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所以,随着大学生思想情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也应由传统的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即要突出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概况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1906年,波士顿商业学校便把就业机会纳入教学内容,后来又扩大为职业咨询;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rkPareons)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并于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ehoosingavoeation)一书;1911年,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10讲,被认为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从此,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的大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在校长周寄梅先生组织下

开始着手筹备这项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清华学校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总结了清华学校试办职业指导的情况。之后,国内的许多学校都陆续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进行了就业指导的实践以及就业指导理论的介绍和研究。由此,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我们今天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和国家固定工制度,由此形成的高校统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使就业指导削弱了它应有的地位和意义,就业指导机构不复存在,就业指导课程也被取消,就连“就业指导”、“职业选择”之类的名词都很少被提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口号,就业指导一度只是有名无实。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允许高校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毕业后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1989年,国家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工作找我,我找工作’对对碰。”1993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开始发展起来,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日益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

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至此,就业指导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扩招,几年之内,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了两倍多,随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这一困境的存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次发布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个时期,我国的就业指导开始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过去的有名无实到开始注重学生求职择业的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的“成品包装”,以及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这种现实,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及建设就业指导网络。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在努力寻求就业模式的创新,并相继提出了“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四化”模式(“四化”即指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由“产品设计”入手的工作模式及“学工结合”的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服务于学生为导向、网络为载体,提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就业市场的状况、职业指导理论及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其他教育环节的整体配合,多管

齐下,更直接需要就业指导工作的变革与创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人员编制、专业化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够完善,管理职能比较单一,就业指导队伍参差不齐,其工作多局限于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教授一些求职技巧以及开展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等。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指导重点错位等,比如,多数高校仅以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与个别咨询为最主要的指导方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过多的强调了一些信息指导、技巧指导、方法指导,忽视或回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同时,还存在就业指导载体滞后。多数高校设立了就业网络,但其建设极不完善,甚至形同虚设。网络资源仍仅限于就业政策的发布、招聘信息的公布、毕业生简历的刊登等被动的形式,缺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渠道。

总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各高校也都对就业指导工作表现出了特殊的关注,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去向也不再是袖手旁观,而变成了责无旁贷。高校也开始重新审视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准确定位其工作的目标和职能。高校在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责任,由过去的只注重技能的指导、“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转向了以更关注个体的发展为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就业指导。这在就业指导的发展史上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把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