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只有人是美的_尼采美学观浅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当代种种怪诞的艺术形式,因 为偏离美的价值性而沦为贫乏的纯粹吸引眼球的艺术,价值 的空洞导致这类艺术无法以自身的丰富性满足对美的渴求。 尼采曾指出,现代艺术是制造残暴的艺术,真是一针见血。
最后,尼采将创造之喜悦与“产妇的阵痛”相联系。他认 为一切生成和生长都以痛苦为条件,“以此而有永恒的创造 喜悦,生命意志以此永远肯定自己,也必须永远有‘产妇的阵 痛’。” 喜悦伴随痛苦在创造中降临,创造之喜悦是一种审美 状态的醉。这一酒神式的醉感因创造力而肯定了人的存在 意义。尼采对快乐、幸福与艺术的看法,强调也是它们对生 命的积极价值,如他认为“快乐出现在有权力感的地方,幸福 意味着权力和胜利意识的成功。” 至于艺术,他认为艺术“乃 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 兴奋剂。”艺术是对认识者、行为者、受苦人的拯救,“是对抗 一切要否定生命的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尼采从权力意 志出发强调一种积极的美学观,虽然只是一些零散论述,但 他将人及生命置于美学问题中心的做法,他对美的创生特质 的强调,对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视,仍引人深思。
正如尼采鲜明指出的那样,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审美对象的变化也导致了人审美趣味的 改变。美的观念历时性变化也反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审 美实践活动、审美关系及审美需要诸范畴的历时性嬗变。
二、人是美的尺度 关于美感的产生,李泽厚在分析了主观派、客观派及主 客观统一派后,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解决美感的产生 机制。他将美的本质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的 实践理论来探究美的本质,其理论范畴属于实践美学。“自 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过程产生了人的审美对象。美 源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为中介的动 力系统。自由是人的本质,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自由的 形式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实践。 尼采的美学观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其出发点 不是实践而是强力意志,即以增进生命价值的强力感作为美 的判断标准和依据。据此,尼采得出了“只有人是美的”的结 论。尼采认为世界本没有美,只因有了人,人把世界“人化” 了,所以世界上才有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是以我们自己—— “人”的标准为尺度的。“——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美感更有条 件,让我们这么说,更受限制。倘若有人试图离开人对于人 的乐趣去思考,就会立刻失去根基和立足点。‘自在之美’仅 仅是一个词,甚至不是一个概念。人在美中实现作为完善之 尺度的自身;在精选的情形中,他在美中进行自我崇拜。一个 种类非此不能单独地自我肯定。它那至深的本能,自我维护 和自我扩展的本能,在这样的精湛高雅中继续作用。人相信 世界本身充满着美,他忘记自己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 与世界……归根到底,人在事物中映照自己,他把一切反射
社,2000,张念东、凌素心译,P353.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P117,第 149 条. [美]曼弗雷德· S ·弗林斯著.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p26. 评注版尼采全集.卷 6 第 3 册,P153-154.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央编译出
12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285
理论新探
其图象的东西都看作是美的……人把世界当作是美的,难道 它恰恰由此真的得到了美化?人把世界人性化了:这就是一 切。”
“只有人是美的”,因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发的生命力在 尼采看来最能体现美的本质。卢梭在论童年之美时拿春天 作比喻,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童年的魅力,他强调了“想 象力”的作用及想象的过程,值得回味的是,正是“人把世界 人性化”、“人化”、“美化”了 。他的话可以看作是对尼采上 述思想的一个注脚。
注释: 李泽厚著.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 [德] 尼采著. 偶像的黄昏. 卫茂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p134-135,P133-134,节录. [法]卢梭著.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上册第二
卷。P202-205.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德]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二编受
影响。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过程中,美感不能排除价值性而 单独存在。美在审美主体身上引起的是肯定生命价值的积 极的、正面的、丰富的价值体验,具有满足审美主体不同层次 心理-精神需求的特质。李泽厚将之表述为悦耳悦目、悦心 悦意和悦志悦神。
从中国古人对美的看法如“羊大则美”、“里仁为美”、“五 美”、“尽善尽美”等,可以看出,美最初与人实际的生理性、感 性需要联系在一起,后来渐渐具有了伦理形式的要求,与道 德的“善”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最后则进一步泛化,一切能作 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可称之为美。
版社,2000,张念东,凌素心译 .p379.
