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9 2008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08
28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9-0028-03
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
翔 云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曾国藩权倾朝野,留下了显赫的丰功伟业。时人对曾国藩研究专著多达六百余部,但都偏重史学,而无人对其文学特色作系统研究。研究其非凡的文学成就,赋予他明清八大家之一的光荣称号。曾国藩开创了湘乡派,中兴并拓大了桐城文派。
关键词:曾国藩;文学研究;湘乡派;桐城派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舞台上,曾国藩(1811—1872)权倾朝野,作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要务,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烽火,使有清一代两百年间汉族士人权势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曾氏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批牍、读书录,共计一千五百万字之巨,这是研究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学极其重要的文献。
满清王朝汉族知识分子最大的权贵曾国藩,以政治家兼文学家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对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自青少年时代立志以治古文为业,由“好桐城古文”到“由姚先生启之”,最终成为桐城派代表殿军式作家,并且开创了桐城派分支流派湘乡派。他的文章在清代堪称一流,以致时人称他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在咸丰、道光、同治年间、“一时为文者,几无不出于曾氏之门”[1](P95)这说明曾国藩在文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透视学界现状,弥补研究空缺
因镇压太平天国,推行和戎外交,曾国藩被人们痛斥与不齿。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范文澜出版《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对其作了全盘否定,为解放后曾国藩研究或评价定了基调。中国从1957年反右到文革结束,二十年间政治运动迭起,在唯阶级成份论弥漫的时代氛围下,相当长的时期里,只要提到曾国藩,无不冠以“卖国贼”、“刽子手”称号。曾国藩研究基本是个禁地,少有学者去触动这块禁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的展开,人们固有的观念很快被解放出来,逐渐有学者重新审视曾国藩,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曾国藩研究日益活跃。最先主张采取分析态度,既反对全盘否定,也不同意全部肯定的,是冬青在1983年《山西师大学报》第1期发表的《曾国藩的一生》;接着邓云生1988年在《求索》第1期发表《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辨》;许山河1989年在《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曾国藩是爱国者》;沈嘉荣1990年在《史学月刊》发表《曾国藩“卖国罪案”新探》。至今有关曾国藩评价依然是争论的热点,王俯民的专著《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于200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有学者在曾国藩研究领域把研究视野从史学开始向文学过渡。姜锋1989年在《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略论曾国藩其人》表明自己的三个观点:其一,曾国藩“镇压太天平国无可原宥”;其二,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功过参半”;其三,应当肯定曾国藩的文学地位,不能“以人废言”,这是因为曾国藩在古文、诗词、文学评论方面,都下过功夫,“在晚清文坛上有一定声誉和地位”。
1995年11月18日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双峰县(原湘乡县)永丰镇举行,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包括台湾)的专家学者及韩国的专家100余人出席这次盛会,并向大会提交150余篇学术论文,50余篇在大会上宣读,主要就七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外交;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为何不取清而代之;曾国藩的整体评价等。由此可见,学者们基本上从历史学角度去评判曾国藩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其中有少数文章就曾氏文学思想和作品作了初步的探讨,如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论曾国藩的学术观审美观及其与桐城派的关系》,龙建春《曾国藩诗论发微》等。不足之处,重文学理论而轻文学实践,对曾国藩古文研究,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评估,对湘乡派,对宋诗派运动的探讨,尚付阙如,需要学人进行开创性研究。
收稿日期:2008-04-14
DOI:10.15907/ki.23-1450.2008.09.010
在图书市场上,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多达六七百部之多,有力昭示着“曾国藩热”已成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其传记作品最多,主要着眼于史学考察。唐陵《中兴名臣曾国藩》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时代与影响、人才与政绩、洋务与外交、理学与经世、伦理与家教去作文章。朱东安《曾国藩传》200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按年代顺序写作:跻身大曹(1811—1852)、创建湘军(1853—1854)、坐困江西(1854—1857)、决战安庆(1858—1861)、攻陷天京(1862—1864)、剿捻失败(1865—1867)、忧郁而死(1868—1872)。萧一山《曾国藩传》主要从横断面:治礼、为学、议政、练军去构架专著。此外,还有王安定《曾国藩传》,重庆出版社,1989年;何贻让《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43年;刘学慧《曾国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等。
