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急性肺水肿

1.发生原因

心肌有急性弥漫性损害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急性机械性阻塞致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及排血受阻,如严重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等;急性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外伤等引起心瓣膜损害、腱索断裂、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等,此外静脉输血、输液过多过快时也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发生;急性心室舒张受限,如急性大量心包积液所致的急性心脏压塞导致心排出量减低和体循环淤血等;组织代谢增加和循环加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

大多数急性肺水肿病人在发作前有许多诱因,如饱餐、大便用力、情绪波动、劳累、急性感染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呼吸急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可闻及哮鸣音。口唇、甲床紫绀,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全麻病人可表现呼吸道阻力增加和发绀,经气管导管喷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听诊: 满肺湿罗音,血压下降。

预防与处理:

1.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

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在湿化瓶内盛20%-30%的酒精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状态。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4.安慰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二、血肿

1. 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

2.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 预防及处理

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

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

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三、神经损伤

1. 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 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

3. 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四、过敏反应

1. 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

2. 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

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

3. 预防和处理

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

正确判断阳性指征。

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

五、热原样反应

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4)溶液的质量问题: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 处理

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3. 预防

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

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

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

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六、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 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 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 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 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七、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 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 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 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八、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 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 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 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 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