286
12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再次,美以满足对美的渴望的方式征服心灵。他用下面 这段优美的语言描述美慢慢潜入、浸润我们的心灵并逐渐完 全征服我们的过程,并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巧妙地揭示了我们 被美的事物吸引的原因。“美的慢矢。——最高贵的那种美 不是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的那种,不是发起暴风雨般的、令人 陶醉的进攻,而是慢慢渗透的那种,人们毫不在意地随身携 带着它,并在梦中又一次见到它,在它长期谦虚地潜伏在我 们心中以后,便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噙满泪水,内 心充满渴望。——在见到美的时候,我们的渴望是什么?我 们渴望自己也变美……” 审美状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丰富和赠送,一方面是寻求和渴慕。舍勒对此也有与尼采相 似的看法:“对一个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的情感体验不能被 技术性地生产。它自发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以某种独 特的存在方式吸引着我们靠近它,并激起我们对美的无限渴 望。
三、美的价值与创造 席勒认为美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他说:“我把由精 神力量、理性和想象力所参与并通过观念及其感情的快感叫 做自由的快感。”席勒认为美感是通过观念激起的。在席勒 那里,美是按他自己的人性观念来复制美,而不是创造美,他 的作品是展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只有通过美人 才能走向自由。 在尼采看来,美是一种创造,它是前所未有的。美不能 复制。对艺术家来说,只有通过创造而不是模仿和复制才能 得到美;对欣赏者来说,也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感受才能理解 到美。美感在席勒那里是一种自由的快感,在尼采那里美是 一种在创造中获得自由的快感。 舍勒区别了随心所欲的审美享受和创造美的过程,他肯 定了创造过程中的感受。在《受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随 心所欲的’审美享受并非如叔本华所以为的那样,意味着最 大的福乐。一个艺术家、一个研究者在自己完成的作品上获 得的满足,不可比拟第远远大于在荣誉上或在欣赏该作品的 外界的赞扬和称颂上可能获得的满足。可是较之于对自己 作品的快适,创作者在创造过程本身中的快适则更大,二者 有天壤之别;只有当创造过程之内的快适已经开始消减,他 才会认为自己的作品‘完成了’。” 舍勒的美学观念在很多方 面和尼采很接近。 尼采把他的美学观与其生命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美和 丑的生物学价值”一节中,他说:“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 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 尼采的观点给我们以 下几点启示: 首先,美的价值性在于它对于人的有用性、有益性。舍勒 在他的价值哲学体系中提出五种基本价值,按照由低到高的 顺序构成价值等级:等级最低的感官价值;实用价值;生命价 值;精神价值,分三类:a.从美到丑的审美价值;b.从公正到不 公正的判决价值;c. 真理认识的哲学价值。最高等级的价值 包括神圣价值和非神圣价值。舍勒划分的标准之一是价值的 持续时间,价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其二是价值给予人充实 和满足的程度,等级越高的价值越使人感到充实和满足 。美 的价值是精神价值之一,是一个只有位格才能通达并经验的 价值,面对美的事物,人在“位格感受”中被给予一种独特的 美的价值。人对美的肯定价值的偏好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感 受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用尼采的话说,美对 我们有益、有用。 其次,关于审美感受问题,尼采认为“美感”与“强力感增 长的感觉”这一种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在尼采那 里,生命力的增进和提升是一种美能被体验为“美感”的前提。 那种导致生命衰老的、颓废的、弱化生命的因素都是丑的。 “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 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 “丑陋的东西,也就是同艺术相矛盾的东西,它涣散精力、令 人贫乏、使人抑郁……丑陋的东西暗示丑陋” 。
理论新探
“只有人是美的”
——尼采美学观浅论
◎阿运锋 王 倩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德国哲学家尼采对美没有系统化的论述,也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观点以片段的形式散见 于他的哲学著作之中,这些观点一个多世纪以来像珍珠一样煜煜生辉,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以尼采“只有人是美的” 的观念为中心,略论尼采的美学观。 关键词 尼采 美感 强力意志 价值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2-285-02
苦的意义,p643. 张念东翻译的权力意志 p171,译文与此处稍有差异。“有用的”
