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分析
专业: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学号:5
姓名:
xx
指导老师:
xx
2010.3.31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特征
由于当时受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搞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当时我们的文艺方针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政治风云的变化就不可能不影响到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十七年xx 电影的发展特点是:
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有人概括四起四落,在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 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 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60 年代初期的发展尚未达到高潮,很快就由于政治原因而夭折了。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同志所说:
“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革命的艺术家们以真诚饱满的热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他们是在些人而不是写政策,不
是写战略站术。编,演,导及全体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因此,拍出的影片才能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一点是以后任何时期的影片,无法比拟的。
比如,“四人帮”时期,虽然电影技术比解放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重拍的彩色片《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都远远不如解放初期拍摄的同一题材的黑白片。
其次,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如《中华儿女》,很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场景的转换很自由,影片虽然有简单幼稚的地方,但很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谈到艺术特点时,我们不可忽视这一时期私营厂生产的影片,他们保持了40 年代后期各影视公司的艺术传统,拍出了不少既为工农服务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的电影作品,像昆仑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我们夫妇之间》,文化影业公司拍摄的《我这一辈子》《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而《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更成为名片,永葆艺术魅力。
1956 年前后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带来了不同于之前和之后的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大胆突破。想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艺术上大胆突破,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1959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之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
1. 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
这个时期最长工的影片多是历史题材。在纪念见过十周年的时候,为了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肯定成绩,鼓舞士气,这批影片大多是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就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也多是正面歌颂为主的。
2. 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全国大跃进的形式下,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革命
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 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编,导,演,摄,录,美等整个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因此,才能保证影片的高质量。
影片的风格样式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艺术个性的体现。在“十七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风格样式比较单一,但“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也没有停止过探索,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通过这些不同的风格样式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追求。
这类影片的基本特点是:
影片的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们的革命斗争生活,不是一般的情节剧的儿女情长过爱情故事,多是些反抗、写觉醒、写革命,通过影片的情节、人物和电影语言,直接抒发创作者的革命情怀,或抒情或激情,影片潜移默化地以情动人,对观众产生认识、教育或审美作用。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用“杂取”或“原型”的方法塑造英雄人物,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揭示主题思想,打倒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
革命的抒情正剧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舒适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影片的叙事性、戏剧性和抒情性比较完美的融为一体,艺术家的革命思想和饱满激情,通过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影片的电影语言体现出来。
革命抒情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发展到相当完整和成熟的阶段并不
是偶然的,是时代的要求使然。建立在矛盾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戏剧式电影,正适宜正面表现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的题材,这种影片样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除革命的抒情正剧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十七年”的定影艺术家们在其他风格样式方面的追求和探索。
喜剧样式的发展:
喜剧样式在“十七年”经历了一个坎坷而曲折的道路。1955年到1958年是喜
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等以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段,讽刺国家干部身上残存的官僚主义作风,讽刺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诸如,不愿赡养老人,爱吹牛,不拘小节等。但由于讽刺喜剧的分寸很难把握,一旦过头,就会变成悲剧。
散文式电影:
在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散文式电影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代表性作品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类影片实际上市集成和发展了《神女》《小城之春》等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的传统,影片的创作者们更多的接受了我国古典审美情趣如《林家铺子》重场面和细节而不追求壁垒分明的戏剧冲突,开头和结尾含蓄而富有韵律。
史诗式电影探索,就题材而言,十七年大部分影片都是人民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但作为一种风格样式的史诗式电影,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放初期,电影指导委员会曾片面的要求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这种史诗样式的影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到具体艺术技巧的构思和表现等各个方面,都自然会采取一系列独特的方式,我们不能按照一般的情节片或文艺片的标准对它进行要求。在这类影片中,往往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不一定能把主要精力用于从不同侧面对人物性格进行细腻刻画,或表现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同时,由于影片所表现的生活面非常宽,把这种广阔、纷纭的生活集中、浓缩在一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往往不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也难于影片的那种全景式的宏观视野和带记录性的风格相协调。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并不是《南征北战》一部
影片遇到的问题,而是史诗样式的影片相当普遍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史诗式影片的一个特点。
惊险样式的影片在十七年也很有发展,在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斗争,我公安人员在人民政权下,对潜伏或潜入的特务进行斗争,敌特常常以合法的身份作为掩护,如《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
回顾“十七年”中国电影,虽然经历了曲折、艰难的道路,但成绩是显著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创作队伍主要是由白区来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这两部分人员组成。两部分力量结合,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很快适应了新时代、新的生活,在全国解放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一批表现工农兵、风格质朴、充满时代气息的电影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