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养殖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放养殖:单位水体上投入较少人、物力,只放养不施肥,不投饵,鱼类依靠水体中天然饵料生长,管理水平很低,单位面积鱼产量较低。
集约养殖(精养):单位水体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施肥投饵,经营管理周密严格,单位面积产量较高高度集约养殖(工厂化):指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
厂化养鱼等,对养殖的环境条件除网箱养鱼外都进行人工控制,以适应鱼类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实行高密度、强化投饵饲养,因而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很高半集约养殖
(精养)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搭人工饲料四种外部形态:一是纺锤形(梭形),头尾尖细,中段膨厚,横切面椭圆形,似梭子。
大多数鱼类都
是这一种类型,如草鱼、青鱼]鲤鱼等,这种体形在水中游泳时阻力小,速度快。
二是侧扁形,左右侧扁,背腹高。
通常侧扁体形的鱼,背鳍和臀鳍较发达,以保持
身体的平衡,如团头鲂、鳊鱼等这类鱼行动较缓慢,生活在水的中下层。
三是圆筒形,身体延长,横切面近似圆形。
如鳗鲡、黄鳝等,这类鱼行动缓慢,营底栖或穴
居生活。
四是扁平形,背腹轴很短,左右轴很长,头尾轴也较短,横切面呈扁平。
这类鱼多见于海洋,营底栖生活,行动迟钝体长:鱼的吻端到尾鳍基底的长度。
体
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度。
洄游一些鱼类的主动的、定向的、往往是集群的具有“种”的特点的运动;洄游还是周期性的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
轮捕轮放: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
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经济效益
和单位面积鱼产量。
简答
鱼类食性或上涨特点:鱼类食性:鱼类所摄食饲料的性质,包括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滤食性。
(一)阶段性1、开口阶段: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等小型浮游动物。
饵料大小决定于仔鱼的口径。
仔稚鱼
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2、稚幼鱼阶段:仔鱼期食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
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
草鱼可以吞食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
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
除了摄食、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鱼期基本接
近。
3、成鱼阶段:食性彻底分化阶段,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
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规律: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食性变化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
摄食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程。
养殖鱼类选择:生产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四大家鱼);群体产量高(罗非鱼);能耐密养(鲤鱼);食物链短(鲢鱼、鳙鱼);环境适应力强(耐低氧,宽盐度,宽
温度,抗病害);食品价值高(肉蛋白含量高,味道好,可食部分多);苗种与饲料易解决;鳗鱼(苗种难解决),鳜鱼(开口料难解决)。
水温变化特点、常规控制:鱼池水温变化的特点:鱼池水温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季节和昼夜的差异;鱼池水温和气温变化不尽相同,鱼池水温变化的幅度
比气温小得多。
一日间,下午2—3时水温最高,比气温、地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
早上日出前水温最低;水温年变化幅度也比气温小。
不过池塘水体小,
常常和气温相差不大,而水体大的湖泊、水库的水温,比气温的变化幅度小得多;
上下变化:表层(80-100公分)气温影响大(昼夜);底层地温影响大(季节)。
池水温度的控制:对于水体较小的池塘,水温的调节和控制只能局部办到。
主要的从
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调节水深;二、遮阳植物;三、换水
溶解氧来源、消耗、常规控制:池水中的溶氧,是鱼池生态最重要的水质指标,是鱼类呼吸所必需,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同时溶氧的变化,对池中其他水生生
物的生长繁殖、有机质的分解影响很大,还影响到鱼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传递。
池水中氧气的来源:1、主要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80以上。
2、空气溶解。
20以下 %。
3、换水。
10以下 %
池中氧消耗:1、有机物分解。
40左右%。
2、水中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
40左右%。
3、鱼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20左右%
鱼池溶氧的控制:首先在修鱼池时不能过小,鱼池受风面扩大;二是池中和池旁不应有阻挡通风和遮蔽阳光的高等水生植物和高大的树木等,使鱼池有交好的通风和
