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的中世纪。
西欧的文化特色是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
至于东欧与西亚一带,除了屹立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土耳其人也先后崛起,对东西文化交流颇有贡献(搭配图册页11)。
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逐渐发展,城市陆续出现,带动了近代欧洲的兴起。
我在本章将学到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经过。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527年
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即位
7世纪
伊斯兰教兴起
800年
查理曼被教宗加冕
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1348年
欧洲爆发黑死病
1096年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
1054年
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110
3-1民族大迁徙与秩序重建
匈奴人在东汉时被中国打败后,辗转向欧洲迁徙。
公元4世纪后期起,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被迫大举南迁到罗马帝国境内,导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的中世纪。
日耳曼民族南迁后,在原来罗马帝国的西部一带,分别建立了法兰克、东哥德、西哥德及汪达尔等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在不列颠地区(今英国)建立许多小王国(图2-3-1)。
▼图2-3-1日耳曼民族迁徙与建国图随堂练习
1.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
南、北两部。
请问:辗
转向欧洲迁徙的匈奴
人,是属于南匈奴还是
北匈奴?请勾选。
□南匈奴□北匈奴
2. 下表为“日耳曼民族所
建的王国”,请你根据
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
入空格中。
选项:
甲、北非乙、西欧
丙、不列颠地区
丁、伊比利半岛
戊、意大利半岛
日耳曼民族建国建国所在地法兰克人法兰克王国()东哥德人东哥德王国()西哥德人西哥德王国()汪达尔人汪达尔王国()盎格鲁
撒克逊人
多个
小国并立
()
111
112
小帮手 教宗
基督教教会的最高领导者是罗马主教,后来被尊称为教宗(有时也称为教皇)。
法蘭克王國
查理曼帝國
東法蘭克王國
(今德國一帶)
中法蘭克王國
西法蘭克王國
(今法國一帶)
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西王國
☐ 图2-3-2 查理曼大帝与法兰克王国政权演变示意图
在这些王国中,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最强。
法兰克的国王查理曼统治期间,是法兰克王国的全盛时期。
公元800年,查理曼由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他所建立的帝国等于在名义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又称“查理曼帝国”(图2-3-2)。
查理曼在位期间,致力推广基督教、使用拉丁文,使中世纪西欧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基督教文化共同体。
查理曼死后,帝国不久便分裂为三部分(图2-3-3)。
公元10 世纪时,东法兰克国王鄂图一世(936~973A.D. 在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被教宗加冕为帝。
他所建立的帝国,后来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虽有帝国之名,实际上帝国内部呈现分裂状态,小国林立,皇帝并无实权。
☐ 图2-3-3 查理曼帝国疆域及其分裂图
3-2 西欧的封建社会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等特色,分述如下:一封建制度
罗马帝国末年,战乱频仍,人民为了自保而寻求地方势力的保护,形成地方分权的格局。
加上日耳曼民族入侵后,带来部落酋长分封土地取得部属效忠的习惯,发展出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是中世纪西欧地区主要的政治型态(图2-3-4)。
封建制度是一种根据契约而形成的主从关系,领主将土地分封给附庸,并保护附庸的安全;附庸则必须效忠领主,并负有为领主出征、捐献等义务。
不论领主或附庸都是贵族。
由于附庸只效忠
领主,因此封建制度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
二庄园经济
在封建制度下,西欧各地出现领主管辖的“庄园”(图2-3-5)。
农业是庄园内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经济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几乎停顿。
农民为贵族耕种,没有迁徙自由,形同农奴,他们须向贵族纳税、服劳役,贵族则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图2-3-4封建制度示意图
♦ 2-3-5中世纪庄园想象图/庄园主要由城
堡、教堂、村庄、农田
等组成,并发展出“三
田制”,分为春耕地、
秋耕地与休耕地轮流
耕作。
中世纪欧洲庄园生活里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呢?
