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刘涛

长安大学城市规划系4102090102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年轻的一员。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以此为契机地理学家开始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西方城市地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解放前城市地理学尚属空白,解放后城市地理学开始产生并发展,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受到重视和普遍开展也带来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发展阶段

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1920年以前)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因此这一时期可视为城市地理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了第一部城市地理通论性著作《城市地理观察》,1911年法国的布兰查德发表了城市实地研究的论著。这一时期,强调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城市的起源,把城市看成是对它外部环境的适应物,例如泰勒把城市看成好像正在进化中的生物。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例如《格勒诺布尔》一书认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其位置的自然条件的函数”。研究城市的内部时,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材料的种类等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称作“环境要素”,因为它们改变了城市所在地的景观。(二)初创时期(1920~1950年)

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一些学者对待城市就好像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待物一样,使用了很多从生态学借鉴过来的术语,对人口的地域分布过程和机构设置、调整过程很感兴趣。因而他们研究的方向被称为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围绕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形成了“古典芝加哥生态学派”。1923年社会学家帕克、沃思和伯吉斯从社会、生态两个方面对城市的“自然属性”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构成了一个环境,称为社区。人类在这个环境中通过共生关系生活在一起,又围绕着有限的资源展开竞争既依存又竞争,使得社区具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天然趋向,城市就是一种暂处平衡的生态秩序。1925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同心圆模式,1936年霍伊特(Homer Hoyt)提出了扇型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

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热衷于划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和城市的吸引范围。克里斯塔勒创立了中心地学说, 克氏于1933 年发表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首先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三)空间分析时期(1950~1970年)

20世纪50年代初,空间经济学和区位论的引进形成了人文地理学新的基本理论,由于区位理论建立在基本假设(均质平原、经济人等)之上,使当时的大多数地理学家盛行新理论的验证工作。

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形成完整的研究领域: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形成城市地理学的特色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这一时期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城市化的研究

[法]戈德曼(1957) 提出的巨大城市带这一概念,对后来城市化和北美区域地理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中心地的研究

布拉什(1953年) 的“威斯康辛西南部中心地的体系”一文,是美国最早引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体系的研究论文。贝利和加里森(1958)共同发表了两篇有关中心地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等概念,并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后,对中心地学说的研究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界最流行的研究课题之一,并且把中心地理论运用到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之中。

(3)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1950年代起,城市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城市成长的经济基础,并试图分析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导致城市人口增加的机制。阿力山大(1954)提出城市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基础活动和非基础活动两个部分。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基础理论。

(4)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的研究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习惯于对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当代城市地理学家则希望了解空间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瑞典] 海格斯特兰德(Hägerstrand,T. ,1952)首先开始进行扩散过程的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注重新事物(指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等)扩散过程的研究,这种扩散其实是城市间相互作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5)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研究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被认为是分析城市系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式可分为五大类:即统计模式、等级模式、随机模式、半经济模式、其它模式。

(6)因子分析的研究

因子分析首先被用于城市分类的研究,其第二个领域是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分析。贝尔(1955) 在对旧金山的地域结构研究中,最早使用因子分析法,开创了

“因子生态”的研究。

(四)创新探索时期(1970以来)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西欧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寻找新的解释,城市地理学也受其影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新的理论。这一时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随着数量革命的热潮逐渐减低和数量革命所带来的问题逐一显露,伴随数量革命而出现的空间派受到挑战,以及受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全球性趋势更加明显,促使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理论趋势,兴起新城主义,产生了所谓的“洛杉矶学派”。城市地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呈现多元化态势。城市内部空间、城市地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迅速增加,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49年以前)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许多人提出向西方学习,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受欧美的影响最为深刻。一方面中国派遣许多留学生扑欧美留学,包括学习地理;一方面不少外国地理学家到中国考察和讲学。通过这两个途径,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

1909年张相文等仿西欧的先例创立“中国地学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地质学和地理学的萌芽。20世纪许多留学生回国,他们给祖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深造提供重大的贡献。1921年起,他们建立了地学系,1934年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