做筹划。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一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关复仇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中西差异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而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在民族、语言和时间上有所不同却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的故事《赵氏孤儿》更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部作品又有着诸多不同。

本文试从中西不同的文化出发探讨复仇过程的描写、复仇主体心理及复仇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并阐释此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复仇过程描写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作品中对残忍、野蛮的复仇手段的描写直至《水浒传》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复仇小说”对于血腥甚至滥杀无辜的过当复仇的褒扬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对复仇的描写侧重于复仇主体复仇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过程偏好于复仇者伦理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系列复仇事件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由他来向复仇主体言明家族之仇以点燃其复仇的怒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从程式化的“述家仇”情景中可见一斑。

《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中徐继祖听闻郑氏言明徐能杀夫逼婚自己逃往尼姑庵产下儿子为徐能收养为子的故事明白养父其实是杀父仇人、是他害得父亲苏云家破人亡后对徐能处以绞刑并且“父子同临法场监斩诸盗”。

如出一辙地在《说岳全传》中王佐利用画卷描绘陆登夫妇惨死兀术之手、陆文龙作仇人之子的实情发出“不与父母报仇……岂不痛心”的感慨使得陆文龙当即咬牙切齿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复仇形象之比较——以葛利高里和朱老忠为例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复仇形象之比较——以葛利高里和朱老忠为例

124中西方革命文学中复仇形象之比较——以葛利高里和朱老忠为例文/刘钰摘要: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与梁斌的《红旗谱》为二十世纪初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它们虽诞生在两块不同文化土壤,但都成功塑造出复仇形象——葛利高里和朱老忠。

试从葛利高里和朱老忠的复仇动机、复仇表现、复仇模式的异同,以探析他们复仇行为背后所受到的社会属性与民族文化之影响。

关键词:葛利高里;朱老忠;复仇形象“报仇是人类精神的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它的根子是扎在自卫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和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当他们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地予以回击。

”[1]69复仇是人类的原始情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复仇形象与复仇母题成为人类经久不衰的研究对象。

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与梁斌的《红旗谱》作为诞生在两块不同文化土壤的作品,虽然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与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写作背景上却有着极端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选择的题材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大同小异,而且两部作品的中的主要人物——葛利高里与朱老忠,都是在二十世纪初中俄社会变革的断层中苦苦挣扎、不断经历选择与抗争的人物,他们的命运都与所在的民族变革紧紧相连,他们的故事经历中都有复仇的成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在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与中国革命文学复仇形象的异同,解析他们复仇行为背后社会属性与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复仇动因之异同从复仇直接动因上来看,两者皆是源于亲人被杀。

葛利高里复仇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哥哥的死亡。

葛利高里原本对杀人这件事抱有十分矛盾的态度,作为一名战士,打败并歼灭敌人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对于生命的消逝,他又抱有同情与不忍心理。

然而,哥哥彼得罗的死亡使他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带着一种仇恨心理,疯狂屠杀红军战士,开始变得残酷无情。

他这种性格的转变是在受到极大的刺激以后,他的复仇也是在这种极端情绪下产生的。

《红旗谱》中朱老忠的直接动因是父亲和姐姐被恶霸地主残害。

朱老忠父亲因为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无法保护古钟,气血上升,不久便长辞于世已经让他痛不欲生,然而姐姐也因此事被奸人迫害惨遭强奸,更让他感受到这种强大的落差感与弱小,无法保全自己的两个至亲的苦痛,让他将这仇恨铭记于心。

_赵氏孤儿_与_哈姆雷特_之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

_赵氏孤儿_与_哈姆雷特_之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

收稿日期: 2009-03-08作者简介: 王 华(1978 ),女,河南唐河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

第25卷第3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32009年6月 Journ al ofNort h C h i na In stit u te ofW ater Con s 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 c Po w er(S ocial Sci en ce) J un 2009赵氏孤儿!与 哈姆雷特!之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王 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 要: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

赵氏孤儿!与 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

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3 0073 0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成为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被誉为中国的 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曾于18世纪被伏尔泰和歌德分别翻译介绍到法国和德国,是最早被推介到欧洲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的题材都源于复仇历史故事,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比较的对象。

随着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地位日益得到确认,比较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 哈姆雷特!和 赵氏孤儿!的研究中去。

学者们对 哈姆雷特!和 赵氏孤儿!的比较研究前仆后继。

本文通过对两个复仇故事的比较,从两个同是为父报仇却处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故事中分析中西方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并阐释此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摘要:本文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试探讨作品中复仇动机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复仇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亲人复仇、西方替上帝复仇VS中国替社会伦理复仇。

