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
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h耐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27—02
林语堂(1895--18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林语堂于1928m1930年主要从事英译汉,1935--1940转为汉译英。
自1930年,林氏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以及语言、文学皆有高深造诣,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的翻泽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而且还给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很多的启发。
一、林语堂的翻译生涯
林语堂的翻译始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正处在一个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地位。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之大气,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林语堂先后翻译过《国民革命外记》、《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俄学生日记》、《新的文评》等外国作品,直接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远景》、《红牡丹》、《赖柏英》、《逃向自由城》、《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林语堂通过译介孔子、庄子、墨子等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名篇,把中国的经典儒道精神介绍给了,西方,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
在美国,林语堂的译本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等多年来都是热门书籍。
林语堂的译本一直影响着欧美人的中国观,前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
林言堂通过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散文,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让他们能够J,解并以此宣扬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涤烦消愁的人生哲学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
林语堂说:“如果学习中国文化,美国人将会获得深度,英国人将会获得宽大,德国人将会获得单纯。
而所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由于学习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的书籍及文字,将得到~种精细的灵性。
”
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1.翻译是一门艺术。
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一生中曾经发表过不少翻泽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最系统、最伞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泽论《沦翻泽》。
林语堂坚持翻译即创作,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中的代表人物。
他在《论翻译》开头明确提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
凡艺术的成功,必依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
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占”。
依林语堂看来,“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特别是“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且“一作家有一作家之风度文体,此风度文体乃其文之所以为贵”,所以,“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格调预先认明,于译时复极力摹仿,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正如林语堂《中国人》一书中所言:“平静与和谐是中国艺术的特征,它们源于中国艺术家的心灵。
”同西方艺术相比,“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
和谐
收稿日期:2010—06一01
作者简介:李孝敏(1969一),女,河南信阳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副教授。
127
李孝敏: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文史教育
的艺术观自然会体现在林语堂心目中的翻译艺术上。
2.翻译的文本选择。
劳伦斯韦努蒂曾经指出:“翻译中的每~个步骤——从译语材料的选择,到翻译活动的进行——都受到浸润在译入语环境中的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制衡与调节,通常情况下,还会出现等级秩序。
”翻译家傅雷也指出过:“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
”林语堂不遗余力地译介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明智地选择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东两”。
因此,林语堂的大部分英文创作和翻泽文本的选择都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题。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中国文化。
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的校长如是称赞其英语:“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国民族的精神,获致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
您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自惭愧。
”
3.翻译的心理要素。
林语常非常藿视心理因素在翻译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论翻译》一文中,他创新地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翻译,翻译受译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影响,“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正如周仕宝所说,“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
“应该指出,林氏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4.翻译的标准。
林语堂的翻译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或直译、或意译、或加注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在《论翻译》里,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他表示这三条标准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由此我们可看出他的“三标准”与严复的“信、达、雅”说一脉相承。
林语堂还把这三条翻译标准和译者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对译者的要求,“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
128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由此又提出了译者的三条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译家的资格”。
在另一篇论文《论译诗》中他义更具体地强调了译者的语言文字条件和应具备的资质:“中文译英,则中文要看通,而英文要非常好;英文华译,要英文精通,而中文亦应非常好。
不然,虽知其原文本意,而笔力不到达不出来。
两样都有了,须有闲情逸致才可译诗。
”
林语常认为,“忠实”是“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
“忠实”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渭,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
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
第二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
第三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通顺”作为第二条标准,同时也是“忠实”的第四层含义,“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
要做到“通顺”,“译文须以句为本位”,且“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寻常作文之心理必以句为本位,译文若求通顺亦必以句译为本位,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分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由此得出“译文若求达通顺的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的论断。
翻译除了“忠实”与“通顺”标准,林语堂认为还有更苇要的问题需要考究,即美的问题。
林语堂指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泽成为美术之一种,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题”。
他彻底否定了字译和胡译,同时也摆脱r直译和意译的桎梏。
要求从达意到传种,在充分尊重原著者和本国读者的基础上,以译语文化的阅读习惯为标准,以译语的行文规范为准绳,直达美的境地,即“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也就是说,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的最终日标都是为了达到美的标准。
简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
他以句译为形式基础,内容上以达意、传情、求美为旨归,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想,即“美译”理论。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阁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多维
解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4).
[责任编辑王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