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更是有效地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本文从扬州为例,分析了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建议。

标签:农村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
0 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1]。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劳动力从隐性剩余转变为显性剩余。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打破,农村劳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大为扩展,加上其他公益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民从农村转移进入城市,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2]。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论证。

17世纪,英国的威廉·配第就最早发现:不同产业间收入的差异导致劳动力向能够获得高收入的产业部门转移。

相对于工业和商业,农业的收入最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是必然的趋势[3]。

W.Arthur Lewis(1954)在发表了题为《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的论文中,把劳动力转移,社会进步和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

同时又有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5.56%,农民收入对其弹性为0.57[4]。

以上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也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以上研究多是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实证部分也虽然大多是从收入角度出发,但是研究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综合比较。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所获工资的数量关系出发,拟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 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呈U型
扬州市地处长三角北翼,江苏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先进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普遍,对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
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江苏省扬州市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了1996年以后的数据,避免了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造成的数据的不一致性和非可比性。

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本地区总人口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增幅不到1%。

而农村劳动力在2002年之前都是呈现递减趋势,2003年之后又转呈递增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新一轮的内部行政区划的调整,引起了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的变革,城镇人口大幅增加。

由此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下降,因而其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之后的人口自然增长又导致劳动力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的上升,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35%~40%左右。

1.2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至二三产业
表2显示,本地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在总量上不断增多,即使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下降的时期,劳动力转移数量也一直保持上升。

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达到了78.37%。

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中只有两成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呈U型曲线变化,在2000年达到最低谷,之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第二产业的人数也和二产就业人数一样先减少后增加。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5年内,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虽然总量在增加,但是所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

尤其是2009年较2004年下降了近11個百分点。

这可能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下降,再加上国家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在大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指导下,部分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业。

转移至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虽然没有第二产业那么高,但是也占到半数,即使最近几年有所下降,其比例也超过45%,农村劳动力一直都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充分说明了扬州在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做的很好,把农村大量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的同时也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1.3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断增加
从表3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本地区人均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均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最近几年,增长速度加快。

工资性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也保持一定增长,在2007年的比重超过50%,2010年达到52.77%,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也说明扬州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图1可以看出,过去的15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和工资性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比重都呈上升的趋势,2010年劳动力转移数量相对于1996年增加了近60%,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也有1996年的48.83%增至2010年的78.37%;工资性收入占农村人均居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已从开始的26.71%增至52.77%。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劳动力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2 结论与政策建议
2.1 简要结论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的劳动力流动和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中提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决策被认定为是唯一地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

从开始阶段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收入和转移的劳动力收入趋向一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带来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增幅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收入,这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成为了非理性的选择,最终导致了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转移到了二、三产业,有效地推动了二、三产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快速发展。

由于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上国家政策对农民工的倾斜,带来了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虽然在农业方面政策也多有支持,但是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和农产品价格的连续波动性,导致农业发展缺乏长久有效的动力支持。

这也导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得收入难以有较大增幅。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农村劳动转移数量在逐渐增加,但是同时其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2.2 政策建议
2.2.1 改革城镇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劳动力商品化,实现劳动力的双向选择和自由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性的利益矛盾在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时期的产物,是广大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了我国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格局,推动了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人力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农民的身份和属性。

2.2.2 在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制定鼓励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方面制定和提供优惠政策,为其创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

实施农民返乡创业培植工程,开发新岗位,加强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技能、法律、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返乡人员的创业技能,同时建立创业项目发布、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不断提高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了返乡人员在各行各业中的能人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有资金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2.2.3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才会有良好的待遇和工作机会。

同时,还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考虑,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晔.论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成因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6.2.
[2]张继梅.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10.11.
[3](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北京.商务印书馆[M].1928.
[4]张觅.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及启示[J].探索,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