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是:关键词:中西方;复仇;动机;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一序言复仇几乎是各个民族文学中都盛行过的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西方,复仇文学可以上溯至希腊的古希腊神话中,例如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一个帮助特洛亚人放牧牛羊,一个帮助其修建城墙,但国王却不讲信用拒绝兑付报酬,威胁并驱逐他们,于是他们便与特洛亚城结仇;而赫拉与雅典娜,也因没有得到金苹果,未被判为最美丽的女神,发誓要报复帕里斯给予她们的不公平,甚至要向特洛亚城报复等等。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主题在我国文学中也占据了国以复仇为母体的文学作品中占据大多数。

上至战国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中到《说岳全传》中陆文龙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为父报仇的故事,下至现当代文学中著名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等等。

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复仇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则复仇的神话: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和《述异记》中也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

而复仇文学发展至今,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几乎涉及到了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产生复仇行为的动机,复仇主体又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又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等等。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就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动机进行差异研究。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臣屠岸贾发生宫廷政变,谋害另一重臣赵盾,“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赵盾子赵朔身为驸马,被逼自杀,临死前嘱咐有孕在身的公主:“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男孩]······,待他长大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

”公主果然生下一子,名为赵氏孤儿。

屠岸贾得知,图谋“斩草除根”。

幸得赵盾门人程婴偷偷将赵氏孤儿带出宫,隐藏起来。

屠岸贾得知,要将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婴儿全部杀尽。

程婴同赵盾的旧友、昔日宰相公孙杵臼商议保护赵氏孤儿。

程婴以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伪作赵氏孤儿,交由公孙杵臼照看,然后向屠岸贾告密。

程婴之子和公孙杵臼因此而亡。

真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收为养子,与程婴一起安全的活下来了。

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痛诉往事,并借助君主之令,赵氏孤儿发动兵变,同样杀了屠岸贾全家。

《基督山伯爵》描述的是爱德蒙·唐泰斯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年轻有为,还有美人芳心暗许,却不料因此遭人记恨,被陷害入狱。

顿失一切的唐泰斯陷入绝望的深渊,幸而结识了狱友法利亚神甫,并从他那里得到了基督山岛上宝藏的秘密。

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

然而,十四年过后,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仇人功成名就,恋人嫁作他人妇。

他化身为神秘的基督山伯爵,踏入巴黎上流社会,展开自己的复仇行动。

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精巧周密的构思、奇异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自从其传入我国后,深受我国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一、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宗族复仇仇怨的起因及复仇动机,与复仇方式、复仇手段、复仇目的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派生、支配了后者的复仇行为,而后者又反作用于复仇动机给复仇主体内心提供支配力。

《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起初是一个心地善良,毫无心机的水手。

这一点在小说的开篇就进行了描述:1.(外表上)这个年轻人看上去有十八九岁的样子,身材颀长而强健,长着一对漂亮的黑眼睛和一头乌黑的头发,他身上具有一种沉静而坚毅的气质,这是从小就习惯于同风险搏斗的人所特有的。

”2.(语言上)“真是太不幸了,莫雷尔先生!”年轻人答道,“太不幸了,尤其是对我:在船驶到奇维塔韦基亚附近时,我们失去了好心的勒克莱尔船长。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对于勒克莱尔船长的去世,他是从心底里感到难过。

对于因为船长的去世,他可能成为法老号下一任的船长,他并没有多么的高兴,更不会期待船长出事。

3.(动作上)唐泰斯走过整条卡纳比埃尔街,拐进诺埃伊街,进入梅朗小路方向的一座小楼,飞快地爬上一座阴暗的楼梯,到了第五层,他一只手扶住栏杆,另一只手压住狂跳的心房,在一扇半掩着的门前停下。

这是爱德蒙经过三个月的航行后,回到故乡,急着回家看父亲的情景。

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德蒙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宁愿拒绝船主一起用晚餐的邀请,也要在第一时间内看望父亲。

这从侧面看出他的单纯,不懂得奉承与他有很大利益关系的雇主。

在被自己的情敌费尔南、工作上的竞争对手唐格拉尔和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不惜陷害爱德蒙的检察官德·维尔福联合陷害入狱后,经过14年的牢狱之苦费力逃出狱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在狱中,他遇到了意大利学者法利亚神甫—他帮爱德蒙分析了他是如何被陷害入狱的,让爱德蒙明白了自己的仇人是谁,并且还告诉他基督山岛藏有巨额财富的事实。

这些都为爱德蒙的复仇提供了基础。

出狱后,经过多方打探,基督山伯爵在证实了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陷害自己的事实,并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已经同费尔南结婚,而自己的老父亲在病中饥饿致死的情况后,他的仇恨之火越燃越旺,性情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些转变在复仇的过程中一一得以呈现。

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计划可以说是精心筹划。

在复仇之前,他用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社会上取得显赫的地位—基督山伯爵和银行家的身份,这些身份为他复仇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他选取的首要复仇目标首先是费尔南。

