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强,张三元*,张俊国,杨春刚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

公主岭

136100)

要:简要介绍了东北粳稻生产状况,针对发展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种植面积发展空间小、水资源短缺、低温冷害频繁

发生、稻瘟病危害日趋严重、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广适型早熟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培育,挖掘超级稻增产增效潜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行产、学、研、官结合等发展对策。关键词:东北水稻;问题;途径;探讨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在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粳米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前景远大于籼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提高粳稻总产量和粳米品质,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东北粳稻生产状况分析

我国常年粳稻种植面积约为733.3万hm 2,东北三省种植面积为314万hm 2,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产量为2118.9万t ,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

东北地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大米历来以高产优质著称于世。在全国水稻生产总量中,东北稻区粳稻由于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粳米价格一路上扬。2003年上半年,东北产地粳米零售价还只有1.4~1.6元/kg ,到了下半年已上涨到

1.8~

2.0元/kg 。进入2004年以后,又迅速攀升到2.8~

3.2元/kg 。南方粳米市场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

局面。为此,国家紧急抽调运力,从东北调粳稻入关,以解燃眉之急,至使东北粳稻库存量已去大半。直到现在,东北大米价格仍居高不下,始终维持在3.2元/kg 以上。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稻农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

项目来源:长春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大院项目-超级稻安全、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孙强(1967-),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

育及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水

稻育种首席专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10)02-0072-03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Qiang ,ZHANG San-yuan*,ZHANG Jun-guo ,YANG Chun-ga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ongzhuling Jilin 136100,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was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rice planting area,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low-temperature injury,occurrence of blast,and imbalance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ointed out,that is,to create early and super conventional rice and hybrid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adaptability,to tap the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to create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bility,and to combin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and government.Key words:Rice in northeast;Problems;Approaches;Discussion

72--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种植面积分别为64.7万hm2、80.0万hm2和200.0万hm2,产量平均为515、460和425kg/667m2。

为了满足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为了确保东北地区和沿海大中型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为了尽快补充已尽空虚的粳稻贮备,也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千方百计地发展东北水稻生产,提高东北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2发展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增加东北水稻总产量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水平。前者靠的是挖掘资源潜力,后者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目前现状看,限制东北水稻生产发展和总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面积发展空间小,靠扩大面积来增加总产的潜力有限。据农业部门统计,由于水资源限制,辽、吉两省种植面积只能维持在66.7万~73.3万hm2。有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是黑龙江省特别是三江平原,但为了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江平原是否被允许继续开发种稻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潜力也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大。

(2)水资源短缺限制水稻生产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紧张形势的加剧,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工业、城市和生活用水,如果不采取措施,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很难保证。因此,要确保东北稻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不再减少并适度扩大,就必须尽可能减少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种稻。

(3)低温冷害频繁发生,稻瘟病危害日趋严重,年度间单产水平波动剧烈。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稻区,稻瘟病发病率轻的田块减产10%~20%,严重的达50%~80%甚至绝产。例如,2005年黑龙江稻区稻瘟病大发生,受害面积超过60万hm2,其中绝产面积近46.7hm2。障碍性冷害导致的大面积空壳使产量大幅度下降也时有发生。2002年吉林东部和黑龙江稻区发生低温冷害,造成的减产高达30%以上。如果能有效地控制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的发生,可使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和总产量在较高的水平上稳步增加。

(4)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现实产量与潜在生产潜力差距过大。“十五”期间,东北水稻平均产量只有6.62t/hm2,而大面积生产中平均单产在7~9t/hm2的高产稻区和高产田块随处可见,超高产品种的小面积生产潜力更是可以达到10~12t/ hm2。高产稻区和高产田与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单产水平相差达40%~50%。也就是说,通过拉近现实生产水平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距离,实现均衡增产来增加东北水稻总产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由于水资源限制,湿地保护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东北稻区水稻适宜种植面积应控制在333.3万~400万hm2。因此,增加水稻总产量的主攻方向应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