张译为“慈善的”。 [美]曼弗雷德· S ·弗林斯著.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p23-26. 这四字原文加着重号,特加粗强调,下同。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央编译出版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美感的产生 尼采对美的看法不具有系统性,这是因为他对建构体系 的意图的根本怀疑,他说:“我对所有建立体系者充满疑虑, 并且对他们退避三舍。对于体系的意志,在正直方面是一种 匮乏。”在尼采眼中,为研究某一问题而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 体系的做法是不诚实的,是一种正直品性的匮乏。钱钟书先 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也指出,精辟的益人神智的见解 常以零星琐屑的方式存在于系统的理论之外,但回顾思想史, “那些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 在整体上都垮塌了名单是他们的一些个别简介还为后世所 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因此,“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 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 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这两段话 对我们理解尼采“片段式”的写作风格和他对美的看法颇具 启发性。 李泽厚对美感的看法为我们熟知,他从实践理性出发, 与人类历史的整体实践相联系,从整体上观照美感问题,并 探讨了美感的心理机制与审美感性的建立等问题。李泽厚 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是从“何为美”的提问开始的,他从语 源学角度分析了“美”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则美”体现 了美的存在与人的存在的相关性。“物质感性存在于人的感 性需要”,美感“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由此指出,“美的 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尼采也探讨了美感问题,他对美感的看法突出了“生命 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美感。尼采的观 点在后现代主义和艺术作品被机械复制的时代背景下,尤具 突出的审美价值性。 尼采则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审美判 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只有人是美的”,这与李泽厚《美 学四讲》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颇为相近,都将“人”这一关键 因素在美感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思考的中心。 在谈论美的问题时,人无法抽掉自身的立场。马克思? 韦伯的价值中立立场很难做到,因为在美的问题上,人是深 度卷入其中的,美的问题先在地必然要打上“人”的烙印。抛 开单纯学理意义上人“自我中心性”的价值立场不谈,就美与 人的关系而言,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在美的问题上,人构成 了美的一个必要前提,美的讨论不能排除人及主体性因素的
最后,尼采将创造之喜悦与“产妇的阵痛”相联系。他认 为一切生成和生长都以痛苦为条件,“以此而有永恒的创造 喜悦,生命意志以此永远肯定自己,也必须永远有‘产妇的阵 痛’。” 喜悦伴随痛苦在创造中降临,创造之喜悦是一种审美 状态的醉。这一酒神式的醉感因创造力而肯定了人的存在 意义。尼采对快乐、幸福与艺术的看法,强调也是它们对生 命的积极价值,如他认为“快乐出现在有权力感的地方,幸福 意味着权力和胜利意识的成功。” 至于艺术,他认为艺术“乃 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 兴奋剂。”艺术是对认识者、行为者、受苦人的拯救,“是对抗 一切要否定生命的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尼采从权力意 志出发强调一种积极的美学观,虽然只是一些零散论述,但 他将人及生命置于美学问题中心的做法,他对美的创生特质 的强调,对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视,仍引人深思。
正如尼采鲜明指出的那样,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审美对象的变化也导致了人审美趣味的 改变。美的观念历时性变化也反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审 美实践活动、审美关系及审美需要诸范畴的历时性嬗变。
二、人是美的尺度 关于美感的产生,李泽厚在分析了主观派、客观派及主 客观统一派后,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解决美感的产生 机制。他将美的本质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的 实践理论来探究美的本质,其理论范畴属于实践美学。“自 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过程产生了人的审美对象。美 源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为中介的动 力系统。自由是人的本质,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自由的 形式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实践。 尼采的美学观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其出发点 不是实践而是强力意志,即以增进生命价值的强力感作为美 的判断标准和依据。据此,尼采得出了“只有人是美的”的结 论。尼采认为世界本没有美,只因有了人,人把世界“人化” 了,所以世界上才有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是以我们自己—— “人”的标准为尺度的。“——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美感更有条 件,让我们这么说,更受限制。倘若有人试图离开人对于人 的乐趣去思考,就会立刻失去根基和立足点。‘自在之美’仅 仅是一个词,甚至不是一个概念。人在美中实现作为完善之 尺度的自身;在精选的情形中,他在美中进行自我崇拜。一个 种类非此不能单独地自我肯定。它那至深的本能,自我维护 和自我扩展的本能,在这样的精湛高雅中继续作用。人相信 世界本身充满着美,他忘记自己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 与世界……归根到底,人在事物中映照自己,他把一切反射
