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开发区“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二○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背景 (1)

第一节巨大成就 (1)

第二节发展环境 (3)

第三节阶段性特征 (5)

第二章总体思路 (7)

第一节指导思想 (7)

第二节基本原则 (7)

第三节战略定位 (8)

第四节发展目标 (9)

第三章推动园区优化布局 (12)

第一节构建“三群两带”空间格局 (12)

第二节推进园区整合、扩区和升级 (14)

第三节加快建设产业集中区和集中示范园区 (15)

第四章引导园区特色化发展 (17)

第一节明晰各类园区主导产业 (17)

第二节联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 (19)

第三节培育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 (21)

第五章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23)

第一节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23)

第二节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功能转型 (24)

第三节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管理转型 (25)

第四节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园区 (26)

第六章鼓励园区合作共建 (28)

第一节推进跨省合作共建 (28)

第二节加快南北对接步伐 (29)

第三节鼓励园区之间加强协作 (30)

第七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第一节严格准入管理 (32)

第二节加强污染防治 (32)

第三节促进节约集约发展 (33)

第四节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34)

第八章保障措施 (35)

第一节推动规划实施 (35)

第二节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36)

第三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37)

第四节保障要素资源供给 (37)

附件 (39)

前言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我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规,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开发区包括90家国家核准的开发区(截止到2010年底,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81家),60家省政府批准筹建的开发区,以及2个产业集中区和10个集中示范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到2015年,重大事项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开发区经历了起步、规范、发展的历程,较好地发挥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2010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不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实现了全省28%的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节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承接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不断提高园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集约发展的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一五”末,全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2091.4亿元,五

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9.1%。财政收入达到580.7亿元,占全省的28.1%,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6.0%。“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工业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全省工业化的主战场。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从473.5亿元提高到2635.5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5.8%提高到46.1%,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开发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经营(销售)收入比重由59.1%提高到70.6%。以开发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合肥家电、芜湖汽车、马鞍山装备制造、亳州中医药、两淮矿山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为当地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开发区注重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加快了与城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进程。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5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70.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50.0%和45.5%。到2010年底,全省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达到1258.7平方公里,壮大了城镇规模,诞生了一批新城区。

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省开发区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422.7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9.9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57.3%和37.9%。日本三洋、德国西门子、英国联合利华、广东美的、北京京东方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开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7.1亿美元提高到119.7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从29.8%提高到49.3%,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010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80家,年均增长22.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50.1亿元,年均增长45.9%;

研发(R&D)经费支出78.0亿元,年均增长58.9%。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了园区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省开发区已形成了多渠道的筹资方式、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连续多年位列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和谐园区建设得到加强,成为全省重要的创业就业园。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园区就业扩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全省开发区从业人员达到200.6万人,劳动报酬达到430.4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7%和40.0%。

第二节发展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

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产业转移趋势,发达国家加快向新兴市场国家组团式、集群化转移产业。国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布局调整,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