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族文化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族文化的变迁
概述
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形式的存在,是一个民族被确认的根本要素,而文化则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水族之所以被确认为单一民族,就因为其文化所包念的复合整体有别于其他民族。富源水族在1982年之前未被确认为水族,其因是部分学者从居住在南北盘江流域多系壮族、布依族之缘故,再加之居水滨构楼居而把水族的自称是因居住水边而自称为水族,因此把富源境内的水族在较长时期内划为同一族源的相近民族,后因富源境内的水族从其历史、文化的内涵表述才得以确认。
最早记载富源境内水族的是《康熙平彝县志》,作为志书记述内容极其简略,不过它仍是我们今天研究富源水族历史、文化、风俗、宗教、居住的端点,从中我们才能叙述今天富源水族地区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
对富源水族地区语言、歌谣、舞蹈、节日、祭祀、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的零星收集始于80年代初期。自1988年建立富
源县古敢水族乡之后,水族文化才进一步被民族学专家引起重视,1988年—1989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拍摄《水乡风情》记录片,以写实的镜头对准富源水族文化。其后对富源水族语言、歌谣、舞蹈、民风民俗、饮食文化、民间传说、原始宗教等各方面一些民族学专家从追溯历史到田园实地考察研究,并整理出版。让人们不断深化了对水族文化的认识,也使水族文化不断得到挖掘、传承、保护。
由于云南水族主要分布在富源境内,其余为零星散居区,要谈云南水族文化,就只能叙述富源水族文化。
第一节生活习俗
一、饮食。水族日常饮食习惯表现了稻作文化的特征,并与居住地域环境、气候、耕作方式、自身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主食以大米为主,旱地作物为副食,是稻作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肉食以猪肉为主,喜食鸭肉、鱼肉、鹅肉。在饮食结构上嗜酸辣,喜食糯饭,善饮酒。
猪肉是水族的日常肉食,过去日常食猪肉主要靠杀过年猪腌制的腊肉、腊骨髓、腌火腿,由于经济的匮乏,很少到集市购买新鲜猪肉,现在日常生活新鲜猪肉多为集市购买,在食用
方法上与周边的民族相似。
鸭肉是水族喜食的肉类之一,由于水族村寨多居河溪之畔,宜放养鸭子,因此鸭肉是水族招待亲朋好友的佳肴,也是家有喜庆之事的上桌菜。水族地区最擅长做的一道菜名为“姜子鸭”,鸭是越老的越好,嫩鸭次之;姜为新姜最好,老姜次之。其做法是先将鸭切成块,炒至半熟再用文火将切成块或丝的姜倒入煮熟食用,具有温补祛湿药效。
鱼肉更是水族喜食的肉类。在七十年代前,水族群众食用的鱼肉主要靠所居住流域的河里捕捞,其捕捞工具靠拦河鱼网、鱼叉、鱼笼、娄子等。现在由于沿河流域污染严重,捕捞野生鱼已成为遥远的追寻。其日常生活中食用鱼主要靠人工饲养或到集市购买。有烹调特色的有“清水煮鱼”,其鱼鳞不刮,味鲜可口;最具有特色的“鱼鳞酥”,即用刮下的鱼鳞用水煮沸10分钟,然后用面粉和鱼鳞加佐料搅拌捏成小团放入油锅煎炸,味鲜香酥。此外还有“大头菜腌菜煮鱼”、“酸辣子煮鱼”。
除上述喜食的肉食外,在《康熙平彝县志》中载有仲彝“好食犬鼠”之说,据老一辈水族老人讲过去确有此事。据对朱家河流域的水族村寨的走访,他们说历史上确有喜吃狗肉的习惯,还用杀狗来祭祀田地,其源于在水族传说中,稻种是由狗带来给先民耕种,杀狗祭祀田地是祈求丰收,但是有个禁忌:
