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股市作用于消费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机制往往称之为财富效应。但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及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要定量分析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函数视角分析,可以避开定量分析的不足,构建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
一、财富效应的内涵。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较早分析了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财富增加,则将产生同样的效果。他们对财富效应的分析,为分析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起点。从消费视角分析,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持久收入理论提供了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化渠道。由持久收入理论的分析思路出发,消费者得自于股市的收益本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如果股票市场有一段持续繁荣的时间,投资者股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使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整体收入预期亦向好,消费信心增强,经济持续景气。
三、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消费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发挥财富效应的指导思路。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cYL 0<a,c<1
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及储蓄、遗产等),储蓄sR和股票SR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从长期来看,SR的收益率一般远高于sR 与购买债券的收益。SR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持续繁荣的股市,通过推动SR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LC—PIH模型对发挥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R.霍尔和M.费莱文集中探讨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持久收入理论的综合性内涵。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LC—PIH模型,把持久收入理论对未来预期的强调和生命周期理论对财富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强调结合起来,把财富当作总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阐述了股市的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
制约财富效应的因素
从消费函数视角来看,虽然股市影响消费的程度与广度难以定量分析,但变量的变化显示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存在。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财富效应的大小受如下因素影响:1、股市规模制约了财富效应影响的广度。2、股市持续变动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深度。3、股市的“挤占效应”削弱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4、股市持续下跌乃至长期低迷,形成负财富效应,制约经济增长。
结论与建议
一个成熟的发达的证券市场,较长时期内的持续繁荣,股市的财富效应将从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股价上涨,通过增加居民财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一是通过增加持久收入预期,扩大短期MPC,扩大经济增长中的乘数推动经济增长;根据消费函数视角分析的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要发挥我国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依赖于有效地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我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协同增长,需要我们重视股市的作用。二、有步骤地扩大股市规模,构建股市消费效应发挥的基础。只有较大的股市规模,股市变动带来的财富效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三、构建中国股市的稳定机制,减少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波动,减少投资者得自于股票财富的不确定性。四、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创建持续繁荣、稳定的证券市场,在增加投资者财富的同时,增加市场信心。五、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要努力改变股市“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局面,尤其是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要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做到“富民”优先。
原作者:刘建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黄迪摘自《当代财经》2002年第7期
股市的财富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市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通过日益显著的财富效应深刻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财富效应的日益显著对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
财富效应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财富的消费效应,即狭义的财富效应。股票财富的迅速而又持续的膨胀使消费者普遍对未来的财富产生了乐观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扩大消费,甚至不惜靠借债或透支进行消费,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经历了长期股市繁荣的美国其储蓄率在1999年变成了负值。
二、财富的投资效应,即Tobin的Q理论。Q理论认为如果上市企业的市价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大于1,那么企业就倾向于扩大投资。股票价格的长期强劲上升,使得Q值普遍大于1,企业因此对投资前景非常乐观。据估算,在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扩张中,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非常显著,Tobin的Q值在1998年是1992年的175%,为战后的最高水平。由于美国是—个开放经济国家,较高的Q值甚至吸引了大量外国资金的涌入。美国海外资金的流入额从1992年的387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37326美元,急增了大约7倍,而这些海外资金又大多的流向了股票和债券市场,这表明财富效应发挥了重要的吸引作用。股市财富效应刺激了实体经济中的消费与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增加又通过各自的乘数效应放大,合力作用于整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股市的上扬,从而导致新一轮的财富效应的产生。相反,由于股市下跌而产生的财富负效应也会与国民收入产生联动的恶性循环;财富效应对整个宏观经济起着加速的作用,它既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又可以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2001年3月到10月间,美国的Nasdaq市值竟然已跌去了2/3,道·琼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