3东北水稻生产发展对策

3.1加强广适型早熟超级稻的培育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早中熟一季粳稻区,春季气温回升慢,秋季降温快,无霜期相对较短。在这一地区,常规超级稻育种应特别注意熟期、耐寒与广适性的结合问题。同时,由于北方水资源紧缺,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确保北方水稻种植面积不下降,就必须减少灌水定额,实行节水种稻。因此,在未来的超级粳稻育种中,有必要培育产量高,对光温不敏感的早熟优质超级稻,推行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

3.2加强超级杂交稻的培育

近年来,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研究在不育系和恢复系创制及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包括:目前可用于配制超级稻新组合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含有籼稻血缘,因此,新组合的培育必须解决生育期“负向优势”及耐寒性与东北稻区生态条件的矛盾;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常规超级稻相比,超级杂交粳稻的米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种子生产体系不健全,制种产量低,种子价格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北方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近期内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策略的重点应是:立足北方晚熟和中晚熟稻作区,兼顾中熟稻作区;在选育不育

73

--

系与恢复系时,尽可能减少籼稻血缘以增强新组合的耐冷性;加强制种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地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深入研究与超级杂交粳稻相配套的生产技术等。

3.3挖掘超级稻增产增效潜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近几年来,东北稻区先后育成了沈农265、沈农606、沈农9741、吉粳88、龙粳14、龙稻5号等14个超级稻新品种,已初步实现了超级稻研究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目标。实际上“十五”期间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只有6.62t/hm2,其中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7.19t/hm2、6.20t/hm2和6.48t/hm2,各省之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之间,单产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以辽宁为例,中部稻区水稻平均单产已达到9.0~9.5t/hm2,新育成的超级稻小面积试验示范生产潜力更是可以达到10~12t/hm2。而东部和西部稻区的平均单产却只有6.0~7.5t/hm2。之所以大规模生产与小面积试验示范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农业产、学、研、官相互脱节,缺乏紧密联合机制,推广体系运转失灵,致使超级稻育种成果与农民之间始终存在着“最后一公里”距离;二是农民对超级稻的认识过于片面,以为种了超级稻就能超高产,忽视了与超级稻相配套的生产技术的合理应用。

3.4实行产、学、研、官结合

产、学、研、官相结合是世界通行的农业技术与成果推广最有效的途径。由于科教体制、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制约,尤其是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自然属性,使得我国在农业产、学、研、官结合方面的工作力度明显欠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牢牢把握解决“吃饭”问题的自主权,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鉴于超级稻所具有的巨大增产增效潜力,围绕其推广,探索实行产、学、研、官结合的有效途径已是大势所趋。

围绕超级稻推广,实行产、学、研、官结合,关键要抓好五个环节:第一,要以项目为牵动。通过实施东北稻区超级稻推广产、学、研、官结合项目,调动和吸引区域内相关单位投身超级稻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以专家为骨干核心。近年来国家和省实施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践充分说明,某个层级、某行业的专家,就是这个层级、这个行业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的核心集聚点,就是引领这个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在现有体制条件下,稻作产、学、研、官结合的实质,就是稻作相关领域和各层面专家的协作;第三,要以效益和利益为纽带。只有通过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项目实施带来的增产降本、种子销售、物资配送、成果奖励等效益或荣誉的共享,让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农事企业、农民群众、政府官员及相关人员各得其所,才能有效地激励相关单位和人员各展优势、各显所长、各尽所能;第四,要以技术和资金为保障。超级稻是创超高产的基础,配套技术是充分发挥超级稻增产潜能的关键。足够的资金投入,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超级稻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超级稻产、学、研、官结合,要突出做好先进实用技术配套和积极争取各方面经费支持;第五,要以官方政府为有效引导。目前地方农民的各项农事活动,在组织及运作过程中没有官方政府的有效参与,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依赖官方政府,才能使得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流通各环节有序顺畅展开。

通过以上途径,密切超级稻的产、学、研、官结合,将极大地加快超级稻推广步伐,从而将东北水稻平均单产提高到7.5t/hm2是完全可能的。况且,东北稻区还存在着大面积中低产田,其水稻单产提高的潜力尤其巨大。

综上,“十一五”期间,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除应继续加强新品种选育外,应重点围绕如何加大对现有超级稻新品种的示范、开发和推广,加大产、学、研、官结合工作力度,开辟超级稻产业化的快速通道。按东北稻区年种植面积350万hm2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产稻谷300多万吨。这对于缓解国内外稻米市场东北大米供需矛盾,满足城镇居民口粮需求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温福.日本水稻超高产育种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1991,7(2):40-48.