逢婚、丧事、不准杀狗、不准将狗肉上席,认为这时吃狗肉、喝狗血,则撞煞、不吉利。喜吃鼠是指竹鼠及野生猫科动物,这是由于水族居住地脩竹茂林,竹鼠是天然而易捕的动物。竹鼠含蛋白质高,能滋补身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肉类补给的充裕,能捕食竹鼠已成奢望,此生活习俗已成历史的痕迹。
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主要以食籼米为主,配以上桌的是适节令自家栽种的蔬菜。酸辣是水族喜欢的饮食,酸菜制作有干腌菜、干板菜、水腌酸蕃茄、酸辣椒,以酸为基料,配以辣、姜、蒜、葱为佐料,做成美味可口的酸菜汤下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一日两餐的生活中,水族每顿饮食肉类极少,以饭汤为主,穷户人家甚至用米汤泡饭,故《康熙平彝县志》称“习俗俭约”。因此,水族中还流行一句谚语家有万担,节约要一半,而对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则宰鸡杀鸭盛情款待,这说明水族人民是一个以俭约己,以佳肴款待别人的善良民族。
糯米倍受水族青睐,其栽种历史悠久,在水族地区户户人家都有栽种糯稻的习俗。糯米制作的食品是富源水族待客的珍品。糯饭可用纯天然植物染成黄米饭、紫色饭,清香可口。在过去富源水族出远门探亲访友,都携带糯饭,其因是糯饭柔软,耐饿,便于充饥。六月六日富源水族喜包粽子,其做法和配料颇为讲究,用糯稻草或酥子杆洗尽晒干并烧成灰,配加腊肉和
佐料包成粽子,其味油而不腻清香味美。在过春节时还时兴用糯饭配猪血加佐料在猪大肠中装糯米肠,然后蒸熟后食用。糯米粑的制作也独具特色,是用木质坚硬的木棒在木盆来回杵,所以水族人称为“杆粑粑”。在水族中还流行一名谚语“你给是杵粑粑棒子”来形容一个人你能否做这件事。现在多数水族村寨都用机器加工,但有少数村寨仍保留“杵粑粑”的传统。
富源水族酿酒历史悠久,主要以酿低度米酒为主,俗称酒酿,男女皆可饮用。饮酒是大多数男子的嗜好,包谷酒大多从集市购入饮用。水家人把酒看得十分贵重,每逢节日和接待宾客,往往以酒肉相待,一般酒重于肉、烟,重于茶,酒至半鼾才算尽兴。此外还有喝“火笼酒”的习惯。
二、服饰。“短衣长裙”是富源水族服饰形式最早记载。据贵州《独山府志》云:“水家苗,衣尚青,长不过膝,好渔猎,妇女勤纺织,短衣长裙”。这说明在清时富源水族与独山一带的水族无论是颜色,还是服饰如出一辙。后因劳作的需要易裙为裤。在较长时间内,布料主要靠妇女用自种火麻、苧麻及购买的棉花自纺自织,故有水家妇女勤纺织之称。水家织机多为自制,所染颜色以蓝、青、黑为主。在80年代之前尚存,现不复存在和使用,土制布料已被机制布料代替。
男性服装,爱打包头,长一丈三尺,宽一尺一寸,为自纺
自织自染的土布。男性中青年喜穿青色布扣对襟衣、大档裤,年老者穿右袄长衫,下穿宽脚裤。女性亦打包头,上衣右开襟,襟镶花边。已婚女性系长围腰,未婚女性系小围腰。年老男性、女性,部分青年过去喜打绑腿,现已消失。
水族服饰的淡化始于八十年代后期,在此之前并未淡化,究其原因一是自纺自织自染土布工序复杂,费时费劳;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衣着款式的缤纷,认为穿本民族服装繁锁。但在少数水族村寨水族服饰并未淡化。
三、居住及村落。富源水族村寨大多座落在低丘谷地和河谷槽区,海拔气候适宜于种植稻谷作物,故称水家人无河不居、无溪不居,住居多为坐北朝南,就居住的村寨来看,多依山近水,寨内寨外茂林脩竹,清溪流淌,鸭鹅流弋,月映潭池,故有“好水滨,构楼居”之称。水族村落的居住环境怡静怡心,这就构塑了水族在民族心理上的温柔,、犹如汩汩的小溪,遇到峡谷也能通过。
水族村寨大多以同姓氏、谱同宗而居。这说明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是以姓氏聚集而定居某一村寨的。异姓迁入某一水族村寨要么是属于本民族,要么异族是招婿进入
民居形式:民居形式是一个民族为其生存而选择适应外部地理环境、气候,以便于生产、生活需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