曾国藩家书研究可谓高潮迭起,蔚为壮观,出版市场随处可见。1986年岳麓书社《曾国藩教子书:读书·作文·做人》;1990年钟叔河《曾国藩与弟书: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曾光炎《曾国藩嘉言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史林、仲红《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岳麓书社连出二部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曾氏三代家书》。此类书面向社会大众,可视为通俗读物,主要着眼于一代权贵成功教子的角度,作为人们家庭教育的借鉴,无一本书从文学角度去考察。
曾国藩幕府研究也常有著作问世。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姜穆《曾国藩的幕僚群》,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史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刘建强《晚清四大幕府丛书——曾国藩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幕府研究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去演绎中国近代历史风云,没有涉及曾国藩文学研究。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谈曾国藩的专著也有一些,如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欧阳斌《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等。
有关曾国藩的各类出版物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可检索出数百种。但多是通俗或媚俗的读物,如《曾国藩厚黑学》、《曾国藩权谋人生》、《曾国藩反败手腕》、《曾国藩治人攻心之道》、《曾国藩人生变术》等等。其中有些纯粹是迎合市场需要,连作者真名都不敢署。这是对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的歪曲化、庸俗化甚至是滑稽化。曾国藩的著作在古籍中是畅销书,受众面极广,因此确实需要一批严肃的学术成果,客观真实地研究和评析曾国藩思想,这对准确理解曾国藩,不无积极意义。
从1981年起,桐城派研究逐渐受到学人重视,漆绪邦、王凯符选注的《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镇远的《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方奇的《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杨怀志,江小角的《桐城派名家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周中明的《桐城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杨怀志,潘忠荣的《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领袖人物,以上桐城派研究专著理所当然地论及了曾氏文学方面的学术问题。众所周知,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前后历时二百余年,作家有一千二百多人,曾氏作为其中的一员,历时不过四十年,故而桐城派研究的专著只是极少部分篇幅论及曾国藩文学,缺乏系统、全面、整体的研究,需要学者更深入地研讨。
从以上曾国藩研究状况我们得知,偏重史学研究,有关曾氏评价已达到顶峰,呈现研究的高原地带,短时期内学人难以有新的突破。迄今为止,在六七百部书籍中,尚无《曾国藩文学研究》专著,无人对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发掘与探讨,笔者该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曾国藩研究空缺之处。
二、研究文学成就,改变传统观念
在世人的眼中,曾国藩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少有人认可曾氏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坛领袖人物。这是一种偏见,从六七百部有关曾氏的书籍内容中可以印证这一点。
美国纽约《北美日报》发表长篇社论说:“出版一套《曾国藩全集》看似小事,实际上它是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区的标志,也表明中国的文艺政策确定比过去大为开放了。因为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想象之事,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2](P7月1日版)千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可以突现曾国藩杰出的文学与政治才干。
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家书《谕纪泽纪鸿》中,曾国藩说:“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戌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贪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3](P662)曾国藩军政要务之余,潜心“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单单曾氏诗文集达四十八万字之多,故而在他仙逝前后,其文学成就颇受世人注目。
早在民国时期,徐一士在《国闻周报》第33期发表《曾胡谈荟》中认为:“国藩文章诚有绝诣,不仅为有清一代之大文学家,亦千古有数之大文学家也。”胡适《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一文中,认为曾国藩是“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文自成在《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发表《曾国藩诗初探》认为:“曾国藩是一位诗学家”。万陆在《江淮论坛》发表《曾国藩与湘乡派》,认为曾国藩是“文学家”。赖力行在《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上发表《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一文中,宣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