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几何魅力,彰显数学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几何魅力,彰显数学之美
【案例背景】
几何是一门富涵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他创立的哲学院门口树立一块牌子:“不懂几何的人不许入内”。
几何学蕴含着深刻而又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方法,对于人的思维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然而,由于学生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中主要接触的是数的运算,虽然也认识一些图形,但也限于计算周长和面积,很少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做研究,更没有推理论证。
上初中后学生面临着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对于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感到困惑,对于几何的学习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对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利用几何资源展开教学,展现几何的真正魅力,彰显数学之美,让更多的学生喜爱几何、学好几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案例描述】
<一>片段1: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教学。
如图,∠BAE,∠CBF,∠ACD是⊿ABC的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老师:请同学们先尝试解决。
学生甲:
∵∠BAE=180°-∠1,∠CBF=180°-∠2,∠ACD=180°-∠3 ∴∠BAE+∠CBF+∠ACD=180°×3-(∠1+∠2+∠3)
又∵在⊿ABC中,∠1+∠2+∠3=180°
∴∠BAE+∠CBF+∠ACD=540°-180°=360°
学生乙:
∵∠BAE=∠2+∠3, ∠CBF=∠1+∠3, ∠ACD=∠1+∠2
∴∠BAE+∠CBF+∠ACD=(∠2+∠3)+ (∠1+∠3) + (∠1+∠2)=2(∠1+∠2+∠3)=360°
老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学生又开始做进一步的思考。
)
D
F
E
C
B
A
3
2
1
D F
E
C
B
A
G
D
F
E
C
B
A
学生丙:过点A作AG//BC,
∴∠EAG=∠ACD,∠GAB=∠CBF
∴∠BAE+∠CBF+∠ACD=∠BAE+∠GAB +∠EAG=360°
老师:你怎么想到作这条辅助线呢:
学生丙:受到论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的启发。
(太棒了,这种方法老师事先都没有想到,而且还能联系到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方法,老师能不心动吗?)
老师:我还有第四种方法。
从三角形的顶点A出发,沿着三角
形的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点A,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那么
在行走的过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外角和。
由于走
了一周,所转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三角形的外角和等
于360°。
(同学们不禁拍案叫绝)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既然转圈圈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任意的多边形呢?
……
学生:都是360°呀!竟然与边数无关!
老师:既然都是360°,那么大家能不能由此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回去思考。
(利用外角和公式推导出内角和公式,这与课本上的做法恰好相反,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窗口。
)
……
<二>片段2: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教学。
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
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正确性。
(如图)
D
C B
A
学生:在AB 上截取BD =BC ,连结CD
∵∠B =60°,BD =BC
∴⊿BCD 是等边三角形
∴∠BCD =∠B =60°,BC =CD
又∵∠ACD =90°
∴∠ACD =∠ACD -∠BCD =30°
∴∠ACD =∠A
∴AD=CD
∴BC=BD=AD=2
1AB 老师:还有其他做法吗?
……(学生们一时想不到什么方法)
学生甲:这个直角三角形与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等边三角形的一半。
老师:好,那我们把它还原回去,同学们再观察,看看。
(如图)
学生(恍然大悟):BC=21BE=21AB ,太妙了! 老师(趁热打铁):佛说,当一切都混沌不清时,不妨回到原点。
这种方法不正体现了这个哲理吗?这也是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学生们不禁陶醉其中了)
学生乙:老师,我发现第一种解法却是等边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一部分呀? 老师:对呀,观察得很仔细。
这也不就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吗?其实以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正是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
【案例反思】
1.养成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习惯
几何问题(包括定理论证)的解决,如果直接把答案给学生的话,学生就容易产生“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解呢?怎么能想得到这种方法呢?为什么这个解题思路我想不到?”的困惑,产生“上课听得懂但自己却不会做”的教学结果,很难找到几何学习的突破口。
反之,如果老师不急于把解题过程展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结论,寻找解
E C B A
决问题的途径,并且教学中经常帮助和引导学生归纳思路,解决“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找到学习几何的方法,并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学好几何的信心,进而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感受到几何学习的魅力。
2.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
几何的令人陶醉的原因之一在于几何题目解法的多样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角度的发散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诚然,并不是每种解题方法对于某道题来说都简便,但这种思想方法放到其它问题中可能就很简单。
所以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灵感和奇思妙想。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片段1的这一节课,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引起了师生思维的有效碰撞,学生还能提出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方法。
一些题目的奇思妙想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开拓其思维。
学生在感叹声中体验到了几何的奥妙,也会不禁向往着几何学习。
3. 有效整合几何资源或者改编题目
整合课本的教学资源,不受限于几何知识的范畴,而是将思想方法更加广泛地传 递出去。
有些题目是改变原题中某些条件或结论,引出与例习题相类似的题目;有些题目是改变图形,让学生对题目和图形进行观察、类比、剖析、联想、探究。
学生经过钻研对比应用,对解题思想方法体会就会深刻。
例如,我在某节课中设计了这一组题目:
“原题:已知,如图1,在⊿ABC 中,AB=AC=13,BC=12,求BC 边上的高AD 。
变题1:已知,如图2,在⊿ABC 中,AB=13,BC=14,AC=15,求BC 边上的高。
变题2:已知,如图3,在⊿ABC 中,AB=13,BC=4,AC=15,求BC 边上的高。
变题3:已知,在⊿ABC 中,AB=13,BC=14,BC 边上的高AD=12,求AC 的长。
”
C B A
D C B A 图1 图2 图3
C D B A
题目从等腰三角形变换到不等边三角形,从高在三角形外部变换到高在三角形内部,从已知边求高变换到已知高求边,从有图形变换到变题3的无图形,而变题3还需要分类讨论。
这几道题目的变换,就不仅仅是解一两题,而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延伸。
如果学生经常得到这种训练,就能较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进而举一反三。
4、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动起来,真精彩”。
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正确运用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图形变换的教学当中,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下面这一个系列的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教师可以改变对称轴,改变平移方向和距离,改变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按相应的按钮,图形就能按照相应的要求动起来。
学生观察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过程,能较快且很好地理解相应图形变换当中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又如,在一些动态几何问题中,教师可以运用《几何画板》作图,演示动点运
动过程所带来的变化,突破了这类题目的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所以,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简单但效果却很明显,可以说“动起来,真精彩”。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老师的意识引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挖掘题目的潜在内涵和外延,由浅入深,层层渗透,尝试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解决某个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终身受益,几何的魅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