113
图2-3-6教士抄书的情景
▼图2-3-7中世纪欧洲的教堂三骑士文化
骑士通常是贵族阶层,自幼接受骑马和战斗训练,成为作战的主力,同时注重忠诚、勇敢与侠义精神,常是文学作品中歌颂的对象。
四基督教信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教会担负起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并努力向外传教,使日耳曼人纷纷改信基督教。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是人们信仰的中心,大部分人出生时的受洗礼、婚礼和丧礼,都是由教会所主持,日常生活作息也多与教会密切相关。
而教士除了传教外,也抄写古籍,对保存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图2-3-6)。
此外,教会所附设的学校,也成为中世纪重要的教育机构。
而教堂建筑也表现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图2-3-7)。
不过,教会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颇具影响力,加上信徒人数日益增多,各国君主为了与教会争夺领导权,双方时常发生争执,因而常有“政教冲突”的情况发生。
罗马式:圆顶、厚墙哥德式:尖塔
圆顶建筑显得雄浑而庄重尖塔象征信徒的祷告能直达天听
114
随堂练习
下列四幅绘画,分别是中世纪西欧的四种社会情况。
请根据图片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入图片右上方的圆框中。
选项:甲、封建制度乙、庄园经济丙、骑士文化丁、基督教信仰
农夫:「在这里,所有吃的、用的,都由我们提供」。
民众:「教堂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生、老、病、死,教堂的人都会提供协助」。
附庸:「我向领主行礼,表示臣服。
此后我将效忠领主,而他则保护我的安全」。
骑士:「我们藉由这样的竞技比赛,训练
战斗技能,以保持战斗素质」。
115
☐图2-3-9 圣索菲亚大教堂/鄂图曼土耳其人消灭拜占庭帝国后,在教堂周围加上四座尖塔,改为清真寺。
3-3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局势混乱,东罗马帝国则仍维持中央集权、工商业发达,双方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明显。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所以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图2-3-8)。
一政治
拜占庭帝国皇帝中,成就最大的是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大帝(527~565A.D.在位)。
他对外致力收复失土;内政方面,聘请专家整理罗马法律,制订查士丁尼法典,成为后世西方法律的重要模板。
他在君士坦丁堡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特殊的圆顶造型以及内部绚丽的镶嵌壁画,呈现出典雅庄严的风格(图2-3-9)。
查士丁尼大帝死后,拜占庭帝国屡遭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外族侵扰,但仍屹立不摇,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鄂图曼土耳其人所消灭。
☐图2-3-8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疆域图
116
二宗教
拜占庭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实施“政教合一”,皇帝除政务外,也可以掌管宗教事务,与西欧政教分离的情形不同。
后来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教会和罗马教会互相争夺基督教世界的领导权,双方关系日渐恶化。
公元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即日后的天主教)与希腊正教(即日后的东正教),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图2-3-10)。
三文化成就
由于拜占庭帝国抵挡亚洲伊斯兰势力的入侵,成为西欧的屏障,同时也因保存许多希腊、罗马古典文献,对日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拜占庭帝国的希腊文、希腊正教信仰也传入东欧、俄罗斯等地,对当地的斯拉夫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堂练习
下表为“西欧与拜占庭
帝国的比较”,请在空格中
填入正确答案。
项
目
西欧拜占庭帝国政
治
封建制度中央集权经
济
()
工商业
发达
宗
教
罗马公教
政教分离
()
政教合一文
字
()希腊文
文
化
融合罗马、
基督教与日
耳曼文化
融合罗马、
基督教与希
腊文化
图2-3-10公元11世纪,欧洲罗马公教与希腊正教分布图
117
☐图2-3-11沙特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清真寺为伊斯兰教的礼拜堂。
☐图2-3-13绿洲中的阿拉伯骆驼商队
▼图2-3-12阿拉伯帝国疆域图3-4伊斯兰世界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570~632A.D.)在阿拉伯半岛上积极宣扬一种新宗教,称为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真神阿拉,其经典为“古兰经”,教徒称为“穆斯林”(图2-3-11)。
一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阿拉伯人四处征伐,至公元8世纪时,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图2-3-12)。