在复仇之前,他先全面了解了费尔南获得财富和地位的过程,然后逐渐接触阿尔贝·德·莫尔塞夫子爵,也就是费尔南的儿子,最后通过其引荐一步步致费尔南于死地。

在报复唐格拉尔时,他让维尔福和唐格拉尔夫人的私生子贝内代托—此时为一名逃犯—打扮成意大利亲王的儿子,介绍给唐格拉尔。

为了避免银行的倒闭,唐格拉尔将女儿嫁给了“亲王之子”。

在婚礼上,宪兵逮捕了这个逃犯,让唐格拉尔出了大丑。

在无奈之下,唐格拉尔窃取了济贫机构的505万法郎逃往意大利。

途中,基督山伯爵的强盗朋友用高价售饭的计谋将唐格拉尔的505万法郎榨光后,基督山伯爵向他公开了身份。

唐格拉尔在饱受折磨和惊吓,他的头发全白了。

在对待第三个仇人德·维尔福时,他采取了更为残忍的手段。

他先买下了维尔福以前的一所处所,在这里维尔福曾企图残忍地活埋自己和唐格拉尔夫人的私生子。

然后他巧妙地将二人引到这里,并点出了两人当年的丑事,让他们从心理上得不到安灵。

其次,在注意到结果,唐格拉尔夫人当场晕倒,维尔福不得不靠在墙上喘息。

经过一番较量,维尔福对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发生了怀疑。

他找到了基督山伯爵的两个密友询问,但这两个密友都是基督山伯爵一个人扮演的,自然他一无所获。

此时,基督山伯爵注意到了维尔福家庭内部的一个破绽:维尔福的后妻企图让自己的孩子独自继承遗产。

于是他假装无意之中透露给了她一个毒药配方,后者利用这种毒药毒死了维尔福的前岳夫和前岳母、老仆人·自己和自己心爱的儿子,让其承受丧妻丧子之痛。

此时,伯爵出现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巨大的打击之下,维尔福疯了。

从基督山伯爵对其三位仇人的复仇手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心计,铁面无情、手段凶狠的人。

而性情的这种转变则来源于他的复仇动机—他的自尊受到了摧残。

正是这个原因,坚定了他复仇的信念,成为他在痛苦煎熬中不屈不挠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所从事的自认为是最有意义行为的深层动机。

事实上,对主体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占据了复仇动机的核心部分。

《赵氏孤儿》中,为家族报仇是赵氏孤儿的复仇动机。

《赵氏孤儿》紧紧围绕“救孤-定计-报仇”这一线索展开直线叙述。

春秋战国时期,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的父母以及赵家三百余口全部杀害,阴错阳差中收养他为义子精心抚养他长大成人。

这里的“叙述者”程婴用画卷描述的方式说明了屠岸贾逼得赵父自刎、赵母自缢、改其姓氏、收养为子的事情,激得赵氏孤儿“尚兀自腾腾怒怎消,黑沉沉怨未复”,当即立志报仇,“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有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

复仇过程描写中,赵氏孤儿更是不念屠岸贾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当街将养父截住,“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方才断首开膛”,以报杀父之仇。

二、西方为上帝报仇VS中国为社会伦理报仇《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动机还与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有关。

首先,在被投入伊夫堡监狱后,他遇到了法利亚神甫—上帝的使者,帮他弄清楚了谁是自己的仇人;其次,当唐泰斯逃离伊夫堡监狱后,找到了法利亚神甫所说的藏宝地点,至此他便自觉地履行起上帝“惩恶天使”的使命:他首先为自己取了一个宗教意味浓重的名字——基督山。

唐泰斯认为自己能“从囚禁、孤独、痛苦中”被“恢复了光明和自由”,并且拥有了“一笔闻所未闻的巨大的财产”,是上帝要他“来执行他的伟大复仇计划”。

“‘现在,’那个不知名的男人说道,‘永别了,善良、人道和感激······永别了,所有使人心暖意融融的情感!······我已代替天主酬报了善者······现在让我代复仇之神去惩治恶人吧!”(大仲马著韩沪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20)他还宣称原始民族的“报复法”是“最符合上帝的法律”的。

他把报仇惩恶视为“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最伟大的事情。

”《赵氏孤儿》这部杂剧中,屠岸贾的死有两层含义—对赵氏孤儿来讲,屠岸贾的死表明他为家族报了仇;对为救赵氏孤儿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程婴和公孙杵臼来说,屠岸贾的死,是他们侠义精神的最终体现,也为天下苍生除去一大公害。

在剧中,屠岸贾是邪恶的化身—他为了个人私欲而想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为了试探婴儿是否就是赵氏孤儿,他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让程婴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并当着程婴的面杀死了“赵氏孤儿”。

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俨然不符合我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对国家,他没有讲求“忠”字;对人民,他没有讲求“仁”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