[2]杨守仁.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115-120.

[3]黄耀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J].作物杂志,1990(4):1-2.

[4]熊振民.我国水稻超高产品种选育的理论与实践[J].水稻文摘,1992,11(4):1-8.

[5]周开达,汪旭东,李仕贵,等.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0.

74 --

水稻的分类

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寒地粳稻的商品优势、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方面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水稻生产总结

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东北水稻的种植史

关于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史 林龙华 水稻传统上是南方的产物。北方人历来以玉米、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东北的黑土地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种水稻的,正如东北沦陷后的那首悲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样:“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今天,举国皆知东北盛产稻米,举国推崇东北大米。那么水稻是什么时候引种到东北的呢?它在东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水稻引入东北一般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此后东北水稻的种植历史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19世纪中叶至东北沦陷之前。关于这一时期,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有翔实的考证。他认为, 19世纪中叶以来,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

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他指出,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沿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1890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韩人”,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1905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300

水稻品种简介

水稻品种简介 一、绥粳3号(92-188) 主茎11片叶,生育日数128-130天,株高80cm,穗长16cm,每穗粒数97粒左右,千粒重27克,抗稻瘟病较强,抗倒伏,分蘖力强,株型好,活秆成熟,剑叶上举,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适于第二、三积温带直播或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000-8500公斤左右。该品种适于中上等肥力栽培,耐冷性中等,遇障碍性冷害年份注意以水保温。 二、清香型优质长粒品种—绥粳4号 主茎12片叶,生育日数128-133天,苗期绿色,幼苗生长健壮,植株一生都有香味,分蘖力中等,株高95cm,穗长18cm,每穗粒数95粒左右,空枇率5﹪,千粒重27.7,克,稻谷椭圆型,有短芒,米质优,有光泽,抗稻瘟病中等,抗倒伏,适于第二积温带及第三积温带上限地区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000公斤左右。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该品种适于中上等肥力栽培。 三、绥粳9(绥02-6007) 主茎13片叶,株高92cm,穗长19cm,每穗粒数135粒左右,千粒重27.5克,长宽比1.9,结实率高,米质优,抗稻瘟病,抗倒伏,耐冷性一般。生育日数133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80℃左右,适于第二积温带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181公斤左右。 四、绥粳10(绥02-7015) 主茎12片叶,分蘖力较强,株高90cm,穗长16cm,每穗粒数95粒左右,,千粒重26克,穗青秀整齐、干净喜人,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倒伏性较强,耐冷性较强,品质优,高产,生育期插秧栽培从出苗到成熟128-13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与东农416号熟期相仿。适于第二积温带下限及第三积温带上限插秧种植,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中上等地力中高肥栽培较好,一般公顷产量9吨左右。 五、改良188 田友种业经过多年对绥粳3进行改良,从中选出抗病优质高产的单株—改良188:生育日数129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50℃,主茎11—12片叶,株高80 cm,穗长16,每穗粒数98粒左右,千粒重27g,抗稻温病性强,抗倒伏,分蘖力强,株型好,活杆成熟,剑叶上举。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三积温带直播或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500-9000 kg左右,耐冷性和米质均好于绥粳3,2005年-2007年在859农场、虎林和兴凯湖对岸的俄罗斯直播面积产量较对照品种绥粳3平均增产7.5%以上。 六、早熟、优质、抗病—龙粳20(1126) 主茎11片叶,苗期绿色,株型收敛,剑叶上举,发苗快,分蘖力较强,株高90cm左右,穗长17cm,每穗粒数9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粒型椭圆型,长宽比1.7,外观品质和食味好,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活秆成熟,高抗稻瘟病,抗倒伏性较强,生育期插秧栽从出苗到成熟125-128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00-2350℃,与合江19号熟期相仿,适于第三积温带插秧栽培,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为宜,中上等地力中上等肥栽培较好,一般公顷产量8吨左右。 七、龙粳21(龙花99-454)