伊斯兰教也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传播,形成一个广大的伊斯兰世界。
小帮手
伊斯兰教、古兰经与穆斯林
“伊斯兰”(Islam)的原意是“归顺、服从”。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称为“回教”。
“古兰”(Quran)的原意是“诵读”。
透过古兰经的诵读,使阿拉伯语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通用语。
“穆斯林”(Muslim)的原意则是“归顺阿拉的人”。
118
二阿拉伯人的商业与文化
阿拉伯社会工商业发达,巴格达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可从名著天方夜谭了解当时城市与商业的盛况。
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中世纪,曾将中国的造纸术与指南针、印度的数字符号、穆斯林使用的支票与股份公司等商业制度传播到各地(图2-3-13)。
阿拉伯人很注重学术与教育,将不少古希腊、罗马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
这些译作后来传回欧洲,有助于日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三土耳其人的崛起
继阿拉伯人之后,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土耳其人与鄂图曼土耳其人先后崛起。
公元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控制西亚地区,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外患。
公元13世纪末,鄂图曼土耳其人崛起后,扩张迅速,于1453年消灭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垄断东西方的贸易(图2-3-14~15)。
随堂练习
下列为“史上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统整表”,请在空格中填入正确答案。
帝国起源地()
帝国
伊朗高原亚历山大
帝国
希腊北部()
帝国
意大利半岛拜占庭帝国东罗马辖区阿拉伯帝国()鄂图曼
土耳其帝国
小亚细亚
☐图2-3-14鄂图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
后,被改名为伊斯坦
堡,并成为鄂图曼土耳
其帝国首都。
♦图2-3-15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全盛时期疆域
图
119
☐图2-3-17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路线图
☐图2-3-18十字军战士/战士的衣服、旗帜等皆画有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标记,因此称为十字军。
3-5东西文化交流
中世纪后期,受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的影响,欧亚间的商旅往来、传教士活动等逐渐频繁,加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图2-3-16),进而带动欧洲商业的复甦与城市的兴起,改变欧洲社会经济的面貌。
一十字军东征(1096~1291A.D.)
公元11世纪,因塞尔柱土耳其人阻挠基督徒赴耶路撒冷朝圣,罗马教宗号召基督徒组成十字军多次东征,希望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但最后并未成功(图2-3-17~18)。
十字军东征历时约两百年,其军事成就虽然不大,却有助于东西贸易的发展与文化交流。
二蒙古西征(1218~1260A.D.)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行的三次西征,也有助于欧亚交通的顺畅,使彼此的交流更加频繁。
当时中国文物以及火药技术,随着蒙古西征辗转传入西方,同时西方各国使节、教士及商人等也相继东来,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图2-3-16欧亚交通图
120
3-6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中世纪后期,欧洲因为农业技术的改良,粮食供应充足,人口增加,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十字军东征后,东西贸易日渐兴盛,当时欧洲著名城市大都形成于地中海沿岸,例如:意大利半岛上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城市里形成一批以经营工商业为主的市民阶级。
他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时常提出改革的要求。
因此,市民阶级逐渐成为推动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里从事相同行业的人通常会成立“行会”(Guild,类似今日的同业公会),订定严格的行规,垄断该种行业。
而由老师或学生所组成的行会,乃是西方大学制度的起源(图2-3-19)。
然而,东西交流的频繁也促成疾病的传播。
公元14世纪中期,欧洲爆发黑死病,造成人口锐减与人心恐慌,重挫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图2-3-20)。
▼图2-3-20黑死病/图中骷髅代表死亡,象征黑死病的肆虐。
小帮手
市民阶级
随着贸易兴盛,城市里
的工商业者人数日增,逐
渐形成一个新兴阶级,他
们的社会地位虽比不上贵
族与教士,但高于农民,
更懂得向城市领主争取权益,因而获得特许权利。
黑死病
黑死病就是鼠疫,一般认为可能是蒙古西征或商旅往来时辗转传播到西方。
图2-3-19意大利波隆那大学的课堂情景/
波隆那大学是由学生
行会演变而来。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