光照条件;三是鱼池也不能过深,防止下层缺氧,对于老鱼池应有计划地清除淤泥;四是施肥投喂要合理。
不使池水被古的有机质晤谈,以致在天热时造成缺氧和泛
塘;五是当池水含氧过低时,及时加注新鲜水,或是开动增氧机等改善溶氧条件
鱼池生物:养殖的鱼虾等之外、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微生物
鱼池中高等水生植物,有芦苇等挺水植物,荇菜等浮叶植物,浮萍等漂浮植物,苴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等等。
它们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蔽阳光防碍
通风,影响天然饵料的繁殖,影响水温和溶氧状况。
因此养鱼池中不允许此类植物繁殖,应予清除。
但在潮泊、水库等大水体中,这类水草是草食性鱼类的饵料,又
是定居型的鱼类的繁殖产卵场所。
池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还有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软体动物的螺、蚌等。
鱼类的自然食物
在鱼池中主要附生于底泥表面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
大型的丝状绿藻也附生在池底。
清除或抑制:放养腐质食性; PH值偏碱;杀灭
水中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
微生物对饲养鱼类也有有害的一面。
有些种类在缺氧条件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的有
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会引起鱼病,造成鱼类死亡。
提高溶氧量、中和酸性,防止池水被有机物过度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发生的有
效措施。
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Array要食料,在天然食料中它们与池塘鱼产量的关系最为
密切.鱼池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有金藻、黄藻、硅藻、
甲藻、裸藻、绿藻、蓝藻等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轮
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催产剂:催产激素种类:1、脑垂体(PG); 2、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HCG);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4、高效催产合剂 5、A、B型混合催产剂
催产剂注射方法:注射催产剂时,一人拿稳鱼夹,使
鱼侧卧并露出注射部位,另一人进行注射。
注射针头
一般以7号为宜,注射器可用5m1或l0ml钢筒。
1、
体腔注射:即在胸鳍基部注射,注射时把亲鱼上半部
托出水面,在胸鳍基部无鳞的凹入部,将针头朝向前
方与体轴成45-60度角度刺人,刺入鱼体的深度为
1.5-
2.0cm,(针头插人不宜过深,防止刺伤鱼的心脏)
顺着鳞片向前刺人肌肉1-2cm深处进行注射。
鱼性腺常熟特征:一看二摸三挤:成熟度好的雌鱼腹部膨大,轮廊明显,生殖孔松驰,腹部松弛而富弹性;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散开,即为成熟度好的雄
鱼。
四挖:采用挖卵观察,可更准确地判断亲鱼成熟的程度。
将挖卵器轻轻插入亲鱼生殖孔,然后偏向左侧或右侧旋转几圈抽出,便可得到少量卵粒。
若挖卵器在靠
近生殖孔就能得到卵粒,且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光泽好、易分散,大多数卵核已极化或偏位,则表明雌亲鱼性腺发育进入最佳催产期。
若亲鱼后腹部小而硬,卵巢
轮廓不明显,生殖孔不红润,卵粒不易挖出,且大小不整齐,不易分散,则表明性腺成熟度不够。
反之,若亲鱼腹部过于松软,无弹性,卵粒扁塌或呈糊状,则表明
亲鱼性腺已退化。
这里需说明的是青鱼雌鱼往往腹部膨大不明显,只要略感膨大,有柔软感即可。
还要注意检查草亲鱼时,需停食2~3天,以免过食后形成假象。
影响孵化因素:1、温度:25左右较好;2、盐度:15时完全不孵化,35时较高;3、溶氧与流水:8mg/L最好;4、光线:鱼类胚胎发育对光的反应具有遗传因素。
因此,光线对不同生态类群的鱼类胚胎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鲟鱼卵在有光线条件比在黑暗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平均要快18~26小时。
而且在有光线下发育孵化出
的仔鱼个体长,重量大。
比目鱼卵的发育需要有光的条件,在阴暗处卵的发育比有光线时满一天到两天。
但是,直射的光线对于产卵于石砾中的鲑鳟鱼的胚胎发育是
不利的,引起胚胎畸形率的增加。
一般地说,浮性卵发育所需的光照强度比沉性卵、尤其是比埋在砂下的卵要强一些。
因此,我国几种家鱼卵在自然光照下胚胎发育
十分良好,若将卵置于黑暗环境中,胚胎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只有15%左右孵化出,且畸形率高,出膜的仔鱼不久即相比相继死亡; 5、混浊度:在海水含泥沙量大
于100×10-6时,真鲷受精卵的孵化率显著下降;6、敌害生物:鱼卵对抵抗敌害生物能力极低,海水有桡足类、原生动物、细菌等都能侵袭受精卵的孵化,其中尤其
细菌在水温18~24℃时,更适合其繁殖,对孵化影响较大,要采取措施预防。
因此,孵化时的海水要经过沙过滤,用具及孵化池要用药物严格消毒。
鱼苗培育方法: 1、有机肥料+豆浆:1~5天:豆浆,1天3次。
先将黄豆(1Kg/666.7m2,每次)用水泡透,然后边磨边加水,使1千克黄豆磨成约20升豆浆,豆
浆磨成后要立即投喂(现磨现喂),泼洒要均匀。
此时投喂豆浆,一部分是供鱼苗摄食,一部分是培养浮游动物(轮虫等)。
6~10天:豆浆(5~6Kg黄豆/666.7m2)+
有机肥(100~150Kg/666.7m2)。
豆浆每天分上、下午2次泼喂;池水较瘦时,要在晴天上午追施有机肥1次,培育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
11~15天:每
天投喂豆饼糊、酒糟(1.5~2Kg/666.7m2)等精料或是配合饲料,防止饥饿导致的“跑马病”。