水稻各生育期图谱

水稻各生育期图谱(2011-03-30 11:18:41)

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应类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生态类型的稻种的三性进行组合。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中等,没有感光性强和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偏短,没有感光性弱和中等的,晚稻的感温性要在短日条件下才能体现。早稻类型的品种在温带高纬度地区种植,能在夏季日照较长条件下正常抽穗,在低温来临前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FONT>6月,日照较长的条件下,开始幼穗分化完成发育转变;晚稻类型品肿,不适于温带高纬度地区栽培,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中稻类型品种,早熟中稻其“三性”偏于早稻,迟熟中稻品种"三性"偏于晚稻。早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显著延迟,晚季栽培时又比晚稻延迟。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水稻生产农 事记录 时间:2月 生长阶段:备种→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肥、整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间:3月 生长阶段:播种→苗期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400~600米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600米以上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二、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公斤。 2、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苗床地,按栽1亩大田需12~15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应在播种前30天,按每40个软盘备足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适时早播。抢“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12~15平方米苗床用1公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20%丁苄100~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种时,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然后将1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60公斤营养土并装入40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不能施用化肥。 时间:4月 生长阶段:移栽→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措施

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措施 梁丙江1,刘希锋2,付胜利3,孙仕明2 (1.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政府,黑龙江 大庆 163515;2.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1;3.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此,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现状出发,分析了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对水稻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措施,旨在为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工程;水稻机械化;综述;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88X(2007)10—0249—02 0 引言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在284.5万 hm2,总产量1911.4万t,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农产品。水稻种植技术主要以旱育稀植为主,部分地区有少量抛秧和直播。近几年来,正在进行试验推广以优质超级稻、宽行超稀植、持续超高产为主要内容的“三超”高产栽培技术和钵育摆栽种植新技术。水稻育苗移栽生产作业主要环节包括育秧、整地、施肥、插秧、植保和收获等6个环节。 1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在水稻生产作业的各环节中,整地、插秧和收获这3个环节劳动强度大,农业技术要求高,其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水稻生产成本和综合效益,是水稻主要生产作业环节。水田整地主要使用水田犁和旋耕机进行耕地,泡水后用水耙轮进行耙浆整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东北地区水稻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动水稻插秧机仅有 5.45万台,机械化程度较低。水稻收获主要采取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机械化程度不足30%。不难看出,水稻机插和水稻机械收获是水稻生产作业机械化中最薄弱的环节。 2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 2.1 机械插秧机械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一是插秧机价格高,普遍在1万元以上,农民购买力低;二是在育秧环节上,大部分用户没有很好地掌握育秧技术,虽然购置了插秧机,却无适合于机插的标准化秧苗与之配套;三是机插秧苗育秧成本高,若想适应机械插秧,必须使用塑料硬盘进行标准化育苗,但塑料硬盘5.5元/盘,每公顷本田需375盘,一次性投资2062.5元/hm2,现阶段农民还难以接受。 2.2 机械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稻收获机价格高。1台久保田-488型水稻联合收获机销售价为22.85万元,政府补贴3万元后,购机者还要花近20万元购机,这个价格对于农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国产全喂入型收获机价格虽低,但清洁度差,损失率高,大部分农户不愿使用。二是水稻机收市场未完全成熟。跨区作业服务是农户购买联合收获机的支撑条件,它可以延长机收作业时间,增加作业面积,使投资期缩短。但目前跨区作业服务组织还未形成产业优势,缺乏组织领导和信息服务,购机户难以获利。 3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差距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与日本和韩国相比差距很大。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水田耕整地方面主要使用水平回转双向水田犁、水田耕耙平地机和激光平地机等先进机具,实现了水田机械化精细整地;在水稻机械插秧方面,农机与农艺充分结合,实现了盘育机械插秧机械化,目前插秧机已向高速、液压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水稻机械收获方面,主要使用水稻联合收获机,实现了水稻收获机械化。 收稿日期:2007-01-10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农业机械化战略”专项咨询项目(2005-2006) 作者简介:梁丙江(1974-),男,黑龙江大庆人,助理工程师,(E-mail)bjzxzgf@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135363.html,。