社,2000,张念东、凌素心译,P353.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P117,第 149 条. [美]曼弗雷德· S ·弗林斯著.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p26. 评注版尼采全集.卷 6 第 3 册,P153-154.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央编译出
12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285
理论新探
其图象的东西都看作是美的……人把世界当作是美的,难道 它恰恰由此真的得到了美化?人把世界人性化了:这就是一 切。”
“只有人是美的”,因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发的生命力在 尼采看来最能体现美的本质。卢梭在论童年之美时拿春天 作比喻,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童年的魅力,他强调了“想 象力”的作用及想象的过程,值得回味的是,正是“人把世界 人性化”、“人化”、“美化”了 。他的话可以看作是对尼采上 述思想的一个注脚。
注释: 李泽厚著.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 [德] 尼采著. 偶像的黄昏. 卫茂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p134-135,P133-134,节录. [法]卢梭著.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上册第二
卷。P202-205.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德]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二编受
影响。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过程中,美感不能排除价值性而 单独存在。美在审美主体身上引起的是肯定生命价值的积 极的、正面的、丰富的价值体验,具有满足审美主体不同层次 心理-精神需求的特质。李泽厚将之表述为悦耳悦目、悦心 悦意和悦志悦神。
从中国古人对美的看法如“羊大则美”、“里仁为美”、“五 美”、“尽善尽美”等,可以看出,美最初与人实际的生理性、感 性需要联系在一起,后来渐渐具有了伦理形式的要求,与道 德的“善”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最后则进一步泛化,一切能作 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可称之为美。
版社,2000,张念东,凌素心译 .p379.
286
12 2 0 1 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再次,美以满足对美的渴望的方式征服心灵。他用下面 这段优美的语言描述美慢慢潜入、浸润我们的心灵并逐渐完 全征服我们的过程,并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巧妙地揭示了我们 被美的事物吸引的原因。“美的慢矢。——最高贵的那种美 不是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的那种,不是发起暴风雨般的、令人 陶醉的进攻,而是慢慢渗透的那种,人们毫不在意地随身携 带着它,并在梦中又一次见到它,在它长期谦虚地潜伏在我 们心中以后,便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噙满泪水,内 心充满渴望。——在见到美的时候,我们的渴望是什么?我 们渴望自己也变美……” 审美状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丰富和赠送,一方面是寻求和渴慕。舍勒对此也有与尼采相 似的看法:“对一个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的情感体验不能被 技术性地生产。它自发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以某种独 特的存在方式吸引着我们靠近它,并激起我们对美的无限渴 望。
三、美的价值与创造 席勒认为美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他说:“我把由精 神力量、理性和想象力所参与并通过观念及其感情的快感叫 做自由的快感。”席勒认为美感是通过观念激起的。在席勒 那里,美是按他自己的人性观念来复制美,而不是创造美,他 的作品是展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只有通过美人 才能走向自由。 在尼采看来,美是一种创造,它是前所未有的。美不能 复制。对艺术家来说,只有通过创造而不是模仿和复制才能 得到美;对欣赏者来说,也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感受才能理解 到美。美感在席勒那里是一种自由的快感,在尼采那里美是 一种在创造中获得自由的快感。 舍勒区别了随心所欲的审美享受和创造美的过程,他肯 定了创造过程中的感受。在《受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随 心所欲的’审美享受并非如叔本华所以为的那样,意味着最 大的福乐。一个艺术家、一个研究者在自己完成的作品上获 得的满足,不可比拟第远远大于在荣誉上或在欣赏该作品的 外界的赞扬和称颂上可能获得的满足。可是较之于对自己 作品的快适,创作者在创造过程本身中的快适则更大,二者 有天壤之别;只有当创造过程之内的快适已经开始消减,他 才会认为自己的作品‘完成了’。” 舍勒的美学观念在很多方 面和尼采很接近。 尼采把他的美学观与其生命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美和 丑的生物学价值”一节中,他说:“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 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 尼采的观点给我们以 下几点启示: 首先,美的价值性在于它对于人的有用性、有益性。