若养殖鲢、鳙鱼,还应追施有机肥1次(100~150Kg/666.7m2),可以
适当开动增氧机。
16~20天:每天投喂干豆饼 2.5~3Kg/666.7m2,泡软磨细呈糊状投喂。
此时鱼苗已长至3cm左右,达到夏花规格,为准备出苗或分池,要拉网锻
炼。
2、施肥培育法(主要针对鲢、鳙鱼苗):基肥:畜粪200~300 Kg/666.7m2或人粪50~100 Kg/666.7m2或大草250~400 Kg/666.7m2。
追肥:鱼苗下塘后3~4天后开始,每天施追肥20~40 Kg/666.7m2;若发现生长缓慢,也可在后期增投部分精饲料。
3、草浆培育法:用高速打浆机将旱莲子草、风眼莲、水浮莲等打成草浆,既可以喂鱼,又能培育浮游生物。
每日上、下午各全池泼洒一次,日投量50~75 Kg/666.7m2,培育1万尾夏花鱼种需青草125~200千克。
用旱莲子草打浆时需加2%~5%的食盐,放置一昼夜方可投喂。
还需搭配些精料。
拉网锻炼:1、锻炼目的:增强鱼苗抗应激(密度、操作、低氧)能力;促进粘液和粪便的排泄,有利于保持水质清新,提高运输成活率;去除敌害生物、统计数量,为出苗、分池稀养做准备。
2、工具:网、
谷池、鱼筛、白瓷盘、气石、气泵。
3、锻
炼方法:晴天上午拉网,动作轻、防贴网,
初次收网不宜过紧;隔天拉网。
(1)吊箱(网)
(2)过筛、鱼苗计数(3)出苗、运输
夏花质量鉴定:
高产鱼池条件:①面积适中,一般养鱼水面
以10亩左右为佳。
②水较深,一般在2.5m
左右。
③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注排水方便。
④池形整齐,堤埂较高较宽,大水不淹,天
旱不漏,旱涝保收。
此外池底最好呈“龟背型”或“倾斜型”,池塘饲养管理方便,并有一定的青饲料种植面积。
如鱼池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改造。
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要求,采取:小池改大池;浅池改深池;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狭埂改宽埂。
混养优点:混养是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栖息习性、食性、生活习性等),充分运用它们相互有利的一面,尽可能地限制和缩小它们有矛盾的一面,让不同种类和同种异龄鱼类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生长,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第一,合理和充分利用饵料。
在投草类后,草鱼将草类切割,其粪便转化成腐屑食物链,可供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多次反复利用,大大提高了草类的利用率。
在投喂人工精饲料时,主要为个体大的鱼类(青鱼、草鱼等)所吞食,但也有一部分细小颗粒散落而被鲤鱼、鲫鱼、鲂鱼和各种小规格鱼种所吞食,使全部精饲料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至于浪费。
第二,合理利用水体。
主要养殖鱼类的栖息水层是不同的。
鲢鱼、鳙鱼栖息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喜欢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青鱼、鲤鱼、鲫鱼、鲮鱼、罗非鱼等则栖息在水体底层。
将这些鱼类混养在一起,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个水层。
同单养一种鱼类相比,增加了池塘单位面积放养量,提高了鱼产量。
第三,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
混养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配养鱼本身提供一部分鱼产量,并且还在于发挥各种鱼类之间的某些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各种鱼的产量均有所增产。
它们之间的互利关系详见下一节。
第四,获得食用鱼和鱼种双丰收。
在成鱼池混养各种规格的鱼种,既能取得成鱼高产,又能解决翌年放养大规格鱼种的需要。
第五,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池塘中生产出各种食用鱼。
特别是可以全年向市场提供活鱼,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要求,这对繁荣市场、稳定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
投饵技术四定:定质:草类饵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
贝类饵料要求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
精饲料要求粗蛋白质高。
颗粒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
不投腐败变质饵料。
定量:每日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以避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易引起鱼病发生。
定时: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通常草类和贝类饵料宜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
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应根据水温和季节,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指1日投饵量分成多次投喂),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定位:鱼类对特定的剌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固定投饵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有利于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并便于清除剩饵,保证池鱼吃食卫生。