第一积温带水稻品种

泰来县主要品种 "苗稻2号:原代号:苗系918-20(香稻)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苗氏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以绥粳4号为母本,特82为父本,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香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6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该品种主茎12片叶,长粒型,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长20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20粒左右,千粒重24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9.4%~80.7%,整精米率67.5%~68.5%,垩白粒米率2.0%~11%,垩白度0.2%~0.5%,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44%~17.56%,胶稠度73.5~81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瘟1~3级,穗颈瘟0~3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5.51%~12.3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24.6公斤,较对照品种中龙香粳1号增产10.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231.8公斤,较对照品种中龙香粳1号增产8.4%。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期4月10日,插秧期5月10日,秧龄35天左右,插秧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3~5株。一般公顷施纯氮110公斤,氮:磷:钾=2:1:2。氮肥比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50%:35%:10%:5%,基肥量:纯氮55公斤,纯磷55公斤,纯钾77公斤;蘖肥量:纯氮38.5公斤;穗肥量:纯氮11公斤,纯钾33公斤;粒肥量:纯氮5.5公斤。插秧栽培,湿干交替。成熟后及时收获。预防稻瘟病、二化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 "·龙洋1号:2010年黑龙江审定,编号:黑审稻 品种来源:五常市龙洋种子有限公司以五优稻1号为母本,龙洋长粒为父本,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粳稻品种。主茎14片叶,株高105厘米左右,穗长22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35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8.1%~81.2%,整精米率66.2%~67.0%,垩白粒米率0~1.5%,垩白度0~0.1%,直链淀粉含量16.5%~19.18%,胶稠度78.0~84.0毫米,食味品质83~89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1~5级,穗颈瘟0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2.43%~12.49%。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6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750℃左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738.8公斤,较对照品种牡丹江27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285.9公斤,较对照品种牡丹江27增产11%。 栽培技术要点:4月1~10日播种,5月5~1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16.7厘米左右,每穴3~4株。氮肥底肥45%,返青肥15%,分蘖肥30%,穗粒肥10%;磷肥做底肥一次性施入;钾肥50%做底肥50%孕穗期施入。纯氮肥140~150公斤/公顷,氮:磷:钾=3:2:2。灭草期、孕穗期要保证深水层,其它时期干湿交替进行,收获前半个月撤水,成熟后及时收获。 注意事项:该品种偏大穗型,前期营养生长期要分期适量追施氮肥,促进分蘖,后期跟据不同地力适量增施钾肥。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 "东农427:2008年黑龙江审定,编号:黑审稻 特征特性:粳稻。主茎13片叶,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长21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03粒左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16、16-13-16、18-11-16)50斤/亩,在缺锌或缺硼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1-2公斤或硼砂0.5-0.75公斤。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浙江农业厅件)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 来源:《中国稻米》2006年第2期-浅淡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发布时间:2006-03-28 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浙江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历史上就是个缺粮省份。建国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至80年代初水稻播种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达1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浙江省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稻一直来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74年,达3833万亩,其中早稻1880万亩,晚稻1953 万亩,水稻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3%。历史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4年,达1511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3%。1990年前后,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在3550万亩左右,仍以种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面积1550万亩左右,连作晚稻面积1720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面积28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2%左右。 1992年以后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时期。第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92-1994年,早稻由1560万亩左右减到1240万亩左右,减了32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基本稳定,仅减少120万亩。1995-1997年省政府开展了“大打粮食翻身仗”活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其中早稻面积曾一度略有恢复。第二次大调整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持续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幅下滑。到2003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1469万亩,比1990年减2106万亩,仅为1990年的41%。其中早稻仅194万亩,比1990年减1372万亩,减87.6%;晚稻1275万亩,比1990年减734万亩,减36.5%。2004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粮价大幅回升共同作用下,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水稻种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其中早稻231万亩,增加37万亩,晚稻1310万亩,增加35万亩。稻谷总产量686.94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经过十余年大调整以后,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1016万亩,一跃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7%,占水稻总面积的66%。 2、优质早籼发展遇阻,圆粒形早籼谷供不应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 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八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9.44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504.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8.5%。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全省常年粮食储备量为17.5亿公斤,由于圆粒形早籼谷较适宜储藏,储备粮的80%为早籼谷,按三年一轮换计,每年约需5亿公斤早籼谷用于储备粮轮换,约占近年全省早籼谷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圆粒形早籼谷成为了稀缺资源,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上课讲义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 术

