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源与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琢句抽思,务极新隽

——诗的起源与形成

大纲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的起源

2、诗的发展

二、诗歌形制的发轫与成型: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

1、《诗经》选析

2、《楚辞》选析

3、《古诗十九首》选析

三、雕琢与自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两种风格

1、雕琢:建安诗人与元嘉三大家诗歌选析

2、自然:陶渊明诗歌选析

知识点汇总

TO1: 诗的起源

TO2: 诗的发展

TO3:《诗经》选析

T04:《楚辞》选析

T05:《古诗十九首》选析

T06:雕琢:建安诗人与元嘉三大家诗歌选析

T07:自然:陶渊明诗歌选析

索引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二、诗歌形制的发轫与成型: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

三、雕琢与自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两种风格

正文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之中,诗歌以其绚丽多彩的姿态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瑰丽与辉煌。诗歌的产生大抵源于民间劳动与祭祀活动,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可看出。《诗经》中的作品以四言为主,多为民间歌谣(还有贵族文人作品),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祭祀礼辞的痕迹。这些歌谣约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黄河流域,经过官方音乐机关的收集整理而成《诗经》(相传今日所见《诗经》为孔子整理过的,但此说并不可靠)。按作品性质和乐调的不同,《诗经》被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有的学者又将《周南》、《召南》单分出一体“南”,与风、雅、颂并称为“四始”。《诗经》收诗305篇,因而也常称作“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史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同样为我国诗歌史源头的,还有“楚辞”。“楚辞”的产生较《诗经》要晚一些,它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因这些诗歌“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见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校订楚词序》),故有此名。后世又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在西汉成帝时,刘向结集屈原、宋玉、东方朔等人的诗赋作品十六篇,裒为一集,名作《楚辞》。因而,“楚辞”一语,一方面代表一种独特的诗歌体式,一方面也是一部书名。《诗经》与《楚辞》两川汇流,共同激荡出我国诗歌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2、诗的发展

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汉代诗歌吸取民歌营养继续发展。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四言或骚体到五七言,从叙事诗到抒情诗,我国诗歌发展有力地向前推进。汉初之时,楚歌颇为流行。至汉武帝时,又扩充发展乐府官署,广泛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吸收文士创作,而存独具面貌的乐府诗。乐府诗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多采用叙事形式,描述现实苦难,抨击社会黑暗,

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如《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即其名篇。今传乐府诗基本都已收入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在两汉五言民歌的影响下,汉代文人诗歌也打破了《诗》、《骚》四言句式的藩篱,发展成为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为班固的《咏史》。而此间文人五言诗最为出色者,则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已不可全考,但是因其辞精义炳,婉而成章,被誉为“风余”、“诗母”(陆时雍《古诗镜》语),甚至有人说它们“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诗品》语),足见它们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蔚为大观。这一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汉字独有的一些特征也被“发现”,特别是对声律、词藻、偶俪等因素的广泛关注,让诗歌创作声色大开。诗歌写作技巧逐日成熟,联句的对偶、声律的平仄为诗人们所重视。此时的诗歌蜕去了汉诗的浑厚古拙,而趋向精妍新巧。特别是“永明声律说”的发现,形成了“永明体”,直接促成了“律诗”的出现。魏晋南北朝诗的发展,以晋室南渡为界,可分作前后两期。前期起于曹魏,迄于西晋。此时诗风由悲凉慷慨的风骨(以“建安七子”为代表)转而为雕琢华靡的辞采(以“二十四友”为显例)。后期则始于晋室南渡,至于南北朝。期间产生了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诗情与哲思、深厚与真纯相融相摄,后人誉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而称其人为“六朝第一流人物”。与陶渊明的真淳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诗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争奇斗艳,尚技巧、多锤炼,号为“元嘉三大家”,而各有成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声律与偶俪虽然已经凸显,但是尚未形成严格的对仗与平仄要求,所以在此及以前的诗歌,都称作“古诗”(或“古体诗”、“古风”)。而形成了严格的对仗与平仄(以“永明声律说”为基础)的诗歌格律体式,则称作“律诗”(当时的人也称“近体诗”)。学术史上也将这一转变称作诗歌的“律化”过程。由此,诗歌的体制,大致可分为古诗与律诗两类。而从字数来看,则可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四言诗无律化,而五、七言诗则有律化。因而也就随之产生了五言古诗(五古)、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古诗(七古)、七言律诗(七律)等分类。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而律诗则一般为四联八句,超过四联八句的格律诗,称作“排律”;只有两联四句的格律诗,称作“律绝”。这些都是比较繁复的概念,可参王力《汉语诗律学》等书,此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在齐梁时期大量出现的律化新体诗,直接导衍出中国诗歌艺术最高峰——唐诗的繁荣。

二、诗歌形制的发轫与成型: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

1、《诗经》选析

中国诗歌的样式与形制,首先要考察的是《诗经》。《诗经》以四言为主,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它的语言古雅,意义也不太明确,所以常有“诗无达诂”的说法,意即《诗经》没有确定唯一的解释。《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为其体制,后三为其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直接铺叙情景;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通过比喻来叙事抒情;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兼有联想、烘托、象征等作用。《诗经》的艺术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风格多样、姿态万千;二是重章复沓,反复吟唱;三是酌用赋、比、兴,表现手法多样;四是善用联绵词、重叠词写景状物;五是句法灵活,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下面即选析两首,以示其例。

○芣苡(周南)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周南》里的一首,题作“芣苡”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而只是采用诗篇首句的核心词汇作为标题,这是《诗经》各篇命名的基本规则。因为这些诗本来是没有题目的,题目都是后来者所加。这是一首描写劳动的民歌,大概是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