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海禁政策下的海外贸易
摘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建立者朱元璋宣布实施“海禁政策”:即禁止海外贸易,不允许私人船只出海贸易,也不派官方船只出海贸易,外国商船也不许来华,中外物品交换被严格限制在规模甚小的朝贡贸易内。

另一方面,永乐年间,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郑和下西洋,这使得明朝的朝贡贸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些可以说是明朝建立之初的两件大事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王朝政治经济以及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海禁政策朝贡贸易
正文:
①明朝建立之初(洪武十四年),明成祖朱元璋宣布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便成为明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正式确立,并在其后世一直流传下去。

明成祖朱棣对海禁政策也是遵守的,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海禁政策,于是便成就了郑和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实现了中国与南洋一些国家贸易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朝贡贸易”。

任何一个政策在实施之初都是有其好的出发点的,“海禁政策”也是一样的,有它一定的原因背景。

从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明朝是我国第一个受到外国人入侵的朝代,以往都是国家内部民族间的征伐,而在此时,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抢掠,加上明朝内部反动人员与之相勾结,便使得这种现象一直处于不断加剧的状态。

这严重的影响了明朝初建时期政权的巩固。

第一,明朝初建,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其二,倭寇的抢掠使得地区内部不安稳,从而以点概面影响全国的稳定;其三,为阻止官员商人以及倭寇勾结,不利于中央财政的扩大以及政权的稳定。

这是朱元璋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另一方面,朱元璋个人来说。

朱元璋在统一中国之前一直都是贫苦大众的代表,他悉心维护小农经济,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从这种想法出发,为了避免外部势力打破这种历史常态,经济传统,朱元璋也会积极地推行“海禁政策”。

从国际形式来看,朝贡贸易这一贸易形式自汉朝以来便存在了。

先来说一下
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是指自汉代以来中国与“蛮夷”民族间的进贡与回次关系。

在朝贡贸易的影响下,更是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这种体系一直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中,但在这种制度下,其他藩属国也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严重威胁着政府之间的关系。

明朝政府认为如果想要维持政府间的和谐关系,就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间的海外往来,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海禁政策便应运而生了。

在海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有中央的强制也有地方的反抗。

明太祖七次下令,逐渐对海禁政策进行强化,一律禁止民间使用以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并于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在此过程中民间反抗也是没有停止。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所实施的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的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还加剧了依海为生的沿海地区人民的不满。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

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

这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集权以及维护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情况下做出的一项决策,政策实施之初有利于统治的安定,然而它却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海禁政策在明朝是一直延续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例。

明成祖朱棣。

在成祖的支持下,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得以实现,也使得郑和这个名字牢记在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心中。

洪武三十五年(1402),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帝宝座。

他在对外关系上继承了明太祖的遗绪,仍实行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有人认为明成祖在海外贸易方面还是开放的,其实不然,他在实行海禁方面比明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成祖一即位就宣布遵洪武事例实行海禁;②永乐二年更因福建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而下令禁民间海船,把原有的海船全部改为不适合外海航行的平头船,以此来切断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途径。

但是在朝贡贸易方面,明成祖却是极力鼓励,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后来因贡使不断增多,又在三市舶司分别设立来远、安远、怀远等驿,来接待。

除此之外,明成祖还不惜耗费巨资,派遣郑和率百艘
船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

那么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历时长达28年之久。

成祖会花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派郑和七下西洋也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

史料中有记载称在“靖难”之后,惠帝失踪,成祖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因此派郑和去寻找他。

但我认为,真正原因却不是这样的。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他所统率的军官士兵以及其他人员共有两万多人,又有多辆巨型地位船,这样的规模我认为不是要寻找惠帝另一方面,成祖是在登记后四年才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因此也使得寻找建文帝有些牵强。

他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广大的海外市场来宣扬明朝的富强,以立国威,借此来增加自己的政治威望,巩固他的帝位,实现明朝的朝贡贸易,从而稳定他的统治。

郑和在长达28年的下西洋活动中,忠实地奉行明成祖的朝贡贸易政策,每到一处,必宣谕皇帝诏书,向各国国王颁赐银印、冠服、礼品等,鼓励他们派遣使者入明朝贡,在他的努力下,海外诸国的朝贡使者络绎不绝,由此使明初的朝贡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这种朝贡贸易的实施于海禁政策一样,有利也有弊。

它在宣扬国威,加强王权的同时给明王朝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由于规模巨大,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一时之间是会稍稍扩大中国与海外地区的资源交流,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这个交流在洪武朝几乎全面停顿,郑和下西洋有效地把它复苏过来。

就这一点而言,它对于中外的经济是有正面的作用的。

但是这个作用只是一时的。

随着下西洋计划的结束,它也跟着很快地消失了。

相形之下,郑和下西洋所落实的朝贡贸易制度,对经济发展却发挥了长远的影响,而且是负面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极为昂贵的亏本的航海事业,都是明朝政府的恩赏、支出,使得明朝的国库渐渐空虚,即使把船队缩小到可以支撑的规模,这种航海事业如果继续下去,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只会有害无益。

只会逐渐的拖垮明王朝,并且在制约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同时,极大地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明代立国之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加强海防、维护新生的明政权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但却阻隔了国家的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在国家强盛的阶段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国家垄断性质的贸易方式缺陷甚多,越来越适应不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让位于私人海外贸易。

然而, 私人海外贸易的进行并没有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反
而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百般掣肘。

在政府和海商疏离之际,西方殖民者接踵东来,中国丧失了主导环中国海贸易网络的历史机遇。

注释:①摘自《明太祖实录》
②摘自《明太祖实录》
参考文献:
《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晁中晨人民出版社2005
《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
《明成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
《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李金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
《明代海外贸易史》李金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