精品文档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孙 强,张三元*,张俊国,杨春刚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 公主岭 136100) 摘 要:简要介绍了东北粳稻生产状况,针对发展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种植面积发展空间小、水资源短缺、低温冷害频繁 发生、稻瘟病危害日趋严重、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广适型早熟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培育,挖掘超级稻增产增效潜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行产、学、研、官结合等发展对策。关键词:东北水稻;问题;途径;探讨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在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粳米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前景远大于籼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提高粳稻总产量和粳米品质,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东北粳稻生产状况分析 我国常年粳稻种植面积约为733.3万hm 2,东北三省种植面积为314万hm 2,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产量为2118.9万t ,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 东北地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大米历来以高产优质著称于世。在全国水稻生产总量中,东北稻区粳稻由于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粳米价格一路上扬。2003年上半年,东北产地粳米零售价还只有1.4~1.6元/kg ,到了下半年已上涨到 1.8~ 2.0元/kg 。进入2004年以后,又迅速攀升到2.8~ 3.2元/kg 。南方粳米市场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 局面。为此,国家紧急抽调运力,从东北调粳稻入关,以解燃眉之急,至使东北粳稻库存量已去大半。直到现在,东北大米价格仍居高不下,始终维持在3.2元/kg 以上。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稻农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 项目来源:长春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大院项目-超级稻安全、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孙强(1967-),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 育及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水 稻育种首席专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10)02-0072-03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Qiang ,ZHANG San-yuan*,ZHANG Jun-guo ,YANG Chun-ga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ongzhuling Jilin 136100,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was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rice planting area,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low-temperature injury,occurrence of blast,and imbalance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ointed out,that is,to create early and super conventional rice and hybrid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adaptability,to tap the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to create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bility,and to combin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and government.Key words:Rice in northeast;Problems;Approaches;Discussion 72--

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阐述了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影响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加强品种技术研究、加强水稻高产创建、加强布局统筹规划、开发生态稻作体系、建立健全合作组织等发展对策,以为宿迁市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对策;江苏宿迁 宿迁市是粮食生产大市,种植水稻是宿迁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宿迁市优质稻生产受到重视,优质稻米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而进一步利用和扩大优势,提高优质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宿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位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71.2 m,最低点海拔 2.8 m。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极端最高温度40 ℃,极端最低温度-23 ℃。年均降水量910 mm,但降雨分布极不均衡,其中70%的雨量集中在6—9月,年均日照总时数2 291.6 h。该市土壤主要有黄潮土、黄褐土、砂礓黑土等,pH值7.2~7.5,经长期农业耕作,多为农田土壤,耕作层厚度30 cm左右,有机质含量 1.12%~1.50%,全氮含量为0.048%~0.089%,全磷含量0.1 mg/kg左右,速效钾含量150 mg/kg左右。宿迁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 km。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以及新长铁路、宿盐跌路、205国道、245省道、305省道穿境而过。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 km,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 km,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 km,空港优势非常明显。宿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十五”以来以“两湖”(洪泽湖、骆马湖)、“四河”(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为骨干的排灌水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市大力打造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品牌农业,农业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至2008年年底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分别达到249、132和16个。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87.5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3万hm2,粮食总产量355.9万t,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0万hm2,总产量165万t,优质粳稻播种面积接近11万hm2,产量接近8 250 kg/hm2,总产达90.7万t。平均总产值10 440元/hm2,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水稻生产在宿迁市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宿迁市水稻生产产业现状 1.1产业化布局已经形成 宿迁市地处苏北淮河流域,处于南北交汇地带,土地资源丰富,优质稻商品基地建设初步成型,生态农业基础和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是我国优质稻主产区。不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