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
“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而这一切,在文学上都有着集中的反映。
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精神是启蒙,以鲁迅和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为例:两人的小说创作都反对封建文化和专制制度,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努力塑造民族新性格,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呼唤人的解放。
为了从文化的角度实现中国的整体变革和“国民性”的改造,鲁迅力倡文学启蒙运动。
在鲁迅这里,“立人”包括确立人的自我意识和国民意识,某种程度上,人的觉醒是以国民意识的获得为旨归的,“国民”不只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国家”.因此“人”的觉醒所注重的不仅仅是作为国民的自由权利.更是责任。
如果说鲁迅是从国民精神改造的整体出发、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走向了对现代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的表现。
郁达夫则主要是从个人的情爱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个人地位的提高等个体的角度去批判封建社会给人造成的阻碍、探寻“立人”问题的。
其笔下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追求过程中巨大深刻的痛苦,正是当时知识分子渴望国家和民族富强独立,渴望获得做人的尊严的心里的真实写照,郁达夫试图借着这些鲜明的个体,唤起民众的民族责任和社会责任。
如果说鲁迅小说属于“五四”宏伟叙事的一部分.是在讲一个民族的大故事.郁达夫小说则以自己的感同身受为依据.多在讲个人的小故事,前者的视点是整体。
后者的视点是个体,二者殊途同归地迈向现代之路。
二、断裂
对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
“现代性”一直是一个倍受肯定的概念。
它是2O世纪中国文学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性”贯穿了整个“新文学”(所谓“新文学”就是指“五四”时代开始建
立的一套文学体制的总体概括,是“五四现代性”的集中体现)的发展历程。
“五四”先贤们一直标举“现代性”中的建立在民主与法治基础上的制度文明和建立在个性自由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并因此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性历程。
“五四”时期“救亡”和“启蒙”双重变奏的思想,正是现代性中“民族国家”与“个人主体”观念的表现。
然而,其时的现实是:中嗣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化已经运行200多年之后。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力攻击下,从外部强行注入的现代性。
这是一种后发型的外生型的国家现代性进程,要把西方国家在前此阶段几百年内发生的历史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里重演一遍。
这种消化不良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了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现象:建国前。
对旧的文化和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誓死与封建主义划清界限:建国后,国人不遗余力地利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源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彻底批判。
尤其是所谓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和与之相关的人性论.试图以此与资本主义现代性决裂。
由此造成阶级斗争畸形扩张,到“文革”期间发展成一种极端形态,从而上演了一段悲剧性的历史荒谬。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初l7年里。
其叙事理念虽与西方现代性时问价值尺度一脉相承.对历史现实更加坚定.而个人经验与愿望却被排斥在写作范围之外,完全丢弃了道德批判与“审美现代性”立场,其现代性被人为地不可遏止地狭隘化了。
这一时期。
文学陷入了一种双重的现代性断裂:一方面。
与西方现代性断裂——全盘否认由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既往历史创造的、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普遍价值体现的启蒙理性的各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与自身现代性断裂——它背离了现代中国革命的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为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而不是退回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农业社会的理想(包括一种封闭的工业化理想的变体)。
三、反思
关于现代性,福柯认为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质。
这种态度和气质就是批判的特征。
他想通过现代性对启蒙批判性的继承来反思各种现代的限制和界限,通过批判来预示、把握和超越种种的存在可能性。
从这个定义出发,就现代性的思想内涵而言在于它的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