特别是投精饲料和配合饲料,要在池边搭设跳板。
投饵时应事先给予特定的剌激(如音响等),使鱼集中在跳板附近,然后再投饵。
这就防止了饵料散失,提高了饵料利用率。
草类投放量大,一般不设食场,否则该处水质易恶化。
鱼浮头:精养鱼池由于池水有机物多,故耗氧量大,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lmg/L左右),鱼类就会因水中缺氧便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浮头是鱼类对水中缺氧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吞入口内的空气在鱼鳃内分散成很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中的溶氧便溶于鳃腔内的水中,使其溶氧相对增加,有助于鱼类的呼吸。
因此浮头是鱼类缺氧的标志。
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溶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最低氧气的需要,鱼类就窒息死亡。
原因:(1)因上下水层水温差产生急剧对流而引起的浮头炎夏晴天,精养鱼池水质浓,白天上下层溶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产生大量氧盈,下层水产生很多氧债,由于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
(2)因光合作用弱而引起的浮头。
夏季如遇连绵阴雨或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少,而池中各种生物呼吸和有机物质分解都不断地消耗氧气,以致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引起鱼类浮头。
(3)因水质过浓或水质败坏而引起的浮头夏季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以大量投饵,水质肥,耗氧大。
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增氧水层浅,耗氧水层高,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就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4)因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头春季轮虫或水蚤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轮虫为乳白色,水蚤为桔红色)它们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当水中浮游植物滤食完后,池水清淅见底(渔民称“倒水”),池水溶氧的补给只能依靠空气溶解,而浮游动物的耗氧大大增加,溶氧远远不能满足水生动物耗氧的需要,引起鱼类浮头。
增氧机作用和使用:增氧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善水质、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专用养殖机械。
目前我国已生产喷水式、水车式、管叶式、涌喷式、射流式、和叶轮式等类型的增氧机。
从改善水质防止浮头的效果看,以叶轮式增氧机最为合适。
作用:(1)增氧作用:能向水中增氧(2)搅水作用:叶轮式增氧机的搅水性能良好,液面更新快,可使池水的水温和溶氧在短期内均匀分布。
(3)曝气作用:通过水跃和液面更新,将水中的溶解气体逸出水面。
其逸出的速度与该气体在水中的浓度成正比。
使用:(1)必须针对不同天气引起缺氧的主要原因,根据增氧机的作用原理,有的放矢地使用增氧机(2)必须结合当时养鱼具体情况,运用预测浮头的技术,合理使用增氧机。
根据上述要求,最适开机时间可采取: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为原则。
运转时间可采取:半夜开机时长,中午开机时间短;天气炎热、面积大或负荷水面大,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面积小或负荷水面小开机时间短等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问答
发展史和展望:水产业发展史:我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发展最早的国家,大约在3100多年前的殷朝就已开始了池塘养鱼,并有文献记载。
而到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即战国末期,就又范蠡总结了群众的养鱼经验,写了著名的《养鱼经》,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养鱼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唐朝以前的我国养鱼业主要是养鲤。
到了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姓“李”,与“鲤”同音,因此法律规定禁止养鲤和捕食鲤鱼。
这迫使养鱼者不得不开发新的养殖对象,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选择,我国劳动人民终于发现了适合于养殖的新的优良鱼种,就是至今仍称之为草、青、鲢、鳙四大家鱼。
到了宋代,从江中捕捞草、青、鲢、鳙鱼苗,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
五十年代,鲢、鳙、草、青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依赖江河鱼苗的局面。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梭鱼、鲥鱼、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先后实验成功,有的已在生产上应用。
自然条件和前景:我国淡水总面积有3亿亩,占世界淡水水面(37.5亿亩)的8%,其中湖泊1.1亿多亩,河流1亿多亩,水库近4000万亩,池塘2000多万亩,分别占总水面的37%、33%、13%、7%。
总水面中可用以养鱼的水面约8500万亩。
