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计划书
樊新敬
1、选题背景和目的
在我国的发达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区域、东南沿海区域,经济飞速地发展;发展中区域及落后区域,如中西部地区,也在尽一切办法试着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追赶乃至超越发达地区。当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时候,区域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地表现为区域环境沦为人类驾驭、控制、支配和改造的对象,任意地消耗、浪费甚至掠夺性地开采使用区域环境资源,同时又把区域环境当成垃圾桶,任意地投掷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由此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加剧,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也日益降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环境质量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渐下降,并呈加剧恶化之势。从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年报可见,我国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呈点状分布,80年代城市的河流和大气污染严重,90年代则呈区域扩大的态势。许多区域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区域环境问题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从理论上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环境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追求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面。
面对目前区域环境对区域经济的严重制约作用,对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理论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给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内容,进而为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2、先行研究现状
良好的区域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废弃物,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对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学说有环境经济学派、否定经济增长学派和可持续发展学说。
而在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上,学者们则将焦点集中于经济增长模型,如以Dasgupta & Heal(1974、1979)等学者为代表的包含环境因素的新古典增
长模型;以Lopez(1994)等学者为代表的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Aghion & Howitt(1998)等学者为代表的环境恶化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以及以Antweiler、Copland & Taylor(2001)为代表的其他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宏观理论模型。
在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评价模型。如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及模型、Daly & Cobb(1989)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以及荷兰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HUE)提出的城市可持续评价模型等。而我国学者欧阳峰(2001)、黄寒燕(2001)、傅朗(2007)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保证度及外部要求满足度三方面进行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Wang Qing等(2004)则使用生态足迹指数方法对辽宁省14个市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就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以构建评价指标为突破口进行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更为少见。因此,借鉴别人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我国特殊区域环境的研究就显得更为紧迫。
3、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为探索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需要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梳理,理清研究的脉络,把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从而使本研究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文以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等为指导,针对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未来趋势,充分吸收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力求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能够有机结合。
(3)利用主成成分分析法对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筛选,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模型,并确定协调度等级,从而使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机结合,实现定量评价和分析的目的。
4、研究学习计划
在做出继续深造的决定前,我已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且工作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这使我更加坚定了深造的信念,并且制定了深造期间的具体学
习计划:
首先,用近半年的时间,较系统地掌握环境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为此,需要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恰当的结合。课堂上虚心学习,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并和老师真诚地交流;课外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如潘家华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尔特·艾萨德的《区域科学导论》、植田和弘的《环境经济学》等。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学术活动,了解该领域学术的前沿问题,并尽可能自己主讲两次,为以后参与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提供帮助和条件。另外,还将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掌握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深入掌握理论与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该领域的某一个前沿问题进行综述,撰写学术报告,要有独到的见解;培养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学会现代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计算手段;参与课题研究,在导师的带动和学友的互助下快速进步;跨一级学科选修1-2门课程。同时着手进行研究变量的选取,研究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等硕士论文的前期工作。
最后的半年,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撰写自己的硕士论文。在导师指导下认真研究写作,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开题、完稿及其答辩,力争做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语言精练、条例分明等。
5、参考文献
[1] Dasgupta P.S. and He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Lopez R.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Trade Liberalizat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163-184
[3] Aghion P. and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 Antweiler W. Copeland B.R. and M.S. Taylor.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877-909
[5]植田和弘.环境经济学[M],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