舍勒 在他的价值哲学体系中提出五种基本价值,按照由低到高的 顺序构成价值等级:等级最低的感官价值;实用价值;生命价 值;精神价值,分三类:a.从美到丑的审美价值;b.从公正到不 公正的判决价值;c. 真理认识的哲学价值。最高等级的价值 包括神圣价值和非神圣价值。舍勒划分的标准之一是价值的 持续时间,价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其二是价值给予人充实 和满足的程度,等级越高的价值越使人感到充实和满足 。美 的价值是精神价值之一,是一个只有位格才能通达并经验的 价值,面对美的事物,人在“位格感受”中被给予一种独特的 美的价值。人对美的肯定价值的偏好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感 受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用尼采的话说,美对 我们有益、有用。 其次,关于审美感受问题,尼采认为“美感”与“强力感增 长的感觉”这一种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在尼采那 里,生命力的增进和提升是一种美能被体验为“美感”的前提。 那种导致生命衰老的、颓废的、弱化生命的因素都是丑的。 “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 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 “丑陋的东西,也就是同艺术相矛盾的东西,它涣散精力、令 人贫乏、使人抑郁……丑陋的东西暗示丑陋” 。
理论新探
“只有人是美的”
——尼采美学观浅论
◎阿运锋 王 倩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德国哲学家尼采对美没有系统化的论述,也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观点以片段的形式散见 于他的哲学著作之中,这些观点一个多世纪以来像珍珠一样煜煜生辉,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以尼采“只有人是美的” 的观念为中心,略论尼采的美学观。 关键词 尼采 美感 强力意志 价值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2-285-02
苦的意义,p643. 张念东翻译的权力意志 p171,译文与此处稍有差异。“有用的”
张译为“慈善的”。 [美]曼弗雷德· S ·弗林斯著.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p23-26. 这四字原文加着重号,特加粗强调,下同。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央编译出版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美感的产生 尼采对美的看法不具有系统性,这是因为他对建构体系 的意图的根本怀疑,他说:“我对所有建立体系者充满疑虑, 并且对他们退避三舍。对于体系的意志,在正直方面是一种 匮乏。”在尼采眼中,为研究某一问题而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 体系的做法是不诚实的,是一种正直品性的匮乏。钱钟书先 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也指出,精辟的益人神智的见解 常以零星琐屑的方式存在于系统的理论之外,但回顾思想史, “那些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 在整体上都垮塌了名单是他们的一些个别简介还为后世所 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因此,“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 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 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这两段话 对我们理解尼采“片段式”的写作风格和他对美的看法颇具 启发性。 李泽厚对美感的看法为我们熟知,他从实践理性出发, 与人类历史的整体实践相联系,从整体上观照美感问题,并 探讨了美感的心理机制与审美感性的建立等问题。李泽厚 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是从“何为美”的提问开始的,他从语 源学角度分析了“美”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则美”体现 了美的存在与人的存在的相关性。“物质感性存在于人的感 性需要”,美感“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由此指出,“美的 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尼采也探讨了美感问题,他对美感的看法突出了“生命 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美感。尼采的观 点在后现代主义和艺术作品被机械复制的时代背景下,尤具 突出的审美价值性。 尼采则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审美判 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只有人是美的”,这与李泽厚《美 学四讲》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颇为相近,都将“人”这一关键 因素在美感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思考的中心。 在谈论美的问题时,人无法抽掉自身的立场。马克思? 韦伯的价值中立立场很难做到,因为在美的问题上,人是深 度卷入其中的,美的问题先在地必然要打上“人”的烙印。抛 开单纯学理意义上人“自我中心性”的价值立场不谈,就美与 人的关系而言,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在美的问题上,人构成 了美的一个必要前提,美的讨论不能排除人及主体性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