此外全国还有3.7亿多亩稻田,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可以套作养鱼。
目前我国淡水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产潜力仍很大,近几年已经养殖的面积占可养面积不到70%,而且已经养的,单位面积鱼产量较低,全国平均亩产100左右公斤,而养鱼发达的地区上万亩的池塘亩产量在600公斤以上,生产很不平衡。
底淤形成、作用、控制:形成:饵料残余、有机质沉淀、生物死亡、动物排泄物等。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肥料、坏水、耗氧、缺氧时分解有害气体等。
改善措施: 1、排干池水。
2、池池排水后,让池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或冰冻。
3、必要时施放石灰。
粘土鱼池:干池冻晒,底10公分翻加生石灰;沙土鱼池:底加10公分左右粘土或壤土。
池塘经一年的养鱼后,底部沉积了大量淤泥(一般每年沉积10cm左右)。
故应在干池捕鱼后,将池底周围的淤泥挖起放在堤埂和堤埂的斜坡上,待稍干时应贴在堤埂斜坡上,拍打紧实,然后立即移栽黑麦草或青菜等,作为鱼类的青饲料。
八字精养:精养鱼池是一个高产、高效的生态系统。
1958年,我国池塘养鱼工作者将复杂的养鱼生态系统进行简化和抽提,形成:“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个要素(概念),形成了“概念模型”,简称“八字精养法”。
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
又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把这些要素构成层次结构。
再通过若干层次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网络结构。
通过这些网络,把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水”是鱼的生活条件。
“种”是养鱼的物质条件。
“饵”:有了良好的水环境,配备种质好、数量足、规格理想的鱼种,还必须有丰富价廉、营养高的饵料,才能养好鱼。
由此可见,“水”、“种”、“饵”是养鱼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池塘养鱼的物质基础。
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来确定的。
三者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一层次。
“混”:混养是我国渔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了鱼与鱼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地运用了它们互相有利的一面,尽可能限制或缩小其矛盾的不利一面,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宝贵养鱼经验。
它充分发挥了“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密”是根据混养的生物学基础——正确运用了各种鱼之间的关系,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合理密养,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饵料,发挥各种鱼类群体的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轮”是在“混”和“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延长和扩大了池塘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使混养种类、规格进一步增加,而使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的密度。
不仅进一步发挥了水体的生产潜力,而且做到活鱼均衡上市,保证了市场常年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混”、“密”、“轮”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
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二层次。
虽然有了“水、种、饵”的物质基础,也运用了“混”、“密”、“轮”等先进技术措施,但掌握和运用这些物质和技术措施的主要因素是人,一切养鱼措施都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防”和“管”,综合运用这些条件和技术,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由此可见,“防”和“管”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
“防”和“管”与前述的六个要素都有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三层次。
随着生产的发展,“八字精养法”有待不断充实提高,赋予现代化的内容。
当前急需运用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将“八字精养法”中大量定性的、描述性的资料加以提炼,变成定量的规律。
以可度量的判据来表明各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数学模型。
进而将大量的定量规律,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参数的编程,根据池塘生态条件的变化,进行自动化程序控制和管理,使池塘的生态条件更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并稳定在最佳状态。
这就是计算机模型。
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定量规律,并在生产上加以综合运用、验证和充实,以便进一步提高池塘养鱼的理论水平,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养鱼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